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新蘇黎世報》5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年輕一代思考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不再模仿西方的一切,而是對書法和漢服越來越感興趣。他們中一些人甚至把自己的愛好變成生意。明代風格的長袍、以北京故宮里飾物為原型的胸針、國畫紙制成的扇子……很久以前的中國藝術和手工藝品最近在年輕人當中變得非常時尚。越來越多人嘗試學習古老的手工藝技術,讓中國文化遺產得到復興。
李景逸(音)就是其中一員。這名24歲的年輕人住在中國西南部城市大理,用中國傳統(tǒng)工藝來精心制作首飾。大約兩天能制成一對耳環(huán),他可從中獲得800元報酬(1元人民幣約合0.1459瑞士法郎)。他想進一步提高技能并學習設計,還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這是近年來中國日益增長的繁榮和隨之而來的民族自豪感的混合物。這令中國年輕一代越來越多地轉向自己國家的文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人愈加青睞購買本土品牌的服裝、化妝品或電子產品,而不再是國外的洋產品。
與此同時,許多人開始思考中國文化傳統(tǒng),并從中獲得身份認同。中國人仰慕歐美、盲目模仿西方一切的時代已然過去。李說:“如今我們已達到一定程度的繁榮,不再那么看重西方了?!痹S多中國孩子周末進入培訓學校,學習用傳統(tǒng)毛筆和墨汁書寫漢字的書法藝術。漢服也很流行。設計師們將唐宋和明朝的風格與當代時尚元素相結合,設計、制作出(新式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
文化復興還能致富。近年來,通過傳統(tǒng)服飾表達文化身份已成為銷售額可觀的商業(yè)。2020年漢服的銷售額近10億瑞士法郎。到2020年底,中國已有1500家漢服店。專家認為,這股熱潮才剛剛開始。▲(作者馬蒂亞斯?坎普,昭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