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玉冰
“買到冰墩墩了嗎?”
“還有雪容融呢?”
“買了買了,真是太可愛了!”
……
2月初,在冬奧會的帶動下,超百萬網友將官方旗艦店里的冰墩墩搶購一空,不僅在網絡銷售平臺火速售罄,還有人在北京冬奧會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門口排長隊購買;多個與“冰墩墩”相關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人們留言表達對“冰墩墩”的喜愛并感慨“一墩難求”。
除此之外,據京東春節(jié)消費趨勢顯示,今年春節(jié)期間與“虎”相關的毛絨玩具、手辦等商品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0%;同時,為迎接中國虎年的到來,不少品牌和商家推出了虎年專屬禮盒、紅包封面、新年盲盒等,對此有人戲言“過去是猛虎,如今是萌虎啊”。從動漫角色到全民萌寵狂潮,再到如今幾乎隨處可見的萌化形象,萌產物隨處可見,萌經濟悄然崛起,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經濟現(xiàn)象,令越來越多的人為萌買單、為可愛付費,享受這份“萌”為生活帶來的溫度。
那么,萌系商品為何受到追捧,“萌經濟”盛行的背后折射出怎樣的消費者心理?對于廣大商家來說,有哪些潛在機會值得關注呢?
在商品有限、信息不對稱的年代,消費者追求性價比,更注重商品的實用性;但隨著消費主體發(fā)生代際遷移,從60后、70后轉向80后、90后再到Z時代,消費觀念發(fā)生了劇變?!缎孪M行業(yè)2021年度策略報告》中指出,新興消費群體普遍不存在溫飽問題,而是更注重精神需求,追求更精細的產品品質,需求端從物質文化轉向美好生活。
據經濟學專家的定義,“萌經濟”是“滿足消費者情感訴求的全新營銷模式”,其主要起源于日本的“萌文化”,在全球化進程和互聯(lián)網加速的背景下,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融越來越頻繁,“萌文化”逐漸在全球范圍內收獲了越來越多的受眾,形成獨有的市場。在萌寵、動漫、二次元等“萌文化”的支撐下,“萌經濟”迅速崛起并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業(yè)態(tài)。
比如星巴克2019年推出一款櫻花粉的貓爪杯,售價不菲卻迅速吸引了消費者的興趣,成為當時的爆款;優(yōu)衣庫與Kaws的聯(lián)名款一經發(fā)售就被搶光;小豬佩奇在2016財年創(chuàng)造了11億美元的零售額;日本熊本縣的吉祥物熊本熊,在2011~2013年間,貢獻了68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收益……與之類似的“萌系”元素不勝枚舉,從手機外殼到零食包裝,從玩具玩偶到貓爪杯,從網絡表情包到日常用品,大量擁有萌物加持的商品受到消費市場的偏愛,商品溢價翻倍。
同時,借助各類社交媒體的快速、多方位傳播能力和消費者互動參與的影響力,許多萌物的出現(xiàn)在社交平臺上引發(fā)話題,使消費者產生了解和購買的欲望,快速提升品牌的認知度和信賴感。
無論是在輿論宣傳與營銷中扮演可愛角色,還是在日常社交中通過各種萌圖來舒緩氛圍、促進交流,“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發(fā)普及,一方面軟化了品牌的堅硬度,拉近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消費者感受到“萌文化”的樂趣以及相同文化圈層的身份感與認同感,這些都是“萌經濟”熱度持續(xù)升溫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