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麗
年猶在,立春至,春雪也踏祥瑞翩然而來。
一大早,好朋友邀約城郊塔子山賞梅。郊外積雪稍厚,四野望去,有點茫茫雪原的感覺?!饵S帝內(nèi)經(jīng)》曰: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天正是采納自然之氣生發(fā)養(yǎng)陽的好時機,到郊外親密接觸大自然,汲取清氣,給身體補氣,這也是順時養(yǎng)生??!連空氣中清冽味道,都是難能可貴的小歡喜,早春之寒春雪之冷早已拋在腦后。
塔子山梅花基地,雪后更清寂,我們?nèi)齻€是最早的訪客。滿山的雪梅,兀自暗香浮動。一株株凌寒獨自開的雪梅在我眼前站成一道奇絕冷艷的風景,滿樹的冷香襲來,我只能傻傻地歡呼,激動的笑聲驚起滿樹落雪。這里成功繁育了100 多個梅花優(yōu)良品種。電視、圖片上屢次看過雪中梅花,這么近距離地膜拜,還是初次。
沒想到,這把蒼綠的年紀,走過許多的路,看過諸多的風景,一看到雪,我自是沒有定力,甘愿臣服。更何況是在塔子山梅林這個特定場境下,紅梅黃梅粉梅白梅,三輪玉蝶、虎丘晚粉、雙碧垂枝、骨紅垂枝、豐后、舞朱砂、龍游梅等,光聽聽名字已醉了三分。在雪的陪伴下,朵朵都嬌媚,枝枝都精彩,樹樹皆風景。雪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劑。就容我不淡定,就恕我再淺薄一次吧!我承認我經(jīng)不住這大自然的誘惑,內(nèi)心還一如少年般天真。
在滿目的妙不可言面前,眼睛都不夠用,任所有的語言都會污了這純凈。梅花負雪,雪花頗添幾分醉酒佳人桃紅面的意韻,嬌俏花朵兒愈發(fā)有精氣神,有美目盼兮的伶俐勁兒。這真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見多了斑斕,更偏愛清簡,更樂意多看幾眼的是綠白、鵝黃的臘梅,一如這素雪。和藝術(shù)之美無二,這些未經(jīng)雕琢的自然之美,如清水芙蓉,低眉蹙首,恬淡自知,越是惹人憐,更具有不可抗拒的能量,我沉浸在這美妙里。就像極喜歡的作家,文字初看平拙無奇,細品暗藏玄機與深韻,那些發(fā)著光的神來之句,讀了好多遍,還是忍不住從頭再細細品讀。絕佳的文字,猶如香雪海中筆染朱砂,不動聲色地勾魂攝魄,墜入其中也心甘情愿。
我在樹間逡巡,在花樹下靜置,在雪梅旁佇立,想盡可能多的,多沾染一些雪的仙氣、梅的香氣。這片梅林一波又一波,向我傳遞著呼之欲出的春的氣息,有悸動與躁動在拔節(jié)。靜靜地凝視,像遠古部落崇拜他們的圖騰一樣,我專注于眼前,不想多說也不必多說一個字,甚至一舉一動都小心翼翼,怕驚嚇到這些嬌嫩的小寶貝兒們。多想讓自己也變成一株梅樹,憑雪落枝頭,任暗香襲人。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且按下眼耳口鼻舌身意的暫停鍵,調(diào)勻呼吸頻率,靜心收神,專注于此用心去聽。靜謐,此時無語,在靜寂中繼續(xù)靜寂,只有在默然中方能與生靈對話,傾聽萬語。當下,這一刻,云似乎不動,風止息腳步,山路上沒有行人,水中漁舟渺無蹤影,半山的孤亭與沉默的遠山相對無言,時間也瞬間凝滯。掩映世俗之門,把坦誠的自己,自己的坦誠,且置于天地之間。我超越時間空間,仿佛入定在更高維度里,物我兩忘與恬淡共融,這是哪里?是永恒嗎?靜寂中暗流涌動,涌動中靜默更甚。梅林在側(cè),我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雖無“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氣勢,身心無比通達,感受如此真實,一點兒也不虛幻,心靜更似太古。
剎那間,我醍醐灌頂,“這景色真是讓人害羞,覺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連話都不好意思說出來了?!边@句話在耳邊低徊,此刻我清晰體會到了她的況味。這是作家李修文在去北海道路上遇見夢幻般的雪景,坐在對面一位普通老婦人的感慨。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磥磉@位老婦人是深諳這世間樸拙的美麗,冗長平凡中隨時映射出真理的光芒。平淡日常離不開懂得。懂得,是錦上添花,會讓素常生活多一份詩意,會讓詩意插上能飛往高遠的翅膀。懂得之人,必慈眉善目。
老梅古樹蒼勁如虬龍,疏影橫斜,梅花朵朵,蓓蕾點點,隨便選取一個角度,鋪展開來,都是一幅極好的水墨梅花迎春圖。心海在澎湃,以心為素宣,用手沾春色,內(nèi)心早就勾形,出枝,穿插,皴擦,點厾,揮毫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依稀間,畫卷中走出手握藤杖踽踽獨行的金農(nóng)先生,他看紅塵,滿卷皆是春意,奈何塵世盡是無謂的喧囂,遂自號“冬心先生”,想還塵世一個清凈!“冬心”,是孤清寒夜里的自我取暖,也是困厄命運之中的一泓澄澈。自此,金農(nóng)擇居揚州,悉心種植梅花和竹子,日夜不停地觀察,從一開始的寫生,到后來古拙簡約、拙中生趣的大境界。不癡迷不成魔。金農(nóng)筆下梅花多為墨梅,清逸淡雅,卻風雅至極,按專業(yè)書畫評論評價是“瘦而不枯,細而不弱;肥而不混,筆實不呆;出筆緩慢,慢而有勢”,禪意風味堪稱一絕。用心一處,他一生知己是梅花,他也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紅塵中一束孤傲的冷梅。這是迄今為止與梅的至高境界吧!我心生敬畏。
同樣,在梅林間穿梭的,還有我們的專業(yè)攝影師,他已經(jīng)快把塔子山轉(zhuǎn)了個遍。他更多的是讀花,讀懂這些植株的梅花,讀透這些與梅親密無間的雪,才能尋找攝影最佳角度。相信,他看花賞雪的時候,眼里一定滿含慈愛,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滿目柔情。他的眼睛自帶取景框,仿佛有特異功能,能挖掘出尋常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美的角度,立體又多維。上下自不必說,有時別出心裁地從梅枝的空隙里伸出鏡頭,捕捉構(gòu)圖之趣機,拍出一張張完美照片。自身超高的藝術(shù)素養(yǎng)以及精湛技術(shù),就是他最好的搭檔。人世間,人與人也好,人與物也罷,一段好的關(guān)系要想持久,未必需要多么熱烈與奢華的高糖分。在時間的曠野里,彼此相知中珍惜,相互碰撞中磨礪,在平素的光陰荏苒中逐步滲透,在融合中彼此成就,這大概就是人世間最深沉而廣袤的默契。
不知何時,天空中雪花飄飄悠悠,迫不及待奔向這美好,驚喜又一重。梅花迎雪,在時光深處釀一縷幽幽寒香。我們此行踏雪尋梅,而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剛才還靜如止水的我,內(nèi)心瞬間沸騰。在林子里,讓飛雪白了頭,也是最匹配的意境??!
踏雪歸來,傍晚,我們一眾文學愛好者在一老師家齊聚,文友還帶了七八歲的小女兒,許是為了讓她自小多濡染些文學氣息!這里是遠離市中心的偏僻一隅,緊鄰河畔的諾大院子樹木林立,鳥鳴聲聲,眾多人均認可的好所在。
席間,大家暢所欲言,歡聲笑語成了黑夜里最亮的星。好茶的老師更坦蕩,拿出鐵觀音、都勻毛尖供我們一一品嘗。這些茶都可稱得上是極品好茶。老師是極有品位的人,不僅品茶更懂茶,他從不虧待自己的味蕾。我正在欣賞都勻毛尖青翠之色,冷不防杯子里多了一點什么,細看是一朵淡黃色的臘梅花。文友的小女兒看著我調(diào)皮地笑,冷不防又放進一朵。兩朵花瓣蠟質(zhì)感的臘梅,淡淡的黃,飄在杯口,像兩朵并蒂花,與杯底的都勻毛尖相得益彰。正驚詫她從哪里采來的梅花?文友們說院子里的兩棵高大臘梅樹也開花了,花開的還不少呢!
上午踏雪尋梅,晚間又品梅茶香,素常日子里與雪白頭,與花結(jié)緣,與茶共處,與美共舞,最好的幸福大抵也如此這般了吧!梅花冷香在茶水的浣濯中,完全醒發(fā),幽幽地充盈鼻息和心田。我閉目,貪婪地深吸一口氣,抿一口細細品味,就讓幸福如這茶香更持久更溫潤一些吧!
其實品茶隨性!可以在布局精美的雅室細品,也可以在接近自然的山野村舍啜飲。茶室,雖物件陳列極具匠心,終處處是人工痕跡,在山間在村舍,唯其自然與自在,當別有一種況味。
看著杯中梅,想起前幾年村野中那杯梅花茶。那年驅(qū)車帶著母親七拐八彎找到鄉(xiāng)下表姨家,淑娟姨是母親的表妹,孩童時常常在一起玩耍,雖失去聯(lián)系十幾年了,心心念念的還是尋到了。以植花木為生為樂的表姨夫在村外承包了十幾畝地,種植果木花樹。為了方便,就在地頭蓋了幾間磚瓦房,依花樹扎了一個籬笆門圍成一個院子。
坐在接地氣的院落里,陽光在側(cè)暖暖的,有小鳥在枝頭鳴叫,10 米開外就是郁郁蔥蔥的各色果樹林木,踩在紅磚鋪的地面上,心里特別舒坦踏實。淑娟姨樂呵呵地笑著說著:“喝點啥茶,我看就喝臘梅花茶吧,自己地里種的,去年冬天采的臘梅!”隨即從屋內(nèi)拿出一個皺巴巴的紅色塑料袋子,捏出一小撮鵝黃色的花蕾,沒有任何講究,隨意地扔進圓口大茶碗里。
多年未見喜相逢,隨著熱水沏入的,還有滿滿的溫存與歡喜。三五朵臘梅花瓣在水面漂浮,湊近碗邊,有冷香撲鼻。這香,似久別重逢般的熨帖,仿佛裹挾著隔年光陰的味道。我忍不住脫口而出:“真羨慕你們,喝個茶也這么浪漫唯美,大碗茶喝出了高檔茶室也無法比擬的感覺。”淑娟姨見怪不怪地爽朗回道:“我們平常也這樣啊,依季節(jié),地里、樹上開什么花,就喝什么茶。桃花、梨花、葛花、臘梅花,還有地里黃花苗一類的?!甭犓f著,我已經(jīng)垂涎欲滴了。起小就看著我長大的姨對我特別親:“等你們回去時,每樣都給你帶點,以后常來就是?!蔽蚁沧套痰卮饝?yīng)著,口中和心里回味著甘甜。
我確信,村舍邊這兩個勤奮的人,是最懂生活的。雖然他們的概念里可能沒有“生活”這兩個字,有的只是日日忙碌,時時照顧這些花草樹木。姨父沒有精密的實驗,沒有經(jīng)過科學體系的培訓(xùn),瀕死的樹木也能被他喚醒再次煥發(fā)生機,他是懂植物的!在外面看到有什么新品種,只要折個枝,回來就能嫁接成活,長勢良好!姨夫的使命就是照顧這些樹木吧!
露天的樸拙院落,無需修飾,恣意生長、毫無造型感可言的一樹一草,以及自由踱步神態(tài)自若的雞鴨鵝,構(gòu)成了渾然天成的茶舍。茶本隨心隨喜,這個純天然的所在,應(yīng)是最接近茶的本性。姨父他們兩個地道的農(nóng)村人,本不知道什么是道,我認為他們已經(jīng)在道上了,只是他們不自知罷了。越接近自然的東西,越靠近靈魂,也最滋養(yǎng)心性。村野的臘梅花大碗茶,有暗香,浮動。
凡間,依水而居。
凡間,讀音也平淡,一眼就能望到底的素樸。初看名字,覺得有些意思,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不都日日在凡間淬煉嗎?名起“凡間”,用意幾何?可閱歷告訴我,最不顯山露水的,越是應(yīng)該有“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深邃意境,真相大抵也該如此吧!
“凡間”,是一壇鵝黃的青梅酒,清冽沁香,又如婉約的宋詞,不時撩撥心弦。心心念念的,還是那個讓我放不下的“凡間”。就是這里了!且從此紅塵到彼凡間去見識見識,究竟是什么樣個所在?
和“凡間”客棧微信溝通。片刻后對方第一句是,你也喜歡薔薇啊!隔著屏幕能感覺到這幾個素常的字,攜帶溫度與歡喜,撲面而來。
我會心一笑,想必對方也是極喜歡薔薇,熱愛生活之同道中人。每年時值暮春初夏,小巷路邊深淺不一的薔薇,都會在我朋友圈里繼續(xù)風細一簾香,且四時不絕!
一路疾馳,奔“凡間”而去。導(dǎo)航終點,枝葉掩映,客棧指示牌,為你貼心指示。依村落而建一處院落。看外觀之俊俏,真如一顆明珠跌落凡塵!
扶著厚重的木門,銅質(zhì)獅頭門環(huán)熠熠閃光,邁過高高的木質(zhì)門檻,邁過好奇與竊喜,迎面,古樸的青磚灰瓦影壁墻。青花瓷缸里,睡蓮半酣,映襯得越是典雅。繞轉(zhuǎn)開,豁然開朗,是一處古風院落二層小樓。眼望去,歡喜涌上心頭。
人到中年,也算閱過人生百態(tài),心的屏保自動設(shè)置,壁壘愈發(fā)厚了,能夠心動的所在的確不多。倘若在素常中有哪怕一絲絲歡喜,也應(yīng)該是灰色調(diào)中的一抹紅或是金碧黃,耀眼醒目,初生新綠般愉悅身心,大浪淘沙閱盡千帆后的真歡喜,欣欣然,值得雀躍。
一位農(nóng)村大嫂模樣的人,是這里的服務(wù)員。和藹樸實,話語不多。得知我們還未吃早餐,她和正打掃衛(wèi)生的另一位服務(wù)員商量著:這會已經(jīng)快十點了,不過就是一頓早飯,餾個饅頭炒個菜,攪個面疙瘩,我看也擱不住給老板匯報了。那一位也欣然同意。
早餐很快做好了,大嫂征求我的意見,放哪個桌子?我瞟了一眼敞亮的院子,好幾個方形圓形桌子錯落有致擺放。我說,隨便,都可以。這是最簡單的答案,也是最難的選擇。大嫂特意選了臨湖邊的大桌,像自言自語,也像是和我說:“這里桌子大臨湖邊,風大也涼快,餓壞了吧,趕緊吃!”
來之前我還猜度著,“凡間”民宿的服務(wù)員大致應(yīng)該是古典風格,個個衣袂飄飄,人人仙氣十足,這不是到凡間,應(yīng)是赴仙境吧!
誰承想,店老板奇思妙想,始覺突兀,細思量,卻也是和“凡間”主題頗契合的!服務(wù)員這般樸實、貼心,讓來這里住宿的人,縮小距離毫無生疏感,就像回到家一樣,她們就是自家大姐,舉手投足,一言一語,這份感觸很真實,很凡間!由此推斷,雖未謀面的這家民宿老板,生活分寸應(yīng)是拿捏把握很到位的!
土豆絲切得很細且勻,味道適中。金黃色的面疙瘩,雞蛋絮均勻分布,一路狂奔,的確有點餓了,傍著碧波蕩漾的湖水,輕風吹拂,真是秀色可餐。那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也愈發(fā)香甜。
人在年輕時,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浪漫是唯美。年歲漸長,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句話的真諦。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人間煙火里的一粥一飯,日常的溫暖與妥帖,俗世里觸手可及的溫度,才更入心入肺,最令人動容。最貼心的民宿,沒有高冷的距離感,沒有疏離的陌生感,顏值高且接地氣的,不過如“凡間”這樣吧!
拾級而上,二樓長長的連廊,一色兒青磚砌成未經(jīng)過度修飾的墻,每個房間門口都懸掛一盞防風馬燈,古樸別致,猶如走進電影膠片里的場景。
院墻外,滿眼的綠,郁郁蔥蔥各種樹,應(yīng)該是河灘原就有的植被,有枝葉蔓伸到了走廊上。好像是無心之為,卻自然而然的,終成了凡間客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些樹木,平日里在農(nóng)村司空見慣,其貌不揚,不受約束毫無章法肆意瘋長。與山野鄉(xiāng)間的瘋丫頭無二。而如今,依托匠心民宿,在如此出挑的環(huán)境映襯下,樹們也改換了形象,貌似突然低眉蹙首,內(nèi)斂羞澀,有點“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意思了。眼睛直直地看著樹們,仿佛要看透它們的蝶變。這不得不說是環(huán)境的影響。
朱光潛先生談到自然美的時候說:人工造作的東西無論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的確,好比拍照時的搔首弄姿,一看就有蓄意牽強的味道,遠不如自然狀態(tài)下抓拍,最能真實反映本心真性,也是最經(jīng)得起品味的。無為而為。許多時候,一些不刻意的所在,反而比精心設(shè)計還要舒服、自然。這回歸本性的自然之道,可能是需要終極一生去修煉的。
人生若只初相見。打量“凡間”,上上下下整個的氣息、味道一點兒也不陌生,頗感融洽。景也好,物也罷,于人,心動即為好。就像知己相遇,相見恨晚。這種感覺,懂者自懂,莞爾的笑意里,寫滿相惜。
萬事萬物都是有味道的,如是所說,“凡間”也是有味道的!彌漫著青草和樹木的清新,平和寧靜,整個人也褪下鎧甲,我就是其中的一株植物,輕盈呼吸,那些莫須有的累與煩不知所蹤,到處寫滿清歡。我在這里與自己重逢。
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偎依湖水,房后枝葉婆娑,不需要在手機里聽人工錄制的泉水涌動和雨水滴答聲。睡在湖邊,好像睡在大自然里,找到兒時在母親懷抱的感覺,我睡在徹底的放松里。
古色古香主體建筑一樓的走廊,別出心裁,是由很多寬的長條狀石頭堆積起來的,一共兩層。仔細看,石面上還有一些深淺不一或清晰或模糊的字跡、圖案。
沿長廊而行,小心翼翼的,像踏在斑駁的光陰上,一步步厚重且滄桑。整個人都要不自覺地立起來,端起來,只有這樣,才配的上這不知橫亙多少年代,依舊堅挺的磐石。慢慢地走,靜靜地聽,千年前的訊息,可否傳達的到。
沿著石板路,一下子走到我的童年。童年是在新野縣沙堰鎮(zhèn)度過的。那一條不知名的小河,就是我和表姊妹們的樂園。橋面不寬,也是用很多厚厚的寬石板架起來的。石板上也刻有文字和圖案,當時也曾好奇地瞄過幾眼,無奈年少也看不懂。
近幾年,諸葛亮研究會的老師文友頻頻去采風,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時日日玩耍嬉戲的石頭橋,竟然是用2000 年前的石碑搭成的石橋。
青石有幸載史書,歲月無情記滄桑?!岸饲f雄健的字體,盤龍的高浮雕碑額,栩栩如生的高浮雕人物,淺浮雕的云紋壽字碑,粗壯古樸的石墩,還有的可能是漢代畫像石,大大小小的二百多塊……”這是資料上對字的描述。可惜的是,因為在橋面上,有的碑文已被過往行人磨平。史料記載,沙堰鎮(zhèn)是新野的北大門,因西漢太守召信臣在此興修水利,立沙圍堰而得名。心中竊喜,原來我起小每天在文化浸潤中,而不自知。
這些冷冰冰的石板,用刻鑿的文字,印證歷史述說光陰。在青石板上踱步,石板因為文化被喚醒,有了生命感,且有溫度。
同樣還有生命感的,是院子、走廊和墻角立著的石雕刻柱,柱子下方分別刻著“螭吻”“赑屃”“狴犴”“囚?!钡?,一直持續(xù)學習漢字溯源的我一眼就認出來,這是龍生九子的龍文化。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宮殿祠堂中多能見到它背負石碑的狀態(tài)?!扒襞!笨醋盅勖菜企w壯笨拙,實則喜歡音樂,琴頭自有它的身姿。老四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常倚立于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每個石柱動物造型都不同,頗具有美學研究價值。我忍不住用手機大光圈拍下來,虛化周圍背景。唯有此,才能彰顯出石雕的文化內(nèi)涵。低調(diào)如此,也正是我所喜歡的。文化意境,不是大張旗鼓地鼓吹,點點滴滴里,自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彰顯的才是深度的底蘊。
微信發(fā)出去,你對龍文化很有研究啊。店主很快回復(fù),等天涼快了,初秋綿綿細雨最有意境,你再回來,慢慢說給你。
好吧,且按下我呼之欲出的好奇心,待到天涼如水,微秋雨迷蒙,靜坐凡間,再來聊聊我們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龍文化,也是頗值得期許的一件妙事!
午后,坐在一樓大堂里。偌大的落地窗戶,像后現(xiàn)代的油畫畫框,把窗外的院落、樹木、秋千、防腐木座椅等景致框成一幅風景圖。風雨欲來,波瀾的湖面,拉開了這幅圖的景深。只有我一人,獨享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該是多么的幸運。
其實,來這里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等一場雨,一位故交。我知道,她會準時赴約的。院門外疏離的芭蕉三兩枝,和我一起,在等待。
當她勢不可擋來襲時,我癡癡地望著她,雨如簾,如幕,酣暢淋漓,不絕于耳。和她對話,聽她傾訴。我不著一語,卻雷霆萬鈞。我聽得懂所有。
我是有多久沒有和雨這樣親密接觸了。就像干涸土地上,缺水的苗。雨濕了地面,潤了“凡間”里里外外的空氣,與之一同濕潤的,還有我的眼角、眉梢和久已干涸的心。繾綣在雨霧里的我,心卻早已是喜雨滂沱。剎那間,我,如魚得水,歡快酣暢,在雨里,在“凡間”,我又一次,和我自己重逢。那芭蕉,也如我般在雨里歡唱著,泛著喜悅光芒。這“凡間”,氣質(zhì)如雨,湖畔也煙雨,靜觀自在!
這雨,這芭蕉,這小院,就像在自家院子里一樣,身心通泰,自然自在。
一直沒有提及“凡間”的形與貌,感覺我用語言去贅述都是多余的。這么說吧,她和這眼前的雨,是同頻的。這雨下的多詩意,多曼妙,“凡間”氣質(zhì)就有多深情,多唯美。有時,文字在豐富、立體和多維的“凡間”面前,也是蒼白單調(diào)的。
凡間幾度,幸?;蚣部嘁靡簧ンw味?!胺查g”也是一座不斷呈現(xiàn)多面性的寶藏,更是散發(fā)幽深醇香的佳釀?!胺查g”,你讀懂幾許,就是打開了多少度的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