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河道管理局,南通市水利局
南通濱江臨海,長期的治水實踐留下了珍貴的水利遺產(chǎn)。從里下河“十澇十排”奪取豐收奇跡的洪家灘到呂四海邊鎮(zhèn)守海灘百年之久的擋潮墻,從終年蟄臥蒼涼海邊的范公堤到保障南通沿江防洪安全的江岸水楗,鐫刻著南通治水興水的悠遠記憶。
江岸水楗
水楗又稱丁壩,它的一端與堤岸連成丁字形而得名。江岸水楗由任港口雙楗,桃園段一號水楗、二號水楗,狼山尼姑庵段水楗4處組成。1916年張謇聘請荷蘭工程師特萊克用3年時間從天生港至任港修筑水楗10座,后至1926年,天生港至姚港沿江共筑楗16座,楗與楗之間相應的岸墻工程約9 km,建成后收到了“分殺水勢”的效果,穩(wěn)定了南通江岸線。
通海墾牧公司海堤擋潮墻遺址
擋潮墻為張謇創(chuàng)辦的通海墾牧公司的重要護堤設(shè)施,位于原通海墾牧公司第一堤外,民國時期由張謇組織修建,有效阻擋了海潮沖擊堤岸,保障了地方百姓安全。百年風雨,潮起潮落,曾庇護一方水土的擋潮墻雖破舊殘損,但仍頑強屹立,是近代南通人民捍海斗潮、防坍興墾的重要屏障與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