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冬梅,李道蘭,肖 敏,宋佳牡
(1.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yī)院沐春園護理院分部,江蘇 南京 210009;2.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江蘇 南京 211100)
全球人口老齡化形式日益嚴峻,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4億,約占我國總人口的30%以上[1]。老年人群的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丁笆濉眹依淆g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規(guī)劃》提出,我國需要健全和完善養(yǎng)老服務體系,提供日間照料、臨終關懷等服務。安寧療護模式是一種為終末期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照護的模式[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安寧療護模式開始在我國發(fā)展,但目前還存在著社會認知度低、服務供給不足等情況。2017年,我國發(fā)布了《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為推動安寧療護服務科學化、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之的支持[3]?!督】抵袊?030規(guī)劃綱要》提出,要快速建設滿足老年人群的多種形式醫(yī)養(yǎng)結合機構[4]。傳統(tǒng)安寧療護模式已無法滿足老年臨終人群的護理需求。有研究證實,安寧療護可以保全臨終人群的尊嚴和體面,已成為很多疾病終末期患者護理干預的發(fā)展趨勢[5-6]。本研究探討了安寧療護模式對醫(yī)養(yǎng)結合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及負性情緒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非腫瘤終末期老年人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或等于65歲;(2)臨床診斷為非腫瘤終末期;(3)卡諾夫斯基健康狀況量表評分大于或等于50分,預測生存期大于或等于6個月;(4)可以進行正常語言交流或文字交流;(5)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依從性差;(2)認知障礙、意識障礙。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68~86歲,平均(73.9±4.2)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66~84歲,平均(74.2±4.8)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養(yǎng)老護理模式,具體包括:(1)支持、鼓勵老年人,使其保持樂觀心態(tài)。動態(tài)觀察老年人病情變化,及時給予治療及護理,緩解其生理不適感。(2)營造良好環(huán)境,提升舒適度。根據老年人的睡眠習慣為其配置合適的枕頭,提高其睡眠質量。(3)定期指導老年人翻身、更換體位以避免壓瘡發(fā)生。做好身體清潔處理,避免暴露特殊部位,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尊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安寧療護模式進行干預,時間為3個月,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專門的安寧療護團隊。由工作經驗10年以上的護理人員擔任組長,成員包括心理師、臨床醫(yī)生、營養(yǎng)師和護理人員。在整個干預過程中以“全人、全家、全隊、全程”為照護原則。(2)機構房間環(huán)境管理。房間內顏色以柔和色為基調,創(chuàng)造出溫馨、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并按需要制定個性化、人性化水杯、垃圾桶等基本生活用品。同時,利用互聯網優(yōu)勢加強“互聯網+醫(yī)療”建設,提供更優(yōu)質的居住條件。(3)思想引導及心理照護。密切了解每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及性格,觀察老年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傾聽老年人的看法,引導其樹立正確死亡觀念和良好心態(tài),保持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4)心理干預與情感支持。全程關注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當老年人出現負性情緒時,采取合適的宣泄途徑,減輕老年人心理負擔,排除可能干擾老年人心理情緒的外界因素。同時,在整個過程中與家屬密切溝通,告知在臨終過程中老年人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指導家屬給予老年人情感支持,避免出現孤獨、抑郁等狀態(tài)。(5)臨終關懷。監(jiān)測老年人臨終期間身體狀況,盡可能滿足其臨終請求。
1.2.2評價指標 (1)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存質量核心問卷[7]評估老年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包括軀體狀況、家庭狀況、社會功能狀況3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2)心理彈性:應用心理彈性量表[8]評估老年人干預前后的心理彈性狀態(tài),分值范圍為0~4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彈性越好。(3)焦慮、抑郁狀態(tài):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老年人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9],分值范圍均為20~8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抑郁越嚴重。
2.1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軀體狀況、家庭狀況、社會功能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軀體狀況、家庭狀況、社會功能狀況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22組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心理彈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分)
2.32組SAS、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SAS、SDS評分比較分)
目前,我國終末期老年人的數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隨著老年人身體功能、免疫功能的下降,其生存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時,大部分老年人伴有很多常見的慢性病,因此治療費用、精神壓力等相關問題也是老年人及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10]。我國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的需求是巨大的,做好老年人臨終關懷對我國健康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11]。2017年,美國發(fā)布的《安寧療護臨床實踐指南》明確指出,死亡是安寧療護的結局指標,而優(yōu)質死亡是安寧療護的最終目標。目前,我國安寧療護主要用于腫瘤患者的臨終關懷,而對于非腫瘤老年人群終末期臨終關懷的研究尚缺乏。
生活質量已成為健康與醫(yī)學領域研究和實踐的重要概念和目標,目前針對生活質量的評價指標是多維的,主要以評估癥狀、身體功能、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為主。特別是對于終末期的老年人群而言,依靠過度治療維持生命早已經沒有意義,反而會讓老年人本身及親屬感到非常痛苦,最終導致老年人沒有尊嚴地離世。對臨終老年人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我國健康老齡化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軀體狀況、家庭狀況、社會功能狀況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安寧療護可對醫(yī)養(yǎng)結合機構老年人的軀體狀況、家庭狀況和社會功能狀況產生有利影響。與其他老年人相比,臨終期老年群體的心理變化具有一定特殊性,很多時候老年人會產生焦慮感、無助感,而心理狀態(tài)與人體的生理健康密切相關,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對提高生存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因此,科學、有效的干預方案可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理彈性評分及SAS、SDS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安寧療護可提高醫(yī)養(yǎng)結合機構老年人臨終前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老年人最大的滿足感和人間溫情。
綜上所述,安寧療護模式可提升醫(yī)養(yǎng)結合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彈性水平,減輕其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