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霞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小兒神經與康復科,河南 商丘 476100)
孤獨癥譜系障礙為廣泛發(fā)育障礙,主要特征為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及行為刻板等,嚴重影響兒童成長。該病的核心癥狀為社會交往障礙,表現(xiàn)為難以通過面部表情、目光注視等與人溝通,與家屬間難以建立健康依戀關系[1-2]。孤獨癥譜系障礙發(fā)病原因與機制尚不明確,主要干預方法是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有研究表明,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最佳干預年齡在7歲以內,根據(jù)患兒身心發(fā)展特征,采用密集型干預模式可確保早期干預的最佳療效。常規(guī)康復訓練療效不佳,且訓練方式存在顯著個體差異,部分患兒訓練依從性較差。肌電生物反饋為腦電圖操作的條件反射形式,對大腦皮層活動增強具有促進作用,為臨床中特定區(qū)域訓練的有效腦電活動[3]。本研究探討了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運動障礙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286例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按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141例)與觀察組(145例)。納入標準:(1)符合《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標準》標準[4];(2)年齡2~6歲;(3)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視力、聽力障礙;(2)癲癇史或腦電圖異常;(3)近期使用藥物治療;(4)顱內高壓;(5)體內植入金屬物。對照組中男76例,女65例;年齡2~5歲,平均(4.83±0.87)歲;病程1~4年,平均(3.52±1.07)年。觀察組中男78例,女67例;年齡3~6歲,平均(4.92±0.76)歲;病程1~5年,平均(3.46±1.1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認知功能、社交及行為訓練等,每次治療半小時,每周5次,持續(xù)治療1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具體如下:患兒于治療室內取坐位,對局部皮膚清潔,將腦電生物反饋儀(思必瑞特公司,型號:SPRINT-10,頻率為40 Hz)的電極放于前額葉及耳垂,基線測試后播放動畫片,囑咐患兒看屏幕并集中注意力?;純鹤⒁饬Ψ稚?,停止播放動畫,強化Gamma節(jié)律,通過患兒聽覺、視覺進行反饋。每次治療20 min,每周5次,持續(xù)治療12周。
1.2.2觀察指標 (1)采用孤獨癥行為檢查量表(ABC)[5]評估患兒孤獨癥狀,量表共57項,包括感覺、語言、交往、軀體運動、生活自理5類。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158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孤獨癥狀越嚴重,分數(shù)超過67分可判斷為孤獨癥譜系障礙。(2)采用Peabody運動發(fā)育量表[6]評估患兒運動發(fā)育情況,其可分別對兒童的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發(fā)育水平進行評估??偡譃?0分,分數(shù)小于5分代表發(fā)育落后。(3)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定量表評估患兒上、下肢運動功能,量表總分100分,其中上肢運動功能總分66分,下肢運動功能總分3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2.12組ABC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AB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ABC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ABC評分比較分)
2.22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得分比較 治療前,2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得分比較分)
2.32組肢體運動功能得分比較 治療前,2組上、下肢運動功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下肢運動功能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肢體運動功能得分比較分)
孤獨癥譜系障礙又稱自閉癥,是一種以語言和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為主要癥狀的發(fā)育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由于自身交往障礙,具有高度焦慮與應激傾向[7-8]。孤獨癥譜系障礙具有神經生物學基礎特征,常伴有運動障礙等表現(xiàn),不利于兒童正常發(fā)育[9],對兒童至成人社會性發(fā)展有嚴重阻礙,嚴重者需要終身照管。因此尋找有效療法促進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正常發(fā)育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孤獨癥譜系障礙尚無特異性藥物治療,僅能通過康復訓練與特殊教育進行干預。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用于肌肉反饋治療的一種安全無創(chuàng)方式,其將電刺激與生物反饋結合以彌補單純電刺激的不足,是臨床中恢復及改善肌肉自控力的主動訓練方式。肌電生物反饋儀作用原理是將采集的輸入沖動以圖像、聲音形式呈現(xiàn)給患者,影響其相應大腦中樞,通過多次肌肉訓練逐漸恢復中樞對患肢肌肉的支配功能,對腦損傷后新反饋機制建立具有促進作用。該療法有效調節(jié)特定腦電節(jié)律,維持機體興奮-抑制平衡狀態(tài),改善患兒自我調節(jié)能力。肌電生物反饋療法不可替代康復治療,但能作為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輔助治療[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ABC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能有效改善患兒孤獨癥,促進智力發(fā)育[12-13]。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根據(jù)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塑理論而發(fā)展的新型治療方式,其將神經肌肉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合二為一,彌補了單純電刺激療法的不足,是目前臨床恢復、改善肌肉自控能力的常用主動訓練方法。肢體運動障礙對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步行能力與康復信心有嚴重影響,患兒發(fā)生運動障礙是因大腦中樞對運動系統(tǒng)失去調控。皮質下中樞受到抑制而釋放運動模式,降低下肢肌張力,從而導致足下垂和內翻等異常運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肢體運動功能得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能有效提高患兒運動發(fā)育水平及肢體運動功能。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通過刺激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大腦皮層,改善患兒腦功能,促進患兒語言與社交能力的恢復[14-15]。
綜上所述,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可顯著改善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臨床癥狀,促進患兒正常發(fā)育,提高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本研究由于納入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續(xù)將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