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冬殘奧會開幕式,一直到3月13日晚的冬殘奧會閉幕式,一朵雪花,四個儀式,貫穿始終,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奧運故事。
冬殘奧會從來都有著特殊的寓意,因為運動員身體的特殊狀況,冬殘奧會最大的“看點”未必是比賽的激烈,更多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我們不會忘記這樣的瞬間:3月9日,在冰球賽場中國隊戰(zhàn)勝捷克隊后,中國隊球員為捷克隊球員送上擁抱和安慰;斬獲2金3銀的張夢秋,換不同的造型登上領獎臺,展現了非凡的陽光與自信;因在訓練中受傷,加拿大運動員弗雷德里克·特吉恩提前告別比賽,雪容融特地去看望她,用萌萌的造型治愈創(chuàng)傷……這一幕幕動人的場景,都在傳遞信心、友愛和希望。
除了賽場本身之外,冬殘奧會的各項保障措施,也處處體現出人性化的關懷。自動門、無障礙座席、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衛(wèi)生間、低位自動販賣機……這既是對運動員的尊重,也是對全世界的一次“意識喚醒”,讓所有人都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表達,可以達到怎樣的高度。
3月13日晚,在小提琴演奏的主題曲《雪花》伴奏下,北京冬殘奧會主火炬之火緩緩熄滅,北京冬奧時間也就此截止。但微火不微,永恒綿長,此次冬奧會與冬殘奧會,記錄了人類在一個特殊情境下的彼此奔赴,也必將長久地鼓舞我們,用信心和勇氣去開創(chuàng)一個更加團結美好的人類未來。
(《新京報》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