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雙艷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99)
聲帶息肉(vocal cord polyps)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其本質是發(fā)生于聲帶固有層淺層的良性增生性病變。此病多發(fā)生于聲帶一側,可單發(fā)或多發(fā)。聲帶息肉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患者長期發(fā)聲不當、咽喉部長期受到不良刺激或存在慢性炎癥反應等有關。聲帶息肉患者的臨床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僅表現為聲音的輕微改變,重者可表現為明顯的聲音嘶啞甚至發(fā)聲困難[1]。近年來,支撐喉鏡技術的發(fā)展為聲帶息肉提供了一種有效且微創(chuàng)的治療途徑,常見的術式包括支撐喉鏡下喉電動切削系統、喉鉗夾術等[2-3]?;谏鲜霰尘埃狙芯繉⑽以航陙硎罩蔚?6 例聲帶息肉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比較用支撐喉鏡下喉電動切削系統與喉鉗夾術治療此病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 例聲帶息肉患者。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聲帶息肉的診斷標準[4];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對麻醉藥物能耐受;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存在麻醉禁忌證或聲帶手術禁忌證;合并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無法耐受手術;合并有甲狀腺腫大等其他喉部疾病。按照隨機排列法將其分為常模組和探討組,每組各有患者43例。在常模組患者中,有男23 例,女20 例;其年齡為18 ~59 歲,平均年齡為(32.52±3.75)歲;其病程為2 個月~3 年,平均病程為(1.59±0.38)年。在探討組患者中,有男27 例,女16 例;其年齡為18 ~59 歲,平均年齡為(32.35±3.66)歲;其病程為2 個月~3 年,平均病程為(1.67±0.4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用支撐喉鏡下喉鉗夾術對常模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術中使其保持仰臥位,在肩后墊軟枕,保持頭部后仰。在史賽克0°鼻內鏡及攝像系統下置入支撐喉鏡,固定支撐架,取少量標本進行活檢。用喉鉗暴露正常息肉與聲帶的交界處,剪除息肉,修整創(chuàng)面,直至創(chuàng)面光滑為止。用棉片壓迫止血。囑患者在術后2 周內禁聲,術后1 個月對其進行喉鏡復查。用支撐喉鏡下喉電動切削系統對探討組患者進行治療,其手術體位、麻醉方式及病理活檢步驟均與常模組患者一致。待取得病理活檢標本后,導入2.7 mm 美敦力電喉鏡切削器,將模式設置為雙向切割,將切割速率設為450 r/min,并以腳踏板控制切割速率??焖偾谐⑷饨M織,修整創(chuàng)面,直至創(chuàng)面光滑為止。用棉片壓迫止血。術后處理方法與常模組患者一致。
術后1 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喉鏡復查,觀察其療效[5]。將兩組患者的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治療后對患者進行喉鏡檢查顯示聲帶邊緣恢復正常,活動及發(fā)聲良好。有效:治療后對患者進行喉鏡檢查顯示聲帶邊緣欠光滑,聲門基本閉合,發(fā)聲嘶啞。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療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及術后嗓音恢復正常的時間。
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 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探討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35%,常模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74%,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探討組患者手術的平均時間為(38.14±5.69)min,常模組患者手術的平均時間為(39.52±5.78 )min,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探討組患者術后嗓音恢復正常的平均時間為(6.42±1.24)d,常模組患者術后嗓音恢復正常的平均時間為(8.51±2.03)d,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及術后嗓音恢復正常時間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及術后嗓音恢復正常時間的比較(±s)
術后嗓音恢復正常的時間(d)常模組(n=43)39.52±5.78 8.51±2.03探討組(n=43)38.14±5.69 6.42±1.24 t 值 1.116 5.761 P 值 0.268 0.001組別 手術的時間(min)
聲帶息肉的發(fā)生原因較為復雜,目前臨床上多認為此病的發(fā)生可能與患者存在變態(tài)反應、上呼吸道感染、用聲過度、喉咽反流等有關。此病患者早期主要表現為聲嘶,隨著病情的進展可發(fā)生呼吸道阻塞,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對聲帶息肉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周期較長,且療效欠佳,故目前臨床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對此病患者進行手術的目標是徹底清除病灶,并保留喉部和聲帶的正常結構與功能。對聲帶息肉患者進行支撐喉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可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在喉鏡的引導下完成手術,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采用常規(guī)的支撐喉鏡下喉鉗夾術治療此病能在一定程度上剪除病灶,但剪除不徹底,創(chuàng)面不平整,且在剪除的過程中易造成喉壁正常黏膜組織的撕脫。喉電動切削系統主要是利用旋轉桿與桿狀鋸齒的高速旋轉來切除病灶的一種新技術。喉電動切削系統在旋轉過程中可產生剪切力,吸割、攪碎并吸走病灶組織,使病灶清除得更加徹底,從而可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6]。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探討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35%,常模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74%,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用支撐喉鏡下喉電動切削系統治療聲帶息肉可獲得更佳的療效。聲帶息肉質地較軟,在采用支撐喉鏡下喉電動切削系統進行治療時息肉組織易被吸入刀窗內,而聲韌帶的張力與韌性較大,不易被吸除,因此能顯著減輕手術操作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有利于術后患者聲帶功能的恢復。此外,電動切削的優(yōu)勢在于切割器的轉速易于控制,可達到薄層切削的效果,避免咽后壁的正常黏膜組織發(fā)生撕裂[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相近,但探討組患者術后嗓音恢復正常的時間短于常模組患者。提示用支撐喉鏡下喉電動切削系統治療聲帶息肉能促進患者術后發(fā)聲功能的恢復。分析原因可能是,電動切削易于控制,可減輕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從而有利于術后患者嗓音的恢復。趙昆[8]研究顯示,電動切削組聲帶息肉患者治療的臨床有效率為95.5%,高于鉗夾組患者的79.6% ;電動切削組患者嗓音恢復正常的時間短于鉗夾組患者。該研究指出,鉗夾器操作不易控制,常出現創(chuàng)面不平整的情況,若操作不當可損傷黏膜,延長術后患者嗓音恢復的時間;而進行電動切削可適當調整吸入力量,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同時可減輕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從而可取得更好的療效及安全性。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與用支撐喉鏡下喉鉗夾術治療聲帶息肉相比,用支撐喉鏡下喉電動切削系統治療此病的效果更好,患者術后嗓音恢復正常的時間更短,且具有操作簡便、術中切割器的轉速易于控制、創(chuàng)面平整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