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凈
本書主角是一個愚蠢的銀行搶劫犯和一群正在看房子的奇葩買家,本以為這個故事應該驚險刺激,但劇情的走向完全出乎預料。這群人共處一室?guī)硪粓鲷[劇,嬉笑怒罵背后卻是令人唏噓的人情冷暖和現(xiàn)代社會問題。不僅如此,故事的后半段,還有一個巨大的秘密等著讀者去發(fā)現(xiàn)。
北歐暖男巴克曼這次帶來的故事設計挺巧妙的:一個愚蠢的劫匪誤打誤撞地劫持了一群奇葩的房屋買家,又趕上臨近新年只有兩個警察前來處理案件,兩邊誰都不敢輕舉妄動,于是局面僵持了一整天……各種寸勁兒都湊一塊兒了,但是巴克曼就是有本事把巧合寫得順理成章、真實可信。
劫匪、人質(zhì)加警察,主要登場人物前前后后有十多個。劫匪本人的遭遇確實令人唏噓,中年夫妻安娜-萊娜和羅杰、新手媽媽茱莉亞和盧歐,還有父子警察,也都代表著各自身份下的典型焦慮。不過在眾多平凡又脆弱的角色中,銀行高管扎拉顯得特別格格不入。
只有扎拉不是來買(賣)房子的,她本不該出現(xiàn)在案發(fā)現(xiàn)場,是十年前的跳橋事件徹底改變了扎拉的人生軌跡,讓她脫離了原本的設定,出現(xiàn)在故事的現(xiàn)場。
扎拉這種人很常見,嚴格遵循著某種機制和原則,在她信奉的邏輯面前,是不存在特殊情況或者“情有可原”的。投資風險對每個人都一樣,你自己評估能不能參與,既然參與了就要承擔后果。但是扎拉這種人忘了,同樣的風險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輸?shù)闷?,有的人卻萬萬輸不起。而對于“未來保障”這個東西的渴望,有時候會讓人失去理智。金融體系和自由市場是人設計的運轉(zhuǎn)規(guī)則,反過來也會將人吞噬。如果扎拉這種人能在跳橋男將資產(chǎn)全部押進去的時候,設身處地為他想一想,而不是為了業(yè)績給這個男人不切實際的承諾,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
男人跳橋當然不是扎拉的錯,但是扎拉卻為此付出了十年的代價。她不停地參加看房團,和中下收入階層的人混在一起,看心理醫(yī)生,尋找著某種連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東西。直到這場劫持案的發(fā)生,一些細節(jié)撬開了她的心。
巴克曼將《焦慮的人》這個故事寫得很有耐心,一個劫匪、八個人質(zhì)、兩個警察,外加跳橋的男人和心理醫(yī)生,要把這么多人的故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聯(lián)講清楚,還要節(jié)奏合理地推進劇情——不好寫——但巴克曼最擅長的就是快速樹立人物形象,以及用細節(jié)助推劇情。我很喜歡第47章,因為到這里,事件的矛盾已經(jīng)充分發(fā)酵,僵局開始出現(xiàn)細微的裂縫。意外的是,這個裂縫最先出現(xiàn)在“冷漠高傲”的扎拉身上。
失敗已成定局的劫匪獨自坐在門廳里,聽著人質(zhì)們的交談聲,仿佛一切與己無關,然后掂量著手里的槍,慢慢攥緊對準自己,這時——
另一個人的手指頭突然包裹住了劫匪的手指,這只手并沒有把槍奪走,而是壓低了槍口——扎拉站在那兒,看著銀行劫匪,眼神里既沒有同情,也找不到關切,然而她始終沒有把手從槍身上移開。
從劫持人質(zhì)事件發(fā)生開始,扎拉就試著不去思考任何具體的事,其實她一直都在盡力避免思考任何具體的事——假如你跟她一樣,在過去十年里承受著那么多的痛苦的話,也會需要掌握這項至關重要的生存技能。可是,看到銀行劫匪拿著手槍獨自坐在那里的時候,扎拉的盔甲上面裂開了一條縫。
通常,扎拉會竭盡全力阻止自己產(chǎn)生任何想法,然而今天有一個念頭成了漏網(wǎng)之魚,所以她才會不由自主地走到銀行劫匪身邊,按住那把槍,說出了她能說出的最貼心的話,這句話只有四個字:“別做傻事?!?/p>
“別做傻事。”這可能是扎拉后悔沒有對那個男人說出的話,而過去十年一直在尋找的或許就是能說出這句話的心理動機——同理心。這份同理心,讓扎拉做出了自己都沒有想到的舉動:壓低槍口,她的手始終沒有從槍身上移開。
其實巴克曼在故事的開始就埋下了主題的伏筆。第5章“跳橋男”的故事里,巴克曼寫道——
盡管并不認識他,但這是先天的本能,我們沒法眼睜睜地看著陌生人自殺。
因為你大概也在經(jīng)歷抑郁和沮喪……我們和橋上那個男人的差別或許比自己想象中的還要小。大多數(shù)成年人經(jīng)歷過不少非常糟糕的時刻。當然,那些非常幸福的人也會遭遇人生的低谷。
面對陌生人的苦難,我們不會袖手旁觀,我們?yōu)槿鮿莸娜税l(fā)聲,向災難中的人伸出援手,因為我們有同理心,會共情。挽救別人并不是為了彰顯什么,挽救別人恰恰是在救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災難和痛苦中不被絕望淹死。
面對劫匪的遭遇,扎拉的心被撬動了,然而徹底治愈她的,竟是十年前那個跳橋男留下的一封信。這封信在扎拉的提包里裝了十年,她不敢打開,不敢面對。搶劫案之后,她再次走進心理醫(yī)生的辦公室,雖然還是一如既往地針鋒相對,但她的犀利中開始出現(xiàn)尷尬和脆弱。她終于掏出了那封信——那封包含著巨大同理心的極其簡短的信。具體內(nèi)容不劇透,留給大家去書里感受吧。
《焦慮的人》是典型的巴克曼小說,劇情出乎意料,人物一身毛病,在犀利吐槽、制造焦慮和矛盾的表面之下,永遠是巴克曼對個體的人的關心,這也是他多部作品都在傳達的主題:愛、理解、寬恕和希望。
《焦慮的人》
[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著 孫璐 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9/49.80元
[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1981年出生于瑞典赫爾辛堡,以撰寫博客和專欄起家。寫作風格輕松幽默,十分擅長塑造人物和刻畫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