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康 王共強 馬心鋒
作者單位: 230061 安徽合肥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yī)院
患者,女性,54歲。因“漸進性頭暈、行走不穩(wěn)、言語欠清近3年”入院。患者2019年夏季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頭暈,頭暈與體位變化有關,起立后明顯,嚴重時不能行走,移步即暈,先后就診多家醫(yī)院,考慮“多系統(tǒng)萎縮、共濟失調”等,予以“中藥、鹽酸米多君”等口服,癥狀改善不明顯。2020年夏季出現行走不穩(wěn),同時自覺雙手很難完成精細動作,癥狀逐漸加重,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就診他院診斷“共濟失調”,予以“屈昔多巴50 mg一天兩次、丁螺環(huán)酮5 mg一天兩次”治療后, 自覺癥狀略有緩解。2020年8月,家人發(fā)現患者言語含糊不清,隨即就診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yī)院。病程中,患者汗出增多,無大小便障礙,飲食正常,睡眠欠佳。查體:神清,言語略欠清晰,步入病房,行走不穩(wěn),呈“闊基底步態(tài)”,雙眼可引出水平I度眼震。四肢肌力V度,四肢肌張力偏低,雙側橈骨腹反射(++),雙側膝腱反射(+),右側Babinski征(-),雙手指鼻試驗不穩(wěn)不準,雙手快復輪替動作略笨拙,跟膝脛試驗不穩(wěn)不準, Romberg征睜閉眼均搖晃。輔助檢查:入院查自身抗體、免疫組合及腫瘤指標等均未見異常。臥立位顱內血管彩超及膀胱殘余尿檢查報告:①雙側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②雙側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減慢;③立位較臥位探查,所檢血管血流速度未見明顯減慢;④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約5 mL。頭顱MRI檢查報告:小腦萎縮。肌電圖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臥立位血壓監(jiān)測報告:臥位108/63 mmHg (1 mmHg≈0.133 kPa),立位99/74 mmHg。(迪安診斷)基因檢測提示ANO10_intron6 c.1163-2A>G雜合剪接突變(圖1)。診斷考慮“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10型(SCA10)”。住院及門診予以艾地苯醌、枸櫞酸坦度螺酮、輔酶Q10等綜合治療,患者癥狀較前改善。
注:(迪安診斷)基因檢測提示ANO10_intron6 c.1163-2A>G雜合剪接突變。
目前,脊髓小腦共濟性失調按基因分型已達40余型,其中最常見的包括SCA1、SCA2、SCA3、SCA6、SCA7等,SCA10亞洲人群中較罕見,主要以歐美洲人群為主,發(fā)病年齡12~83歲不等[1]。研究[2]表明,SCA10臨床表現主要以緩慢進展的小腦癥狀和癲癇為主,可伴隨輕微的錐體束損害,周圍神經病變和神經心理障礙也可同時存在。癲癇發(fā)作以全面性發(fā)作為主,但也可見部分運動性發(fā)作或復雜部分性發(fā)作[3]。有學者在墨西哥和巴西人群中發(fā)現了許多SCA10患者家族,SCA10是這兩個國家第二常見的遺傳性共濟失調。阿根廷和拉丁美洲也有相關SCA10家族史報告[4-5]。SCA10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也可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其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但可能涉及RNA轉錄過程[6]。
符合以下情況者應考慮SCA10[7-8]:①緩慢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最初表現為平衡不良和步態(tài)不穩(wěn);②步態(tài)共濟失調后出現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和上肢共濟失調;③常染色體顯/隱性遺傳;④美洲或東亞人血統(tǒng);⑤癲癇全面性發(fā)作和/或復雜部分性發(fā)作。SCA10輔助檢查:①腦部MRI,局限于小腦白質萎縮,小腦、腦干、丘腦和殼核廣泛的灰質損害;②腦電圖:發(fā)作間期腦電圖顯示皮質功能障礙伴或不伴局灶性癲癇樣放電的證據;③神經生理學:多發(fā)性神經病?;驒z測仍然是SCA10診斷的金標準。患者臨床以共濟失調為主要表現,雖無家族史和癲癇發(fā)作,結合輔助檢查及基因檢測報告,可考慮該病。
目前,臨床對于SCA10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僅能對癥支持治療,包括控制癲癇發(fā)作、改善共濟失調及神經康復等。對于共濟失調患者,可以輔助使用如手杖、步行器、活動椅輔助行走,避免跌倒外傷,或控制體質量以避免行走和活動困難。對于吞咽困難患者,可以放置胃管預防誤吸和維持營養(yǎng)攝入。對于構音障礙患者,應注意加強言語治療和言語或交流輔助設備。溫和的鎮(zhèn)定劑可能有助于那些焦慮的患者;輔酶Q10對于改善SCA10患者共濟失調有一定療效,本例患者嘗試使用輔酶Q10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