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振宇 高婷
兒童哲學順應了孩子好奇、探究、追求真理的天性。借助哲學這個工具,能更好地促進孩子思維能力的綜合發(fā)展。
家里來了3個人,是訪問我的。
事后,孩子告訴我:“我不認識他們?!?/p>
我說:“我也不認識,但今天見過了,就由不認識變成認識了?!?/p>
她表示同意,還說出了一番道理:“人一開始誰也不認識,只認識自己?!?/p>
又是一句至理名言。這表明,小家伙的確已經(jīng)有了相當明確的個體意識。
她接著說:“我在幼兒園里認識了許多小朋友,你都不認識吧?”口氣不無自豪。
我說:“是啊,以后你還會認識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她問:“認識的人就是朋友嗎?”
我說:“那倒也不是,互相喜歡,才算是朋友?!?/p>
她說:“我也這樣想?!?/p>
這是在《寶貝 寶貝》一書中,周國平和女兒的一段日常對話。
其實類似這樣充滿哲理的對話在兒童的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偶爾調皮地叫帶班老師的名字,當老師糾正時,孩子會說:“老師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是小朋友們不叫你老師,叫你蘋果,那蘋果又叫什么呀?”我們說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這些趣味的對話便是有力的證據(jù)。
雖然兒童有思考的天賦與本能,但家長的疑問仍然沒有解決:兒童和哲學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如何通過哲學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兒童的思考能力呢?
為了解決上述疑問,我們不妨從以下這些角度出發(fā),一起來看一看到底什么是兒童哲學。
兒童哲學不是讓孩子研習經(jīng)典的哲學著作或理論,而是引導孩子思考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哲學問題,比如家中有老人過世了,孩子自然會問老人為什么一動不動,在他們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什么是死亡,是否每個人都會死亡等問題,因此家長完全可以借助這個機會與兒童共同探討死亡這個嚴肅的問題,幫助他樹立起對死亡的正確認知。
還比如生活中遇到別人闖紅燈的事件,孩子也會問為什么他們會闖紅燈,我們?yōu)槭裁床荒荜J紅燈,為什么要有紅綠燈等問題,家長則正好可以借此來和他討論社會規(guī)則和社會公德的問題,幫助他樹立良好的社會認知。諸如此類的哲學問題其實在生活中可謂無處不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日用而不知,雖然我們可能不太會想到這些問題具有哲學的性質,可是兒童的思考一旦發(fā)生,就不可避免地會具有哲學的元素,特別是在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時候。
兒童和哲學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lián)系。孩子的很多提問,比如我從哪里來、我會不會死、天會不會塌下來等,大多都是典型的哲學問題。孩子之所以能提出這些問題,不是因為我們成人的灌輸和引導,而正是因為他天生就有哲學般的好奇心。
這種好奇心可能會通過孩子自己的探究或父母的解答而得到暫時的解決,但它不會消失??梢哉f,好奇心是兒童智慧生長和理性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關鍵。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孩子的好奇之心,使他的思維能夠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健康有力地茁壯成長。但如果家庭文化所塑造的是一種壓抑的、不鼓勵兒童發(fā)問和思考的環(huán)境,那么孩子的這種天然的好奇心,也會不斷萎縮。
為了避免李普曼教授擔心的大學生缺乏思考力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這些角度入手,從小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
玩“假裝游戲”。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理性思維的萌芽。以孩子都喜歡玩的“假裝游戲”為例,比如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用錢幣假裝梳頭發(fā),或者靠在枕頭上假裝熟睡,但同時也不斷地咯咯地笑,這其實就是孩子反事實思維能力發(fā)展的一種表現(xiàn),即孩子能想象出與現(xiàn)實經(jīng)驗相對不同的、過去可能發(fā)生或未來會出現(xiàn)的假設情況。身為家長,應多支持孩子玩這種假裝或假扮的游戲,甚至主動參與到這些游戲過程之中,這將有利于兒童高層次思維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和孩子平等地對話。語言是思維的窗戶,是促進思維發(fā)展的不二法門。對于三四歲的孩子而言,他們剛學會使用語言,所以每天都會嘰里呱啦地說個不停。正如文章開篇提及的孩子和父親的對話,孩子不僅能和家長開展多輪對話,而且很多話里會充滿哲學的意味。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要特別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姿態(tài),即非常愿意跟孩子聊天,愿意傾聽他們的想法,不輕易否定他們的意見或用權威身份壓制他們的觀點。平等和安全對話的家庭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孩子才能不斷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和發(fā)展自己的思維。
經(jīng)常和孩子展開討論。李普曼教授為孩子提供的學習材料是哲學小說,而對于年齡段更小的孩子來說,繪本故事以及其他類型的故事可能是更好的學習材料(我們稱其為刺激物)?,F(xiàn)在國內開始出現(xiàn)具有鮮明哲學特色的主題繪本,還有一些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神話故事也可以成為啟發(fā)孩子進行哲學思考的重要材料,比如坐井觀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
以繪本《大衛(wèi),不可以》為例,繪本中的媽媽對小男孩提出了各種要求,不能干這個,也不能干那個,這時候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判斷,媽媽到底愛不愛這個孩子。接著,讓孩子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看一看爸爸媽媽是不是也像大衛(wèi)的媽媽一樣,對自己有各種各樣的要求。最后,讓孩子看一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并讓他進行分析和歸納,比如可以做的事情具有什么樣的特點,不可以做的事情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從而更好地鍛煉孩子的思維從具體向抽象的發(fā)展。
啟發(fā)孩子思考。兒童雖然具備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但他的思考仍需一定的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某種可見的、可操作的方式來展現(xiàn)。比如和孩子一起討論“天”的時候,可以讓他先畫一畫心目中的“天”是什么樣的,眼前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未來憧憬的是什么樣的;也可以通過做科學實驗、玩角色扮演游戲、做手工甚至去遠足旅行等形式,刺激他們去觀察、對比、判斷和思考,從而形成對于“天”的更全面認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