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豐
青田石雕作為“浙江三雕”之一,與東陽木雕和黃楊木雕一樣都有著江南地域典型的細膩精致的特性,而其獨到之處就是對于彩石獨有的個性特色的充分利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巧色”,倘若缺少了巧色的利用,那么現代青田石雕也必將失去其特有的光彩。
青田石雕的巧色,是雕刻者根據石材固有的色彩及色塊的分布,運用“應物象形”的理念,創(chuàng)作出具有藝術美感的石雕作品。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眼光、技藝水平及創(chuàng)作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對于同一塊石材,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處理手段,也就是說青田石雕的創(chuàng)作有著極大的主觀支配性,這也使得青田石雕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繁榮局面。青田石雕憑借著獨特的雕刻技藝,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了世人的矚目。獲得如此成就,與青田的雕刻藝人不斷的技藝傳承和探索創(chuàng)新是分不開的,筆者認為,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是青田石材料本身。
大文豪郭沫若在20世紀60年代參觀青田石雕廠時,曾留下“青田有奇石,壽山足比肩。匪獨青如玉,五彩競相宜”的詩句,道出了青田石色彩斑斕、如玉似璞的特性。據青田石研究專家夏法起先生研究、整理及統計,青田石可分為十個色彩大類,一百多個品種,正是青田石這樣的色彩構成,才為藝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空間,才有了“斧鑿奪神鬼,人巧勝天然”的青田石雕藝術。在青田石的一百多個品種石中,有一種“藍花釘”是極具鮮明特色的,學名為“藍釘青田”。藍花釘的主要礦物成分為剛玉,與藍寶石的礦物成分相同,呈藍色或灰藍色,所以藍花釘也稱為青田石中的“藍寶石”。藍花釘通常以雜糅的方式呈球狀或拉長的球泡狀融合于青田封門青凍石當中,硬度較高,密度較大,伴其而生的凍石又有著純凈細膩的特點,被形象地稱為“骨邊肉”。
正是因為藍花釘的硬度較高,且普遍高于傳統的雕刻刀,致使其難于受刀,因此在早期的青田石雕創(chuàng)作中基本未被涉及。但隨著雕刻工具的改進和雕刻手法的創(chuàng)新,藍花釘作為石雕創(chuàng)作原料已具備了優(yōu)越的條件。其一,使用現代雕刻工具已完全能夠克服其硬度障礙,并且其軟硬質地的對比更能凸顯出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視覺效果。其二,其色彩的組合給人帶來非常舒適的享受,可見光的光譜按照波長排序依次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其中青和藍為相接過渡色,有著自然和諧的色差。其三,藍花釘與封門青凍石相伴而生,藍花釘堅韌細密,沉著古樸,不具有透光性,封門青有著較高的純凈度和光澤度,在燈光下微微透明,這便能夠在創(chuàng)作中制造出許多反差,為作品增添新意。
筆者于近些年專注于青田藍花釘石的探索創(chuàng)作,于此小做總結,與大家分享。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對于“藍”是很崇尚的,筆者對于藍花釘的創(chuàng)作同樣也是如此。
《荀子·勸學》中有這樣的經典論述:“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避鳑r將君子的德行以“青出于藍”進行比擬: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
青田石雕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是“因勢造型,依色取巧”,恰好體現出了這一概念,雕刻師將創(chuàng)作的內容從石頭中雕鑿琢磨出來,既是作者思想的體現,也是對青田石本身的升華,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筆者在大的創(chuàng)作思路上是基于這一主題的,重在表達一種積極向上,在事物原有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終形成精華的概念。
青田石雕可分為山水、花卉、人物和動物等幾大類型,為了體現出既定的主題思想,筆者將重點放在了花卉的創(chuàng)作上,比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圖1)、《青出于藍》(如圖2)、《碩果累累》(如圖3)、《朝陽盛開》(如圖4)等作品。
圖1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陳阿豐/作
圖2 《青出于藍》 陳阿豐/作
圖3 《碩果累累》 陳阿豐/作
圖4 《朝陽盛開》 陳阿豐/作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直接將主題彰顯的一件作品,正如唐代詩人王季文在《青出藍》一詩中所描述的那樣:“浸潤加新氣,光輝勝本青?!惫P者將藍花釘從雜亂無序的原石中剝離出來,形成了較大的團塊,加之以構造雕琢,同時在局部對凍石施以花卉造型處理,點綴各處,形散而神不散,以生命氣息相連貫形成統一體,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自然活力。
《藍色幽香圖》的創(chuàng)作是根植于假山旁的一叢蘭花,青田石有“石中君子”之稱,而蘭花一直以來皆為君子形象的代言,兩者氣質相同,色彩相近,以青田封門青凍石雕琢蘭花最為恰當,能夠將君子之風淋漓盡致地展現。對于藍花釘,筆者塑造成了環(huán)繞蘭花連綿相接的假山石,仿若飄帶一般,寓動于靜,為花中君子披上了一件羽衣,使二者相得益彰。
筆者對青田石雕花卉類的創(chuàng)作一直保持著敏銳的探索精神,由傳統的吉祥紋樣,如牡丹、玉蘭等雕刻題材,經老一輩石雕大師的探索逐漸轉向了高粱、水稻等適合更加生動展示青田石雕鏤空技藝的農作物類題材,再到后期的百花齊放、不拘一格,諸如梅、蘭、竹、菊“四君子”等適合體現人們的品位與精神的題材。堅持推陳出新,將時代主題結合當代人的喜好,融入創(chuàng)作當中,是青田石雕與時俱進、長盛不衰的根基。
《勝春朝》這件以多肉植物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作品,便是近些年根據當代市場的演化而創(chuàng)作的新興主題石雕,延續(xù)了青田石雕刻者不斷探索的精神。多肉植物因其富含水分、四季常青、耐干旱、易打理、不容易遭受病蟲害等諸多優(yōu)勢而受到當代人的喜愛。這件作品中多肉植物的葉片水分十足、溫潤飽滿、色彩艷麗,在形態(tài)上憨態(tài)盡顯。輔以運用青田石雕獨特的鏤空技法創(chuàng)作的藤蔓,將圓雕與鏤雕相融合,塑造出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和諧之美。
劉禹錫曾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詩句,筆者尤為喜歡。多肉植物四季常青,在秋天里依然能夠活力四射,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非常能夠體現出這句詩的內涵,將秋日的悲情色彩施以春日的活力與夏日的熱烈,因此將其命名為“勝春朝”。同樣,在創(chuàng)作發(fā)展中堅持包容與創(chuàng)新的本色,青田石雕一定會在工藝美術領域長盛不衰。
在創(chuàng)作中,大部分的雕刻師為了將封門青質地的石料凸顯出來,而將藍花釘盡量去除,偶爾保留一部分作為巧色點綴。這樣的作品,通常被認為是細膩、光潔、純凈的,但是,這樣做反而將石材的本真美破壞掉了。為了體現出藍花釘材質的獨特魅力,筆者在創(chuàng)作中反傳統思維而行,將藍花釘本身作為藝術重點而創(chuàng)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藍青又出青》(如圖5)這件作品,靈感來于唐代詩人呂溫的詩句“物有無窮好,藍青又出青”。
圖5 《藍青又出青》 陳阿豐/作
作品以藍花釘雕刻成的太湖石為主體,凍石被剝離掉的藍花釘石與被水沖擊腐蝕的太湖石有著天然相似的美感。在創(chuàng)作中,筆者也有意將“瘦、皺、漏、透”的審美理念融合藍花釘石自然形態(tài)進行造型修飾,在其根部施以巧色花卉點綴,石的深邃與花的明艷,石的穩(wěn)重與花的活潑,石的滄桑與花的稚嫩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在山體上雕兩只小爬蟲既增加了其自然真實感又為作品增添了趣味,再搭配看似中規(guī)中矩卻意趣天然的底座,以固定調和,整個作品彰顯出的是自然賦予青田石的既淳樸又艷麗的美。
青田藍花釘石因其硬度較高、密度較大,相對于柔軟稚嫩的青田石而言,不容易因溫度、濕度的變化而開裂,這是其特有的天然優(yōu)勢。色彩鮮明、質感懸殊造成的強烈對比,在以巧色著稱的青田石雕工藝中,更是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
受到雕刻工具的限制,在青田石雕大量創(chuàng)作以及印章石料大量開采的年代,青田藍花釘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被利用起來,因而市場存量還相對豐富,而其他適合青田石雕創(chuàng)作的石材,已經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匱乏問題。因此,將藍花釘石作為創(chuàng)作用石,不僅能夠合理地分配雕刻資源,補充雕刻石的不足,更能夠為發(fā)揮青田石雕巧色與鏤空的技藝特色,開拓新的題材類型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青田藍花釘石的創(chuàng)作與其他石種相比,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筆者堅信,以其獨特的性質必將能夠成為雕刻石材中的新星,也期待著有更多的雕刻師將思想注入其中,為青田石的發(fā)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