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飛 唐婷玉 劉娟 黃河 李志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由于上呼吸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反復出現(xiàn)睡眠呼吸暫停及睡眠結構紊亂,可導致間歇低氧和睡眠片段化,是高血壓、腫瘤、糖尿病等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縮短壽命[1]。流行病學研究表明,OSA在成人中的發(fā)病率為26%,且近年來隨著肥胖人數(shù)的增加而逐漸升高[2]。目前,OSA被認為是全身性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約50%OSA患者存在高血壓[3]。已有研究證實OSA與高血壓之間關系密切[4],至于OSA引起高血壓的機制仍不十分清楚,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腸道菌群改變引起OSA導致高血壓的發(fā)生。目前關于有效治療OSA仍存在以下困難:(1)臨床上缺乏療效確切的治療藥物;(2)無創(chuàng)通氣作為OSA的一線治療方法存在患者依從性差的問題;(3)口腔矯正器也是如此,而且約80%患者治療后存在唾液多、口腔干燥、顳下頜關節(jié)疼痛和牙齒不適感等不良反應;(4)部分患者雖可采取手術治療,但遠期療效欠佳。因此,臨床治療OSA合并高血壓仍有一定的難度。本研究旨在探討腸道菌群多樣性改變與OSA合并高血壓發(fā)病的關系,為篩選特異性腸道微生物作為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實驗依據。
1.1 對象 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浙江醫(yī)院睡眠障礙中心收治的鼾癥患者46例,均已接受夜間多導睡眠圖(polysomnography,PSG)監(jiān)測。依據PSG結果分為OSA組32例和對照組14例,其中對照組無其他重大基礎疾病,OSA組除高血壓外無其他重大基礎疾病。根據是否合并高血壓,將OSA組分為OSA合并高血壓患者11例及單純OSA患者21例。納入標準:(1)根據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睡眠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制定《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多學科診療指南(2018年版)》,PSG檢查提示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pneahypopnea index,AHI)≥5,同時伴有典型的夜間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日間嗜睡便可診斷OSA[1];(2)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診室收縮壓(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便可診斷高血壓[5]。排除標準:(1)年齡<18 周歲;(2)頜面部嚴重畸形;(3)患有可影響血氧飽和度的相關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等;(4)患有可能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或影響炎癥因子分泌的相關疾病,如炎癥性腸病、糖尿病、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等;(5)正在服用可影響睡眠的藥物,如苯二氮卓類藥物、鎮(zhèn)靜劑等;(6)已經進行 OSA相關治療;(7)PSG睡眠時間<5 h;(8)近2周內接受益生菌、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OSA合并高血壓組均為男性,平均年齡(40.5±10.2)歲;單純OSA組男19例,女 2例,平均年齡(37.9±10.4)歲;對照組男 5例,女 9例,平均年齡(42.3±10.3)歲;3組患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性別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PSG監(jiān)測 采用SOMNO screen plus PSG+(V5)(德國施曼諾公司)多導睡眠監(jiān)測儀監(jiān)測,監(jiān)測時間≥5 h。記錄AHI、微覺醒指數(shù)、最低血氧飽和度、平均血氧飽和度及氧減指數(shù)。
1.2.2 腸道菌群檢測及分析 于PSG監(jiān)測結束后當日清晨收集3組患者的糞便,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試劑盒(德國 Qiagen公司,型號:Qiagen51604),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提取糞便總細菌DNA,-80℃保存?zhèn)溆谩Σ杉臉颖綝NA進行16S rRNA基因PCR擴增,純化PCR產物并放入NGS測序儀(美國Illumina公司,型號:MiSeq PE300)進行測序、建庫、簇制備和比對,獲得菌群信息。經過篩選,最終單樣本序列數(shù)超過40 000條。將相似度>97%的序列歸為同一個分類操作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最終產生759個OTU。采用韋恩圖分析3組患者OTU的差異。α多樣性分析用來評估菌群的豐度和多樣性,β多樣性分析用來評估3組樣本的菌群多樣性差異。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比較3組患者樣本菌群組成差異,以三維坐標圖呈現(xiàn)。坐標圖上三點距離越近,代表樣本菌群組成越相似。通過Metastats分析在不同水平上比較3組患者菌群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和R24、GraphPad Prism 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法;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分析多樣性指數(shù)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PSG監(jiān)測結果的比較 3組患者在AHI、微覺醒指數(shù)、最低血氧飽和度、平均血氧飽和度及氧減指數(shù)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OSA合并高血壓組、單純OSA組各項監(jiān)測指標均高于對照組,OSA合并高血壓組最低血氧飽和度、平均血氧飽和度低于單純OSA組,其余指標均高于單純OS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PSG監(jiān)測結果比較
2.2 3組患者OTU的差異 3組共有402個OTU,單純OSA組與對照組共有84個OTU,OSA合并高血壓組與對照組共有24個OTU,OSA合并高血壓組與單純OSA組共有48個OTU,OSA合并高血壓組有34個特有OTU,單純OSA組有86個特有OTU,對照組有81個特有OTU,見圖1。
圖1 韋恩圖分析3組患者OTU的差異
2.3 菌群積累情況與菌群多樣性分析 根據樣本數(shù)量和菌群,α多樣性分析(Rank豐度分布曲線、樣本稀疏曲線、香農曲線和菌群積累曲線)提示隨著樣本數(shù)量的增加,菌群的多樣性和豐度并沒有明顯的增加,表明目前的樣本量能夠反映菌群多樣性豐富程度,所有樣本的菌群積累曲線見圖2(插頁)。3組患者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和豐度(主要包括Observed指數(shù)、Chao1指數(shù)、ACE 指數(shù)、Shannon指數(shù)、Simpson指數(shù)和Coverage指數(shù))見圖3,結果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OSA合并高血壓組及單純OSA組患者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豐度降低了,但3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A分析表明,OSA合并高血壓組、單純OSA組腸道菌群發(fā)生改變(圖4,見插頁)。
圖2 菌群積累曲線(a:Rank豐度分布曲線用來反映菌群豐度和多樣性;b:稀疏曲線用來反映菌群的豐度;c:香農指數(shù)反映菌群的多樣性;d:菌群積累曲線用來反映菌群的豐度)
圖3 3組患者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和豐度分析
圖4 3組患者糞便菌群的PCA分析
2.4 菌群差異分析 對3組患者所有樣本進行分類,選取菌群豐度最高的30個菌群,分析門、綱、目、科、屬、種水平上的分布差異。結果顯示,門水平Bacteroidetes在對照組中豐度高于OSA合并高血壓組、單純OSA組,而Firmicutes豐度在OSA合并高血壓組占比最高;綱水平Bacteroidia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而Clostridia在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低;目水平Bacteroidales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而Clostridiales在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低;科水平Bacteroidaceae、Ruminococcaceae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Prevotellacea在單純OSA組中豐度最高,而Lachnospiraceae、Veillonellaceae、Enterobacteriaceae 在 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高;屬層級Bacteroides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Clostridium_XlVa、Blautia在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高,Prevotella在單純OSA組中豐度最高。Metastats分析結果顯示,對照組、單純OSA組及OSA合并高血壓腸道菌群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在門水平上,對照組的Bacteroidetes豐度最高,F(xiàn)irmicutes顯著降低;而OSA合并高血壓組的Firmicutes最高,Bacteroidetes豐度顯著降低。在綱水平上,Bacteroidia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而在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低。在目水平上,Bacteroidales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而Actinomycetales在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低。在科水平上,Rikenellaceae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而Micrococcaceae、Clostridiaceae_1、Carnobacteriaceae 在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高。在屬水平上,Alistipes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而 Rothia、Scardovia、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Granulicatella、Weissella、Blautia在 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高。在種水平上,Alistipes_shahii、Clostridium_leptum、Alistipes_indistinctus、Bacteroides_massiliensis、Ruminococcaceae_bacterium_GD6在對照組中豐度最高,而Scardovia_wiggsiae在OSA合并高血壓組中豐度最高。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的變化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Fang等[6]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性腸病患者腸黏膜相關菌群發(fā)生改變,也有研究報道腸道微生態(tài)組成和代謝改變可以用來評估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7]。有實驗數(shù)據顯示,腸道菌群失調介導炎癥反應導致血壓升高[8]。另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態(tài)改變可使促炎因子增多,抑炎因子減少,導致高血壓的發(fā)生[9]。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OSA與腸道菌群的關系。有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OSA大鼠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發(fā)生顯著改變[10]。本研究顯示OSA患者腸道菌群發(fā)生改變,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
現(xiàn)今較多研究顯示OSA可出現(xiàn)腸道菌群種類及結構的改變,但關于OSA腸道菌群結構改變特點,目前暫無公認的科學研究證實。Moreno-Indias等[11]通過OSA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OSA大鼠出現(xiàn)腸道菌群結構顯著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厚壁菌門豐度增多,擬桿菌及變形菌門豐度減少。Poroyko等[12]研究揭示慢性睡眠中斷可導致腸道微生態(tài)結構改變。本研究發(fā)現(xiàn)OSA患者與對照組相比,腸道微生物群發(fā)生改變,Bacteroidetes在對照組人群中豐度較高,而Firmicutes在OSA人群中豐度較高,與上述研究報道一致。
雖然OSA與高血壓之間的關系已經得到了明確的證實,但對于OSA如何導致高血壓卻知之甚少。有研究顯示,OSA會導致高血壓的發(fā)生,經過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后血壓會有所下降[13]。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改變在OSA合并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中扮演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14]。有實驗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可導致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15]。Mashaqi等[16]報道了腸道菌群失調介導OSA大鼠發(fā)生全身性高血壓,并且認為腸道菌群改變是OSA合并高血壓病理生理學的重要因素。Durgan等[17]在OSA大鼠模型中進行的研究揭示,腸道菌群失調參與了OSA合并高血壓的發(fā)生,而且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OSA大鼠腸道菌群結構發(fā)生改變,介導了炎癥反應,表明腸道菌群失衡在OSA合并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門、綱、目水平上,OSA合并高血壓組與單純OSA組、對照組相比,F(xiàn)irmicutes豐度最高,Bacteroidetes豐度顯著降低,存在Bacteroidetes/Firmicutes菌群紊亂,與以上研究結果相似。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是腸道微生物的兩大重要類群,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的紊亂可導致腸道屏障破壞,促進炎癥反應。本研究還顯示在科、屬、種水平上,OSA合并高血壓組存在其它一些腸道菌群結構異常,以往文獻及研究較少報道,但可能提示參與OSA合并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由于該研究為單中心臨床試驗,納入的臨床病例數(shù)非常有限,該結論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明確。因此,未來還需要開展多中心前瞻性臨床對照試驗,進一步分析論證。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為單中心臨床研究,且樣本量偏少,然而目前的樣本量能夠反映菌群豐富程度,且PCA分析及Metastats分析結果均顯示對照組、單純OSA組及OSA合并高血壓腸道菌群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故仍能表明OSA合并高血壓患者發(fā)生腸道菌群多樣性改變。其次,本研究僅觀察了對照組、單純OSA組及OSA合并高血壓腸道菌群結構存在明顯差異,未能進一步對OSA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并治療前后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尤其是針對OSA合并高血壓患者,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多樣性改變與OSA及高血壓之間的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Firmicutes在OSA合并高血壓人群中豐度最高,Bacteroidetes在對照組中豐度較高;腸道菌群多樣性改變參與OSA合并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結果為未來將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群紊亂作為治療OSA合并高血壓提供一定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