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紅
摘要:口腔是通往身體的門戶,口腔黏膜是口腔的濕潤襯里。口腔黏膜是與外界相通的口腔表面襯覆的組織,其不僅承擔著在咀嚼過程中產生的壓力、切力、牽拉力和摩擦力,還抵抗外界的機械刺激和限制微生物和毒性物質的侵入。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吸煙、酗酒、咀嚼檳榔等是口腔黏膜病的危險因素,引起口腔黏膜的異常。本綜述主要揭示酒精、煙草、檳榔等不良飲食習慣對口腔黏膜的影響機制,為口腔黏膜病的預防及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口腔黏膜;不良飲食習慣;口腔黏膜損傷
口腔黏膜通過其唾液屏障、上皮屏障以及免疫屏障,對其潛在的病原體、外源性化學物質、空氣傳播的過敏原等提供第一道防線??谇簧掀て琳系漠惓<捌茐氖强谇火つげ“l(fā)生發(fā)展的病理基礎。Rathee等發(fā)現(xiàn)在口腔白斑病變中,涉及到上皮屏障中黏蛋白1和黏蛋白4跨膜蛋白的異常表達。也有研究表明,口腔上皮屏障的破壞和角質形成細胞分化的缺陷可能是口腔鱗狀細胞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造成口腔黏膜損傷的原因很多,不良飲食習慣便是其中之一。本文綜述了酒精、煙草、檳榔等不良飲食習慣對口腔黏膜的影響。
1不良飲食習慣對口腔黏膜的影響
1.1 酒精飲料
酒精飲料是一組含有乙醇的不同種類的飲料,其成分的含量、類型和濃度都不同,主要的成分是乙醇和水。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與不飲酒的人相比,每天攝入50克酒精會明顯增加患口腔、咽部、喉部和食道癌的風險。
研究表明,乙醇會破壞口腔黏膜上皮脂質分子的排列,打開細胞間滲透屏障途徑,導致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增加致癌物的滲透以及細菌對口腔上皮的侵襲性。乙醇在體內的主要代謝途徑為乙醇→乙醛→水+二氧化碳,其中間產物乙醛具有強致癌性。乙醛可以通過羰基直接與DNA結合形成共價化合物,導致DNA結構改變,干擾DNA的合成;乙醛還可以抑制DNA修復酶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活性,干擾DNA的修復。
在乙醇→乙醛→水+二氧化碳的代謝過程中,大量氧化型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被轉化為還原型的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導致細胞中NAD+/NADH比值改變,增加電子傳遞鏈的活性,促進大量活性氧簇的生成。過量的活性氧簇可以導致線粒體電子傳遞鏈解耦聯(lián),下調ATP產生水平,上調促凋亡蛋白Bcl-2相關X蛋白的表達水平,最后使線粒體外膜破裂,導致細胞凋亡,還會導致DNA碎裂、脂質過氧化和蛋白質氧化,導致膜完整性的喪失、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1.2 煙草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煙草產品的使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威脅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吸煙會導致肺癌、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等多種惡性疾病。
煙草煙霧內含有氣相和顆粒相毒素,其中的一些成分如金屬、揮發(fā)性碳氫化合物、多環(huán)芳烴、丙烯醛等對口腔黏膜免疫功能造成損害。有研究表明,煙草煙霧會激活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導致促炎因子和趨化因子如白介素-8 (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等升高。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電子煙里的添加劑肉桂醛可修飾免疫細胞內的蛋白質巰基,改變蛋白質結構及功能,抑制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自然殺傷細胞的腫瘤細胞殺傷能力。Zhu等研究發(fā)現(xiàn)香煙煙霧還可能激活α7亞型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促進谷氨酰胺在巨噬細胞內代謝,促進巨噬細胞極化,引起黏膜局部免疫代謝微環(huán)境變化,促進細胞異常增殖,減少細胞凋亡。
香煙煙霧中與口腔癌密切相關的物質是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種高毒性、易揮發(fā)的油狀液態(tài)物質,可溶于水、乙醇等,能夠快速被口腔黏膜吸收。尼古丁通過誘導細胞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促進口腔癌的發(fā)生。研究發(fā)現(xiàn)尼古丁可以通過激活蛋白激酶B (PKB)/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增殖而致癌。同時通過對多種信號蛋白調節(jié),包括B淋巴細胞瘤-2(Bcl-2)、核因子κB (NF-κB)、BAX、PKB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等凋亡相關蛋白來實現(xiàn)其抗凋亡作用[19]。Hecht等在飲用水中加入14 ppm的尼古丁處理20只大鼠17個月后,觀察到實驗組大鼠共發(fā)生89處口腔腫瘤顯著性高于對照組。
1.3 檳榔
檳榔主要由糖類、多酚、脂肪、各種生物堿、鞣酸、黃酮類、銅以及一些粗纖維和稀有單寧組成。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檳榔是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的發(fā)生發(fā)展最重要的病因。OSF是一種表現(xiàn)為口腔黏膜結締組織漸進性萎縮和纖維化,最終引起組織攣縮變硬,動度下降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是一種潛在惡性病變,其主要病理改變是口腔黏膜下結締組織廣泛的膠原纖維沉積。
檳榔可通過促進上皮下結締組織內的膠原合成及減少膠原的降解導致OSF的形成。有研究發(fā)現(xiàn),檳榔中的生物堿,包括檳榔堿、檳榔次堿、四氫煙酸和四氫煙酸甲酯可以刺激成纖維細胞合成膠原,還可通過減少膠原酶合成使膠原降解減少。檳榔中的黃酮可以抑制膠原酶對膠原纖維的溶解,導致膠原纖維增加。此外,檳榔中高濃度的銅可增加賴氨酸氧化酶活性,促進膠原交聯(lián),減少降解。
檳榔通過促進OSF病損中的血管生成及上皮-間充質轉化誘導其惡變。在OSF局部病損中,多種內源性血管生成促進因子,如低氧誘導因子1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升高。檳榔中的銅元素可促進低氧誘導因子1α與VEGF基因上的低氧反應元件結合,形成低氧誘導因子1α轉錄復合體,提高VEGF表達,促進血管生成及腫瘤生長。檳榔堿還可以抑制角質形成細胞中細胞角蛋白19和E-鈣黏蛋白表達,促進波形蛋白和N-鈣黏蛋白表達,誘導上皮發(fā)生上皮-間充質轉化。在OSF病損中,發(fā)生上皮-間充質轉化的上皮細胞逐漸喪失細胞極性,獲得較強的遷移、侵襲、抗凋亡能力,引起惡變。
2 結語
酒精、煙草、檳榔、高溫等均能顯著增加口腔黏膜病變可能性,各危險因素之間疊加更會明顯增加其危害。如一項來自印度的病例對照研究報告聯(lián)合咀嚼煙草、檳榔、吸煙和酗酒,患口腔癌的風險會增加11倍。在日常診療工作中,應加強患者對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危害性的認知,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識,預防疾病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Bhatt AP, Redinbo MR, Bultman SJ.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y[J]. CA Cancer J Clin, 2017, 67(4): 326-344.
[2]陳謙明.口腔粘膜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