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文
摘要:周敦頤是眾所周知的理學開山祖師,他所主張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順理、誠心、無欲等人生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很多人甚至認為“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可見其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其實放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對于課堂教育教學依然有很大的積極作用,本文就周敦頤的理學思想融入課堂教育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具體策略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周敦頤;理學思想;教育教學思想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他的理學思想在整個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為后世的理學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值得深入了解與學習,其思想內容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學校應該積極推進周敦頤的理學思想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這既是對校園文化內容的豐富,也是對學校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用敦頤文化引領“四步三查”教學法
“思則睿,睿作圣”,周敦頤特別注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重視“思”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提倡學生的主體作用。他注重“自學為主,重在啟發(fā)”的教育方法。為此,該校的教研教改以周敦頤的教育思想為主要依據,緊緊圍繞這一思想開展校本教學教研活動。敦頤學校的課堂教學采用“四步三查”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先學后教,自主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重教師 “教”,輕學生“學”的做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個別試點,少數教師進行教學實驗,取得初步效果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
1、深挖教學情境,以周敦頤文化引領教學思維,創(chuàng)設教學激情。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激起學生思維的模式,啟發(fā)學生自主的發(fā)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上課前,教師就要認真詳盡地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突破口,精心準備,營造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學習環(huán)境,讓每位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渴望、奮力向前的沖力。
2、用周敦頤思想指導閱讀質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啟發(fā)學生設疑的基礎上,隨機轉化、歸納和補充,最終梳理成要探究的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問題來自學生須再回到學生中去,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近文本, 讓他們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潛心文本,與文本進行心理對話,尋求解答方法。
3、把周敦頤思想運用有“互動與合作探究”中,在個體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教師審時度勢,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等多重對話。通過生生、師生多邊而有效的對話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問題的答案,提升對教材的認識從而達到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張揚個性的目的。
4、用周敦頤思想指導訓練檢測、目標探究。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達標訓練,以達到運用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學生能夠完成目標,達稱目標,大多數完不成任務,教師要及時調整課堂,找出學生沒學會的原因,及時進行矯正,直到學生明白,課后還要進行跟蹤。
“四步三查”教學模式推動課改,達到“減負增質”的目的。用課改促進教育科研、帶動教師素質提高,力求各項工作在提高中求突破、不斷創(chuàng)新,扎實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二、周敦頤思想的“誠信”是教育教學的依據
周敦頤在他所著的《通書》中對“誠”就有明確的記載:“誠者,圣人之本”,足見“誠”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誠”字的實施特別重要。如何能真正做到周敦頤所期望的“誠”[1]呢? 《禮記》里“使人不由其誠”篇中“誠”的教育思想觀念,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做法進行議釋精辟而深刻,對當下中學課堂中某些教師教學出現的懈怠行為,仍有其獨特的啟示和參考價值。
三、理學思想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中運用
“君子進德修業(yè)”是學習的根本。在教育和學習方法上,他主張要靠自己的學習和思索,也要有教師和朋友的指導作用。而敦頤學校在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為主,通過“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人們認識事物都必須要經過“想”這個環(huán)節(jié)。啟而不發(fā),不只表現為學生說不出來,還表現為學生想不出來。想是關鍵,是啟發(fā)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連想都沒想,還談什么啟發(fā)式?評價一位教師啟發(fā)式教學思想體現得如何,首先要看他是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看他是否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中“憤徘”氛圍。提問設問和質疑問難是教學實施的關鍵。提問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問題要難易適度,問題過難過易都創(chuàng)設不出“憤”。二是提問、設問或質疑后必須有足夠的思考時間。特別是思考那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更需要時間。三是問題必須少而精。問題少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精才有思考價值。
四、課堂教學過程 “仁義中正”的實施
所謂“仁義中正”,就是不偏不倚、正直、仁愛、正義等。我國古代“儒學”認為”一切都以人“的問題為根本問題,來思考之所謂“人本”的思想。儒家之大道,無非在引導、鼓勵人們經由所謂“內圣”的“修己”功夫,進而達到所謂“外王”的“安人”之理想境界。敦頤學校把“仁義中正”與課堂教學充分融合,通過《法制與社會》《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傳達“仁義中正”思想,讓學生懂得仁義中正的重要性。
五、周敦頤的“禮樂”在教學中的運用
周敦頤的《通書》提到禮樂即禮儀音樂藝術等是可教化人的。他說:“樂聲淡,而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通過禮樂來宣揚感情,使良風善俗得以養(yǎng)成。學校組建國學、音樂、美術及至體育學等各種社團或興趣小組,讓師生在其中接受薰陶,健康身心。音樂藝術教育應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濃重的一筆,要說文化知識影響著學生的理性判斷,那么音樂教育則是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建設。音樂藝術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音樂藝術情操的培養(yǎng)對學生未來的人生導向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應該進一步重視音樂課,改革音樂課考核方式,加強音樂教育環(huán)境的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藝術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最愛.周敦頤:“理學鼻祖”的“仕”與“隱”[J].風流一代,2020(35):18-19.
[2]周敦頤:《通書·誠上第一》,《周敦頤集》卷之二,岳麓書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