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陶瓷修復在陶瓷出現(xiàn)不久后就出現(xiàn)于世,其修復的方法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越發(fā)完善,從早些時期的“鋦瓷”到現(xiàn)如今的新材料高科技修復,修復的效果也隨之增強。在當今快節(jié)奏生產(chǎn)生活的社會上,陶瓷修復領域也有著很大變化,人們對陶瓷修復的必要性及殘缺陶瓷本身的藝術性有了新的認識。本文就以陶瓷修復為中心,闡述對于古陶瓷修復的概況及其藝術性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古陶瓷;鋦瓷;修復;殘缺;藝術性
1.用金屬鑲嵌工藝看古陶瓷修復的起源
1.1古陶瓷的修復起源
自東漢以來就有相對標準的原始瓷器,由于其當時的制作工藝相對簡陋,也相對粗糙,其燒制也是十分的困難,其成品率較低,顯得十分珍貴。在此之后的很多的陶瓷的制作也多為宮廷效力,像元代在景德鎮(zhèn)設立的樞府瓷及后續(xù)的御窯廠等也能看出陶瓷生產(chǎn)的難得。因為陶瓷的質(zhì)地硬脆且多為日用消耗品,也就難免磕碰,又因當時陶瓷的生產(chǎn)實屬不易,就這樣,慢慢的就在民間出現(xiàn)了陶瓷修復的工藝與行業(yè)。
古人語“儉以養(yǎng)德”。在生產(chǎn)資料嚴重不足的古代,能夠得到一件陶瓷的器物,實屬不易,有一些破損當然不能扔之不管,古代的衣物也都秉承著“新三年,久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原則。由于陶瓷的材料的特性,智慧的先人們尋找出用金屬打造紐扣用于其上的方法,形成了“鋦瓷”的補瓷工藝。這也就成為了最早的陶瓷修復。
2.2關于“鋦瓷”的討論
隨著古代金屬器的發(fā)現(xiàn),對古代的玉器及木質(zhì)的器物都有很大的修復作用,例如,一個木桶由于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松垮,人們用金屬做成項圈來給其加固與修復,讓其恢復作用的同時也增強了其美觀性,再如玉杯若有所缺口,有時會用金子或者其他金屬來填補,或者索性就鑲嵌一圈金屬在其口沿處,這樣既遮瑕,又美觀,也就成為了人們美言的“金鑲玉”。
所謂“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指的就是“鋦瓷”。用金剛鉆在裂痕兩側鉆開釉面,再用制作好的鋦釘鑲嵌進去,再在裂縫中添加膠狀物用以粘牢。雖然沒有完全鉆通陶瓷本體,但是按照現(xiàn)在的技術來看,這一舉動或多或少對古文物有所傷害,算是一種破壞性的修復。但是在當時的生產(chǎn)條件下,鋦瓷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具記載,哪怕用上十幾個鋦釘,也不到購買同樣陶瓷價格的一半,而現(xiàn)在大部分的商業(yè)性的修復,鋦釘?shù)膬r格,人工費用及一些設計費用加起來甚至已經(jīng)遠超陶瓷本身的價格。在這個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時代,陶瓷的日用性價值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生產(chǎn)出來的陶瓷也是物美價廉,再加上新型材料的研發(fā)對陶瓷修復來說更加的完美,對于鋦瓷這個行當也就壓力更大了,以至于在上個世紀中后期,這個行業(yè)在民間就走向了衰落。
2.古陶瓷的修復
2.1古陶瓷的修復種類
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的見證和不可再生的遺產(chǎn)我們是不能隨便無原則的修復的。有一些無良的商人,因為利益然而肆意的改變古陶瓷原來的樣貌,或用化工原料來進行做舊以換取更好的流通,或者取多個古陶瓷的部件加以拼接或覆火二次燒制以達其效果,這等行為都是對古代陶瓷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摒棄與踐踏,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們進行陶瓷修復時就需要格外注意這些。
古陶瓷修復是為了保護殘損陶瓷器、最大可能地恢復古陶瓷器原有風貌而采取的一種技術方法。按照修復的用途和目的來分類,古陶瓷修復可分為考古修復、展覽修復和商業(yè)修復??脊判迯鸵蟀闯鐾習r的情況拼接好并修補殘缺部位,修補材料多用白石膏,使所修補部位與原物在顏色上有較為明顯的差別,粘接部分和補缺部分不能隨色,保持出土文物的真實性。展覽修復強調(diào)的是在視覺上“完美無缺,通常采用各種修補劑和各種材料進行修復, 只要求文物表面修復完好,放置在展柜中目視辨別不出修復痕跡即可,有時也為了展覽需求只修復觀眾視角的部分。商業(yè)修復是把殘破的古陶瓷修復的完好如初,恢復其原始完整風貌,這種修復要求技術水平較高,要把損壞的的器物恢復成原來的形狀和顏色,還要使其色彩、紋飾和質(zhì)感呈現(xiàn)出完好的視覺效果,而且要求修補部位的材料不輕易褪色,采用的色釉要有一定的硬度,不怕金屬利器劃撥。
這是常見的三種修復方法,我們也要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進行制定修復方案,根據(jù)器物所在地的不同修復條件進行修復,本著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核心思維進行修復,更多更好的修整和復現(xiàn)古陶瓷文物。
2.2修復前的認識及保存
所謂“金無足赤,玉有微瑕?!笔詹丶沂种械墓盘沾捎捎诃h(huán)境,時代,易手等各原因,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瑕疵,如裂口,露胎,縮釉等,有些陶瓷就破損更甚,甚至支離破碎,體無完膚,豈不痛哉。這時的好生保存與修復就顯的愈發(fā)重要了。
修復之初,我們要確定哪些是缺陷,哪些是瑕疵,一定要有所區(qū)別對待,不一定所有的破損都要修復,也未必都能修復,例如:由于時間久遠而釉色剝落,部分繪畫顏料被人們經(jīng)手擦抹變淡,部分底足由于拿放不規(guī)范而缺失部分等,有些由于人們無知而刻上文字,或者無意磨損等看情節(jié)予之修復,有些破壞較為嚴重的磕口或者沖線,如不及時修復,定會破損更大。且在修復前就要有很好的預判,找到較好的修復師傅,與之商討如何進行,通過立檔案的的方法把修復前的狀況用文字和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并把需準備的修復工具,修復過程及最終預期大致寫入檔案,并明確修復的周期及質(zhì)量檢測的標準。
所謂陶瓷只要不是有意損壞,可以放置千年之久,但是所有的東西都有保質(zhì)期,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一些變化,只不過在陶瓷變質(zhì)這件事上變化甚小,但也會因為光線,空氣,灰塵等細小之物對其傷害。對于文物修復之前,文物的保存也顯得十分重要,因為保存的好,要修復的就少,保存的不好,修復的難度就大。所以說保存和修復相輔相成,好的保存可以說是修復的一種。
陶瓷本身的物理性,化學性比較穩(wěn)定,多形容其脆硬,其多為高溫燒制而成,因為胎體大多較薄,其對于溫度的變化也有其范圍,如周圍環(huán)境不能短時間內(nèi)有較大的變化,如果溫度忽高忽低,也容易熱漲冷縮,反而會使本來無恙的胎體和釉面坍縮或者漲裂,加劇其破損。同時空氣中的灰塵也會進入釉面的縫隙處,在其水氣和自身的共同作用下會使釉面大塊脫落。光,尤其是紫外線對于陶瓷的潛在影響,光化學作用下會引起釉的變色,還會因為光、溫、塵、濕的綜合作用對陶瓷產(chǎn)生諸多不可逆的損壞,只不過大家看來變化十分緩慢。所以綜上所述陶瓷若要有較為良好的保存,需放置在恒溫陰涼干爽的空間,就像博物中的玻璃成列柜,雖然對于人們隔著玻璃不能近距離感受,但對于這件文物來說是最好的保存條件了。這也警示著人們要尊重歷史,尊重文化。
2.3修復簡易步驟
第一步是清洗,在拿到器物時,多多少都會有所污染,而且針對于不同的污垢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表面含較為疏松的沙土,我們可以用木竹制剃刀將其剔除,若該器物光滑堅固,則可以看情況使用清水進行清理,部分瓷器可以在蒸餾水或者去離子水中進行脫鹽處理,或者使用數(shù)字超聲波清洗器對其表面進行清洗等等,當然所有的清洗都要順應文物的結構與情況,制定可靠且正確的清洗方案,良好的清洗是文物修復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時,若有之前修復過的痕跡,則需要先進行處理回到修復前的模樣,只有處理好了清洗的步驟,才能為接下來的修復提供很好的基礎。
第二步粘接,破裂的陶瓷先要進行基本的粘接工序,在不同的修復方案下,也有對應的不同的粘接的材料,而在材料的選擇中,我們盡量選擇強度高、耐老化、抗?jié)裥阅芎枚夜淘挄r間適中的粘接劑。當然我們應當根據(jù)不同的質(zhì)地選擇不同的粘結劑,除了粘結劑之外,對應的圖案銜接的順序及破損縫隙的猜測都十分的關鍵,特別是對于破損的比較嚴重的器物,我們還要事先嘗試的拼湊,寫好序號并且繪制出基本的復原圖。粘接好一塊后,其在縫隙處多出來的膠液應用蘸有溶劑的棉球擦拭干凈。
第三步補配,粘接的基本器型出來之后,就要用填充材料進行補配,補配的材料也多種多樣,要選用與器物相匹配的材料進行修復,例如紅陶碗用紅陶來翻模,較為對稱的器物可以使用橡皮泥,較大的器物可以使用油泥,部分條件下也可以使用蠟片制模澆筑環(huán)氧樹脂進行補齊等。
第四步上色,經(jīng)過前面的步驟,大體上完成了修整的部分,而上色或者是做舊則是復現(xiàn)的部分,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古陶瓷修復中難度最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古陶瓷的復現(xiàn)的相似程度完全取決于修復工作者的繪畫水平及鑒賞水平。對于不同的色彩的陶瓷,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平面的圖案要多次上才會有層次,漸變的圖案也要分層次的上顏色,顏料和膠調(diào)勻后,用軟毛刷刷到補缺部分,一個顏色一個顏色的刷,一層一層的刷,每層等晾干之后再進行操作。如此反復多次,力求顏色透亮,過度自然,與原器物保持一致。
有些器物破損與污染情況比較復雜,還會進行更甚層次的去污,或者由于該器物之前進行過修復,所留下來的修復痕跡,我們需要進行先一步的處理,例如石膏的破損,鋦釘?shù)匿P坑等,還有某些修復方案中為了和原器物一樣的效果,需要進行做舊上色與罩光。
3.如何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陶瓷類的文物修復
3.1今人對陶瓷修復的再定義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待陶瓷修復都有他們的想法。與陶瓷行業(yè)交道不多的人會認為陶瓷修復是一個還原術,通過各種手段把破損陶瓷修復完好;文物保護工作者會認為陶瓷修復就是秉承少干預原則,修復到狀態(tài)穩(wěn)定即可;藝術家們則認為陶瓷修復要用個種措施把破損陶瓷變完整,變美。
我更想說我們可以用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修復就是修整復原,與其說是一種逆向還原的工藝,還不如說是對歷史遺憾的一種補償和對文化延續(xù)所盡的一點綿薄之力罷了。我們用當代的一些措施去盡可能的修復古代的器物,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那都是對古人遺風的一種敬佩與追隨,讓這些破損或者破碎的器物一件件的復原,就像是修復人員一次次的和歷史對話,一次次的復現(xiàn)歷史的光輝。文物修復人員的努力如同一位位醫(yī)者救死扶傷,讓原本受傷的人們,重新?lián)碛辛松Α?/p>
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解決的一件件事情積累而來的,而一個器物的價值也是由于時間的積累,時代的變遷,從遭遇的運輸,買賣,磕碰,修復,處置等積累而來,同時這些器物也是歷史的見證,他們留下的痕跡正能反映出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歷史事件等歷史風貌。所以每件器物都有屬于它的生命力,只不過它們有它們的語言來給人們表達。所以我們在對古文物,古陶瓷進行修復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它的故事及“病情”,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保護他們。
3.2修復前的殘缺美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寒來暑往”這些古話都在告誡人們,自古以來的國家也好,器物,人物也罷,都會經(jīng)歷其興盛衰亡,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會長久不衰的,或許只有嚴明的紀律和過人的謀略才能讓一些好的事態(tài)持續(xù)的更久些。陶瓷雖稱放置千年不壞,但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也會產(chǎn)生了多種的遺憾。而做為一個器物,我們也需要有一個平常心來看待它們的不完整,慢慢的從不排斥,到接受,到懂得欣賞。不是說所有的不完整的東西都沒有價值,只不過價值是留給那些懂欣賞它的人的。
“斷臂維納斯”相比眾多完整雕像,看似殘缺,但其給予人們想象的魅力卻是巨大的,如果當時沒有砍下維納斯的手臂,她也可能就是一座普通的雕像罷了。而正是這種殘缺才給她重新賦予了他生命??匆娢鳚h時期留下的玉門關古長城,,經(jīng)過時代變遷,戈壁風化等因素,現(xiàn)在看來已是殘垣斷壁,但了解它的人會懂得,在當時它也是如此的完整且雄偉,在腦海中有一陣聯(lián)想,從而開始欣賞它的殘缺美。在我心中對于這種古建筑類的有時就該有屬于它的美,有時代的印記在里面,反而會覺得它更加的真實,如果把它們重新翻修的話,雖會好看些,但也失去了那種時間的美,時代的美,歷史的美。古陶瓷自然也是一樣,無論我們見到它之前,它經(jīng)歷了什么,那些都屬于時代的痕跡,屬于時間的厚度,我們決不能斷然否定其價值,反而需要有一顆敬畏之心,對歷史的敬畏,對殘缺美的敬畏。
完整有完整的美,殘缺有殘缺的美,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一件物品,無論是什么樣貌,他都有值得欣賞的點,他們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與沉淀,從不缺少美,只不過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當我們認真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及故事,定會從中獲取眾多價值,了解到原來殘缺的物件,精神層面一點都不殘缺,反倒很充盈。
3.3修復后的藝術性
修復有修復的美,修復如同再造,是對其生命的一種延續(xù)。而除去基本的考古修復之外,也有相關的藝術性的修復,其修復有時能出奇效,而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鋦瓷”和“金繕”工藝。
“鋦瓷”最早是由鋦瓷匠進行補瓷的一種工藝,在生產(chǎn)資料不足的古代,一件陶瓷來之不易,但是陶瓷性質(zhì)脆硬,易磕碰,易碎。當一件陶瓷破碎之后,大家便無技可施,留之無用,棄之可惜,這讓愛瓷之人痛心不已。而且此工序可以反復進行,很多陶瓷最終都補的像是螞蟥爬滿了一樣,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并不美觀。而現(xiàn)在鋦瓷的意義有所改變,由于生產(chǎn)的工序變得簡便,成本也變低了,陶瓷也作為日用品走進了千家萬戶,“鋦瓷”這個行當也慢慢退出人們的視線,而現(xiàn)在的有很多的藝術家,反而運用其特性與樣貌來進行創(chuàng)作,把鋦釘作為一種金屬裝飾,把陶瓷作為畫布進行“鑲嵌”“繪制”等。夸大其修復的效果或者添加新的裝飾以達到其藝術性。
“金繕”工藝起源于中國,也有很長的歷史,它主要是用金漆來對陶瓷的修補,其工序耗時較長,且在修復時需要一定的審美性,所以從事者較少,但其從行業(yè)出現(xiàn)之初表現(xiàn)的審美性,藝術性來看,一直延續(xù)至今?!敖鹂槨笔谴善餍迯凸に囍醒b飾手法較強的一種,不僅僅用于陶瓷的修復,還可以應用于對竹、木、牙、紫砂、玉器的修復,同時這種方法比較符合亞洲人的審美理念。如果采用得當?shù)氖址?、?yōu)雅的設計,不但可以還原本已破碎的原作,反而還能增加另一種難以言喻的“殘缺的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其對于一些破損部位的補缺,具有圖案的藝術性,對其原有樣貌不僅是一種補充更是一種強化。但其屬于漆藝工藝的一種其修復時間較長,且因為漆的特性,不宜食用,故其多用作裝飾品,多具藝術性。
4.本人對于古陶瓷修復的薄見與展望
4.1對于古陶瓷修復的思考
中國古陶瓷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而修復古陶瓷雖是一項傳統(tǒng)技藝,但也是博物館工作中的重要內(nèi)容,其步驟看似簡單,但每個步驟都暗藏深意。由于文物的唯一性,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掉以輕心,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與對其深層次的認識與了解。
修復古陶瓷就是在保護文化,保護歷史。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人類審美的提高,古陶瓷修復這個門類會被越來的越多的
參考文獻
[1]文物修復研究[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賈文忠著.2014
[2]黃志剛.陶瓷修復之金屬鑲嵌工藝應用史的研究[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13
[3]李顥.殘缺與完整——以陶瓷殘缺美為例[D].南京:東南大學,2018
[4]趙丹丹.我國古陶瓷修復中修復材料的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5]于淵.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D].太原:山西大學,2015
[6]李奇。如何定義古陶瓷修復[J].中國文物報2018-09-28 007
[7]王潤玨。古陶瓷修復方法的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6),10-13
[8]高守雷。古陶瓷修復與保存[J].檢查風云2015,(07),86-89
作者簡介:張對潮(1995.2.28——),男,漢,江西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工業(yè)設計工程專業(yè)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陶瓷產(chǎn)品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