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芬芳,武青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兒科,上海 201299
厭食癥是一種兒科常見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具有起病慢、病程長等特點,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見食不貪、食欲不振,并伴隨器質(zhì)性病變,且患兒因攝入食物不足易導致貧血、反復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下降、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等,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和生長發(fā)育[1-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對兒童厭食癥不僅副作用小,還能雙向有效調(diào)節(jié)脾胃功能,恢復患兒食欲、食量,改善患兒因食物攝入不足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3]。參芪健脾合劑主要由黃芪、黨參、茯苓、白術(shù)、白扁豆、陳皮、大棗、雞內(nèi)金、甘草等藥物組成,以益氣健脾為主,輔以消食和胃之功,補而不滯,甘而不膩,用于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顯著,對血清水平等具有顯著改善作用[4]。本研究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脾虛肝旺型厭食癥患兒進行研究,應用參芪健脾合劑進行治療,以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及對患兒血清瘦素(Leptin)、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水平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于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收治的88 例脾虛肝旺型厭食癥患兒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5]:①病程1 個月以上者;②有喂養(yǎng)不當、不良飲食習慣者;③見食不貪,長期食欲不振,食量較病前減少1/2者;④質(zhì)量增長減輕或停滯者。(2)中醫(yī)診斷標準[6]:①活動如常、精神尚好、形體偏瘦、面色少華者;②病程1 個月以上者;③以拒食、納呆為主癥者;④飲食失節(jié)、喂養(yǎng)不當、病后失調(diào)者。(3)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7]:①以厭惡進食、食欲不振為主癥者;②以噯氣呃逆、口苦泛酸、兩肋脹滿、形體偏瘦、興奮躁動、夜寐欠安、大便失調(diào)等為兼癥者;③以指紋紫滯、脈細小弦為舌脈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②符合中醫(yī)證候診斷主癥、兼癥、舌脈診斷標準者;③年齡1~14歲者;④納入研究前1 個月未接受過厭食癥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對研究藥物過敏者;②厭食癥為藥物或疾病引起者;③中度、重度營養(yǎng)不良者;④合并重要臟器原發(fā)疾病者。所有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 例。觀察組中男性24 例,女性20例;年齡2~13歲,平均(8.25±0.55)歲;病程1~6個月,平均(2.13±0.27)個月。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1~14 歲,平均(8.29±0.58)歲;病程1~7 個月,平均(2.16±0.29)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葡萄糖酸鋅口服溶液(生產(chǎn)廠商:杭州老桐君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65924;規(guī)格:10 mL×12 支)進行治療,1~3 歲者每日5 mL;4~6歲者每日10 mL;7~9歲者每日10 mL;10~12 歲者每日15 mL。治療1 個療程,14 d 為1 個療程。觀察組患兒給予參芪健脾合劑(生產(chǎn)廠商: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制劑室,批準文號:Z05190746;規(guī)格:200 mL/瓶)進行治療,6 歲以下者每日5 mL,每日3 次,口服;6 歲以上者每日10 mL,每日3 次,口服。治療1 個療程,14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積分[8]: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厭食癥臨床癥狀進行量化評分,包含神疲、面色萎黃、食量減少,0分為無,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4分為重度;(2)實驗室指標:兩組患兒常規(guī)抽取外周靜脈血4 mL,離心(轉(zhuǎn)速:3 000 r/min,時間:10 min)分離血清后靜置待檢,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患兒血清Leptin、GAS、SS水平,操作完全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3)體質(zhì)量、體質(zhì)量指數(shù)(ΒMI):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體質(zhì)量進行測量,ΒMI為體質(zhì)量(kg)/身高的平方(m2)。
1.4 療效評定標準[9]痊愈:食量增加,食欲顯著增強,食量與食欲均恢復正常,食量、食欲積分減少在95%以上;顯效:食量有所增加,食欲明顯增強,食欲顯著恢復,食量恢復到正常時3/4,食量、食欲積分減少在70%以上;有效:食量略有增加,食欲好轉(zhuǎn),食量、食欲積分減少在30%以上;無效:食欲、食量均無改善,食量、食欲積分減少在30%以下。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3.1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36,P=0.001<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神疲、面色萎黃、食量減少等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神疲、面色萎黃、食量減少等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44 44治療前2.89±0.31 2.87±0.29 0.313 0.755治療后0.56±0.06a 1.41±0.14a 37.017 0.001治療前2.61±0.32 2.66±0.30 0.756 0.452治療后0.57±0.06a 1.34±0.14a 33.533 0.001治療前2.86±0.32 2.82±0.33 0.577 0.565治療后0.62±0.07a 1.59±0.17a 34.998 0.001神疲 面色萎黃 食量減少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Leptin、GAS、SS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血清Leptin、GAS、SS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血清Leptin、GAS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血清SS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Leptin、GAS、SS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Leptin、GAS、SS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44 44治療前0.44±0.16 0.45±0.14 0.312 0.756治療后1.59±0.51a 1.22±0.37a 3.895 0.001治療前140.87±19.43 141.12±18.05 0.063 0.950治療后188.58±18.53a 176.56±18.29a 3.062 0.003治療前30.08±2.24 29.38±2.60 1.353 0.180治療后18.66±2.97a 20.11±2.35a 2.540 0.013 Leptin(μg/L) GAS(pg/mL) SS(pg/mL)
2.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體質(zhì)量和ΒMI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體質(zhì)量、ΒMI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體質(zhì)量、ΒMI 均較治療前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體質(zhì)量和BMI比較(±s)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體質(zhì)量和BMI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44 44治療前17.59±2.11 17.60±2.26 0.021 0.982治療后21.02±2.29a 19.01±2.15a 4.244 0.001治療前12.77±1.44 12.62±1.40 0.495 0.621治療后16.32±1.80a 14.02±1.55a 6.422 0.001體質(zhì)量(kg) ΒMI(kg/m2)
由于小兒多嬌生慣養(yǎng)、溺愛驕縱,稍有不順即生悶氣、沉默不語、大吼大叫或大哭大鬧,使得情志失調(diào)、肝火旺盛、肝氣郁結(jié)。中醫(yī)認為,小兒厭食癥屬“納呆”、“傷食”、“惡食”范疇,病機為脾失健運、脾胃不和,病變主要集中在脾胃,因疏泄失常脾失健運,乘犯脾胃,食量減少、食欲下降,因此臨床上厭食癥多以脾虛肝旺者居多,與肝臟關(guān)系密切[10]。
現(xiàn)代醫(yī)學對小兒厭食癥發(fā)病機制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學者認為病因與消化腺分泌功能低下、營養(yǎng)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相關(guān)[11]。也有學者認為,胃腸病發(fā)生與腦腸肽-食欲中樞紊亂關(guān)系密切,腦腸肽是一種小分子肽類活性物,主要分泌自胃腸道神經(jīng)細胞和分泌細胞,包含GAS 等[12]。同時,SS 作為一種典型的腦腸肽廣泛存在于胰腺、胃腸中,其水平過高是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因素[13]。還有學者認為,Leptin 等食欲調(diào)節(jié)因子也是影響進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其屬于外周神組織及下丘腦中樞神經(jīng)元,能參與、維持、影響攝食行為,具有抑制或增強食欲的作用[14]。既往應用西藥治療兒童厭食癥雖有一定臨床效果,但卻存在副作用較大、長期服藥易導致營養(yǎng)不良等弊端[15],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治療兒童厭食癥不僅療效顯著,還能有效避免上述弊端,逐漸得到臨床高度認可。
本研究中,應用參芪健脾合劑治療兒童厭食癥,結(jié)果顯示患兒在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93.18%)明顯高于應用葡萄糖酸鋅治療的患兒(75.00%);中醫(y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應用葡萄糖酸鋅治療的患兒;體質(zhì)量、ΒMI也均顯著高于應用葡萄糖酸鋅治療的患兒。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參芪健脾合劑主要成分為黃芪、黨參、茯苓、白術(shù)、白扁豆、陳皮、大棗、雞內(nèi)金、甘草,其中茯苓、白術(shù)、雞內(nèi)金、白扁豆為臣,主要健脾消食滲濕,黃芪、黨參為君,主要健脾益氣,佐以甘草、陳皮、大棗緩和藥性,理氣和胃,該方劑補而不滯,甘而不膩,共奏消食化滯、健脾和胃之功。
此外,因小兒厭食癥治療關(guān)鍵在于補泄同施,不僅要健脾開胃,更要疏肝理氣,中醫(yī)藥在治療小兒厭食癥上主要運脾和胃、消食導滯、疏肝運脾,較西藥治療具有明顯優(yōu)勢。因此本研究在應用參芪健脾合劑治療后,結(jié)果顯示血清Leptin、GAS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且明顯高于應用葡萄糖酸鋅治療的患兒;患兒血清SS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明顯低于應用葡萄糖酸鋅治療的患兒,提示參芪健脾合劑能夠升高患兒血清Leptin、GAS水平,降低血清SS水平,極大改善患兒食欲情況。原因可能是因為參芪健脾合劑能有效改善胃腸激素分泌失調(diào),促進胰液、胃蛋白酶、胃酸等分泌,加速胃排空,同時抑制SS 釋放,減輕其抑制作用,增加食欲和食量。
綜上所述,參芪健脾合劑治療兒童脾虛肝旺型厭食癥療效顯著,不僅能有效降低SS 水平,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還能提高Leptin、GAS 水平,促進患兒營養(yǎng)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