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田春雨,馬雷雷,李繼安,張碧溦,李 彤,任依依,常 宏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10)
糖尿病心肌?。╠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之一[1],以心肌結構異常和功能下降為主要特征,是晚期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1972年,SHIRLEY RUBLER在糖尿病患者中發(fā)現該類心肌病[3]。DCM是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高血壓病、瓣膜病變等發(fā)病原因不同的一種特異性心肌病[4]。中醫(yī)認為,DCM可理解為消渴病變證在心,故可稱為“消渴病心病”[5]。本研究基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tǒng)(TCMISS),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收載的1990—2021年中醫(yī)藥治療DCM的文獻進行中藥用藥情況分析,力求為臨床上更好的治療DCM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登錄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3個數據庫,以“糖尿病心肌病”“DCM”等為關鍵詞檢索1990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關于DCM的文獻;將文獻按照年限、題目、作者、中醫(yī)證型及中藥組成等進行分類整理,錄入Excel表格中,建立DCM數據庫,用于后期應用TCMISS分析。
1.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胸悶、氣短、勞累性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臨床胸悶、氣短等癥狀減輕,但仍未達正常;無效:癥狀、體征及心電圖均無明顯改善。
1.3 納入標準 中醫(yī)藥治療DCM的臨床研究,且論文中有完整方藥,包括病例分析、專家經驗分享等。
1.4 排除標準 DCM同時伴有其他并發(fā)癥;在臨床上通過中醫(yī)藥治療療效不佳;治療的同時采用西醫(yī)治療、其他外治法、單味藥治療;少數民族的醫(yī)藥治療;未明確記載中藥使用劑量的文獻資料。
1.5 藥名規(guī)范 參照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將藥物名稱規(guī)范統(tǒng)一后,將其數據信息錄入Excel表格,檢查數據是否正確,確保所錄入的數據準確和完整。
1.6 數據分析 運用TCMISS V2.5軟件對Excel表格中所有藥物信息進行藥物頻次、組方規(guī)律、提取組合等分析,將結果保存到新的Excel中。選擇“方劑統(tǒng)計”,對治療糖尿病心肌病的藥性、藥味、歸經、用藥頻次進行統(tǒng)計分析?;陉P聯規(guī)則分析藥物組合規(guī)律,支持度個數設置為9,置信度設為0.6,對所得藥物組合進行組方規(guī)律分析,分析其關聯規(guī)則,置信度≥0.6?;诰垲愃惴ǚ治鲇盟幰?guī)律,核心組合分析擬將相關度設為8,懲罰度設為2[6]。新方分析是在核心組合提取的基礎上,采用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算法,得到新的處方組合。
(1)藥性、藥味、歸經分析 最終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獻38篇,方劑45首,中藥78味。選擇“方劑統(tǒng)計”模塊,對治療DCM的藥性、藥味、歸經分析,按頻次均取前5位,藥性主要包括溫、寒、平、涼、熱,藥味主要包括甘、苦、辛、酸、咸,主要歸經為心、肺、脾、肝、胃經。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糖尿病心肌病的中藥藥性、藥味、歸經統(tǒng)計結果(次)
(2)用藥頻次分析 45首方劑的用藥頻次分析,按頻次由高到低排前10位的中藥包括黃芪、麥冬、丹參、五味子、桂枝、人參、生地黃、茯苓、甘草、當歸。見表2。
表2 治療糖尿病心肌病中藥復方用藥頻次分析(頻次≥10次)
(3)基于關聯規(guī)則分析藥物組合規(guī)律 支持度個數設置為9,置信度設為0.6,得到藥物組合共24組,頻次超過10次的主要有麥冬+五味子、麥冬+桂枝、麥冬+生地黃等。藥物組合頻次統(tǒng)計結果見表3。藥物組合關聯規(guī)則分析,得到置信度較高的組合主要包括生地黃→麥冬,麥冬、丹參→五味子,白術→茯苓等。藥物組合關聯規(guī)則分析結果見表4。
表3 治療糖尿病心肌病藥物組合頻次統(tǒng)計結果(頻次≥10次)
表4 治療糖尿病心肌病藥物組合關聯規(guī)則分析結果(置信度≥0.6,排名前10位 )
(4)基于聚類算法分析用藥規(guī)律 ①相關度設為8,懲罰度設為2,通過聚類分析演化得到4個核心組合:五味子、丹參、阿膠,當歸、玄參、遠志,炙甘草、生地黃、黃芪、生姜,白芍、茯苓、附子、人參。核心藥物組合的網絡展示見圖1。②在核心組合提取的基礎上,采用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算法,得到4個新方藥物組合:五味子、阿膠、丹參、黨參,當歸、玄參、遠志、地龍,炙甘草、生地黃、黃芪、生姜、火麻仁,白芍、茯苓、附子、人參、白術,新方藥物組合網絡展示見圖2。
圖1 核心藥物組合的網絡展示圖
圖2 新方藥物組合網絡展示圖
DCM是DM的重要并發(fā)癥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現為早期左心室肥大和舒張功能障礙,直至發(fā)展為心力衰竭[7]。DCM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西醫(yī)對其治療已取得一定的療效,但難以從根本上減緩DCM患者的病情進展[8]。因此,筆者通過運用TCMISS整理近30年中醫(yī)藥治療DCM的中藥用藥情況分析,以期為臨床運用中藥治療DCM提供參考依據。
從本研究分析結果可知,治療DCM的中藥性味主要為溫、寒、平,藥味主要為辛、甘、苦,歸經主要為心、肺、脾經,提示治療DCM所選中藥以甘溫為主,苦寒藥為輔,這較符合DCM益氣養(yǎng)陰生津的中醫(yī)治則[9]。通過歸經可以看出,治療DCM時要標本兼治,整體論治[10]。結果中,黃芪使用頻次最高,麥冬次之。研究表明,黃芪甲苷Ⅳ可以恢復心肌功能,改善脂質代謝[11-12];麥冬皂苷D可以促進心肌細胞活力[13]。對治療DCM用藥頻次分析發(fā)現,麥冬、五味子與桂枝位列前位,均可養(yǎng)陰生津。通過藥用頻次分析發(fā)現,中藥以養(yǎng)陰生津、祛瘀通絡、清熱健脾為主。藥物組合分析顯示,麥冬+五味子、麥冬+桂枝出現頻率最高。關聯規(guī)則分析置信度較高的藥物組合為生地黃→麥冬,麥冬、丹參→五味子等。核心藥物組合及新方藥物組合各4個。從高頻藥物和核心藥物組合結果可以看出,益氣養(yǎng)陰可能是治療DCM的主要用藥特點,養(yǎng)血生津是治療DCM組方規(guī)律的核心。由此推斷DCM發(fā)病的主要病機為陰虛、氣虛、血瘀[14]。
從新方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新方組合1以五味子、阿膠、丹參、黨參組成。該方加黃芪、葛根、麥冬、甘草等,可益氣養(yǎng)陰,用于治療氣陰兩虛型DCM,減輕心肌纖維化[15]。組合2由當歸、玄參、地龍、遠志組成。在新方2的基礎上加麥冬、山藥、生地黃、人參、五味子、桃仁、黃連等藥組成的活血解毒降糖方,具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解毒、化瘀通絡的功效[16]。組合3為炙甘草、黃芪、生姜、火麻仁、生地黃,可視為炙甘草湯加減,可補心氣與心陰,治療氣陰兩虛證[17]。組合4由白芍、茯苓、白術、附子和人參組成,為《傷寒論》中的附子湯,可溫經散寒,治療糖尿病相關病變[18]。
DCM可歸于中醫(yī)“消渴”“心悸”“胸痹心痛”等范疇,該病基本病機為氣血陰陽兩虛,其標在氣滯、痰濁、血瘀和寒凝[19]。DCM發(fā)病機制可概括為勞欲過度、感受外邪、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調、稟賦不足而引發(fā)內熱陰虛,實質上是消渴變證的持續(xù)進展,臨床用藥多用滋養(yǎng)心陰、補益心氣、活血化瘀通絡等方法[20]。
本研究借助TCMISS對治療DCM的中藥用藥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分析,得到藥物四氣五味、歸經、頻次分析等結果,佐證了益氣養(yǎng)陰、生津活血為中醫(yī)治療DCM的常用方法,用藥多歸心、肺、脾經,寒溫并用,辛苦并行。通過進一步挖掘數據得到藥物核心組合和新方組合,為臨床處方用藥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和指導?;谠摲治鼋Y果,為提高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心肌病的療效,除了探究核心組合和新處方理論外,還需要臨床實踐的驗證及相關藥理和臨床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