林寬雨
悠久的染色史
古人很早就發(fā)現了利用外物染色的做法,據說大約在10 萬年前,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中就出現了可能是用來裝飾或文身的礦物顏料。大約6 000年前,植物染料登上歷史舞臺,給古人的生活帶來更多色彩。后來,隨著歐亞大陸之間文化與技術交流的開展及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原本因地域隔絕只在小范圍內流傳的染料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從此,人們在染料上有了更多選擇。
植物染料家族主要成員
在合成染料出現之前,植物染料一直是人們主要的染色用品。下面,我們一起來瞧一瞧那些曾在染色歷史發(fā)展中得到重用的植物。
1茜草
據說,茜草是我國最早使用的紅色染料。因為其春、秋兩季都能采收,且染色便捷、容易操作,曾被古人長期使用。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深紅絹和長壽繡袍,就是用茜草制成的染料上的色。
2紅花
紅花又名紅藍花、刺紅花等,是一種能開出紅黃色小花的草本植物,可直接作為染色原料。不過,紅花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想要染出純正的紅色,需要將花中的黃色素分離出來。因為紅花中的黃色素易溶于水和酸性溶液,紅色素則易溶于堿性溶液,聰明的古人會先利用堿性溶液將紅花中的紅色素提取出來,再在溶液中加入酸性溶液,讓紅色素和溶液分離,這樣反復操作幾次,最后就能得到想要的紅色染料了。
3蘇木
蘇木在古代也是一種很有名氣的染料,在《南方草木狀》《多能鄙事》《天工開物》等古籍中都有關于它的記載。
蘇木可用于染色的是其心材中的蘇木素。古人會將蘇木的外皮和邊材去掉,取其心材,陰干后用于染色。
4梔子
提起梔子花,大家都很熟悉,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能開出白花的梔子在古代還是一種重要的染料。梔子的成熟果實在浸泡煮熟后可染出鮮艷的黃色,從西周開始就被人們當作染料使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金黃色繡線和土黃色絲織物上面的黃色都來源于梔子。
除了上述幾種,還有作為藍色染料的藍草、作為黃色染料的拓木、作為黑色染料的皂斗等,都是古代的主要植物染料。另外,聰明的古人還會通過這幾種染料的相互融合得到更多顏色的染料。古人能穿上各種艷麗的服飾,這些植物染料功不可沒。此外,還有一些動物,比如骨螺和胭脂蟲,在古代也是很著名的染料。
植物染料的染色大法
在古代,用這些植物染料染色的方法主要有3種:
1直接染色法
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染色方法,只要將提取出來的染料直接加入面料中即可,不需要什么技術含量。
2媒染法
這種方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其他物質的幫助,達到染色的目的。這些幫忙的物質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字——媒染劑。根據順序的不同,媒染法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前媒染法和后媒染法。其中前媒染法是先將面料浸泡在媒染劑中,再用染料染色;后媒染法則是先用染料染色,再將染色的面料浸泡在媒染劑中。
3還原染色法
還原染色法是針對那些想借助靛藍素染成藍色的面料。因為靛藍素不溶于水,沒辦法直接用來染色,使用這種染料時需要先將其變成另一種可溶于水的白色物質,待面料浸泡完全后再將其變回來,以達到染色的目的。這種讓靛藍素變身的染色方法就是還原染色法。
植物染料也有短處
在現代社會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下,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可再生植物染料按理說應該取代合成染料,被人們廣泛利用,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這些植物染料存在明顯的缺點。
1容易出現色差
因為制作各種植物染料的工藝沒有具體標準,很依賴經驗,所以即便是同一種植物制成的染料也可能存在色差。另外,因為用現有的植物染料合成其他顏色染料的過程也沒有統(tǒng)一要求,所以合成后的顏色也不容易保證一致。
2容易掉色
如果直接用這些植物染料給面料染色,很容易出現掉色現象。因為大多數染料跟面料的親和度不夠,在清洗面料時,它們很容易跑到水里面。
3可能會損害健康
為了提升染色效果,人們通常會在一些植物染料中加入前面提到的媒染劑,而這些媒染劑往往是由明磯之類的重金屬構成的,加入了它們的染料不僅不再是純天然染料,還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