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
作為語文課程內容組織的全新樣式,“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新課標以語文學科素養(yǎng)為綱,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三類課程內容設計了18個學習任務群。新課標下,“學習任務群”式樣的課程組織打破了舊有教材按文學作品的文體或文學史發(fā)展順序進行單元編排的邏輯方式,以具體學習任務統(tǒng)領相關篇目,讓學習活動和過程回歸綜合與真實。學生需借助一項項具有情境和交際目的的任務來達成素養(yǎng)積淀與能力提升。那么,立足新課標,如何讓“學習任務群”走進課堂,結合現(xiàn)有課改地區(qū)的一些先進經驗和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來看,基于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專題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
一、語文學習任務群和專題教學
作為語文課程內容組織的全新樣式,“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它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并由若干學習項目組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任務群”是語文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也是新語文課程觀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樣的課程建構與舊有課程體系比較,增設了選擇性必修這一課程板塊,讓必修與選修的過渡更自然,同時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在學習內容組織形式上,內容組織單位數量增加,學習目標進一步明確,學習內容規(guī)定更加具體,減少了課程標準內容過于空泛的問題。立足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任務群設計,進一步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甚至包容性的整體特點,不僅一個任務群本身已經整合了不同學習資源,隱含了三維目標,整合了不少學習活動,同時,任務群之間還跨越不同課程類型,連接不同學段。這些設置讓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彼此關聯(lián),讓單項的任務教學過程呈現(xiàn)為多元的效能價值,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專題教學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自2001年開始,便有一線老師(以深圳吳泓老師為代表)針對學生學習語文“無思無靈”的效果,在教學一線開展專題教學實驗,取得較豐碩的成果?!皩n}”即“專門探究或討論的題目”,“教學”即“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綜合兩者定義,專題教學可被視為教師通過設置專門探究或討論的題目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教學過程。這樣的專題不是知識點和能力點的一般性講授,而是“從教材中提煉出來的具有研究或探討價值,可以統(tǒng)領全部語文的核心內容”,“它應當是各種語文能力的整合點,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點”。由此可見,為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基于學科性質和教學實情,專題教學是一種跳出以語言材料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通過整合教學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獲得一種集中而深入的語言學習體驗的一種教學策略。
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專題教學策略
經過十多年的積極探索與大膽實踐,專題教學已探索出一些卓有成效的理念和策略。主要體現(xiàn)為:一是在教學設計理念上有融匯與整合,二是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能實現(xiàn)自主選擇與個性化探索,三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到生成建構與對話展示。這樣的專題學習不僅帶給學生“知”的學習內容補充,同時帶給學生“識”的素養(yǎng)能力提升。但這樣的改革實踐更多取決于學校及教師本身的因素,僅僅在少數課堂得以實現(xiàn)。學習任務群下的課堂教學,需要從更廣闊的一線課堂上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改革,從單篇教學走向綜合實踐,從知識講解走向活動設計,從應試訓練走向素養(yǎng)提升。
改變不可能自然發(fā)生,那么,如何讓學習任務群在專題教學的課堂上落地生根,基于專題教學的本質特點,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聚篇分類,多樣聚合
按照什么方式來構成專題?這是進行專題教學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在通常情況下,專題的分類標準主要是以“作品”“作家”“主題”“學生”四個要素進行劃分。實際教學情境中可以“作品”作為分類依據,這樣的專題主要表現(xiàn)為對整本書的專題教學,如“邊城”專題、“雷雨”專題??捎谩白骷摇弊鳛榉诸愐罁?,這樣的專題主要表現(xiàn)為同一教材中,某一作家的作品集錦,或者以教材內某一單篇文章為主,勾連教材外其他文章,如“莎士比亞”專題、“李白作品”專題、“杜甫漂泊西南作品”專題。以“主題”為專題,這是語文老師進行專題設置最為常用的一種分類方式,根據授課需要,以“家國”話題、“小說鑒賞方法”“論述類文本閱讀”等內容進行專題劃分,這樣的“主題”可以是話題、鑒賞方式等,組織靈活,形式多樣。以“學生”為專題,如北京版選修教材的“訪談與調查”“發(fā)言與演講”“討論與辯論”等,這類多屬于學生活動形式。在部編教材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多樣整合,完成專題教學的第一步任務——教學資源的準備。
對此,有老師可能會認為,如果追求“專題教學”,那么單篇教學就沒有必要存在了。事實并非如此。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強的學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選文為學生提供學習依據。能入選中學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意蘊豐富的經典美文。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文章成為了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源泉,同時也形成了教師一味就單篇文章進行精講細析的固定模式。灌輸式的講解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知識點的分解訓練讓課堂顯得零碎與重復。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王榮生教授對教材中選文(“定篇”“樣本”“例文”“用件”)的劃分,為一線老師審定單篇文章價值進行合理設計提供了指導,也為新課標下教師參與課程提供了向導。無論從哪一個要素進行文選歸類,單篇是專題的基礎。專題教學的前提是單篇文本的教學透徹到位,其方式是對單篇文本的各個擊破,將其縱橫關聯(lián),分析共性。在教學一線,理解并滲透任務群理念時,應在真實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給經典文本解讀留有重要位置。學習任務群下的“專題教學”,并不排斥單篇教學,部編教材中經典名篇具有的示范、輻射效應仍具有重要意義,單篇教學仍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由此,如何將單篇教學和專題教學有機融合,施行“以一帶多,單群聚合”的多樣化教學方式,是我們還應繼續(xù)思考的問題。
2.依據學程,具體而微
對語文課程綜合性、整體性、實踐性等特點的認識,并不意味著在教學一線脫離富于序列化的細化專項的教學順序,也不意味著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訓練養(yǎng)成無法分解落實。如果沒有序列授課,不能細化歸類,那么學科就無法在實際中具備可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就無法進行施教。據此,對于新課標下學習任務群的專題教學,應當依時間和邏輯兩種順序對教材內容本身進行再次梳理,并從實際操作層面上給出具體細微的操作路徑。
依據部編新教材編寫體例,必修課程上下兩冊共15個單元,共分布了7個學習任務群。這7個任務群以“人文組元”“群文組課”“單元綜合”的方式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習任務包,也就是所謂的“大單元”。但各個大單元并非完全獨立,其學習目標與選文類別有交叉,學習方式上存在反復。依照現(xiàn)行部編教材的學習序列進行教學,很難成為所有老師的共同選擇。如何合理分布8個學分,如何處理學習任務群群際之間的先后順序,如何判別單篇精讀和單元內群文閱讀的輕重,這些現(xiàn)實問題都需要老師在實際教學中予以合理解決。
縱觀當前教學一線學習任務群的開展,有兩種頗有成效的做法:一種是北京師范大學張秋玲教授主張的“卯榫結構”專題教學,即將不同任務群的屬性與功能打通,彼此借鑒、補充,以此豐富學習的內容和手段,讓各個學習任務群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融合、貫通,從而開發(fā)出不同的語文專題學習。她認為,進行專題整合時,可以結合學校所在地區(qū)的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師資優(yōu)勢,再根據各任務群之間的交叉關系,將 18 個學習任務群歸并為若干個大的模塊。最后,在不同的模塊下,依據學生的真實問題設計出若干專題。另一種方法是褚樹榮老師倡導的“微專題教學”。所謂“微專題教學”,即“在學習任務群框架中,選擇核心的語言知識、關鍵的語文能力、基本的審美方法、典型的文學現(xiàn)象、多元的文化話題等要素,提煉成小而精的教學點,然后圍繞這些教學點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培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審美經驗、文化理解四種核心素養(yǎng)”。他主張在專題整合時,或“基于單元,依文開發(fā)”,或“利用教材選文,根據一定維度,重新組元,形成與教材不同的專題系列”,不贊同全盤顛覆,進行局部改觀即可。顯然,“微專題”教學,是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再次研讀,讓其經過“?!钡南拗?,“微”的聚焦,將一個個隸屬教材、緊扣學習任務群的“議題”或主導提出,或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從“小”口切入、“小”角度推進,進行深度探究,適當拓展,最終使真實的語言學習在語文課堂中發(fā)生。最終,實現(xiàn)學習任務群所規(guī)定的課程總目標。
這兩種專題教學方式,實質上沒有太大差別,不過兩者在教學時長、執(zhí)行難易、范圍大小等方面仍具有差異:后者教學時間更短、執(zhí)行更容易、范圍更小,是前者的細化、分解,相應地,前者是后者的統(tǒng)籌和聚焦。微專題具備專題的一般特征,又比一般專題更集中、更基本、更簡潔、更有課堂操作性。核心素養(yǎng)、任務群、專題、微專題的關系就好比幾何學中“體”“面”“線”“點”的關系。
3.學做結合,完成任務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語文專題教學,是在具備學習任務群基本特征“整合”性質上的更加具體化、真實化、場景化的教學方法?;谝陨咸卣?,在進行專題教學設計時,需要依據新課標,研究教材內容和編寫意圖,鑒別教材選文類型,以任務驅動學習,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情境。通過“學做結合、完成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做結合,完成任務”有兩種運用策略。第一種是“先學后做,完成任務”,指在專題教學中先完成對選文的研讀,再完成階段的任務。這種設計策略,主要針對名篇較多的單元,適用基于學習任務群下專題設計的初級階段。相對于語文實踐活動,老師們對經典文本的研讀相對熟悉,更容易上手。這里所說的經典研讀,便是對“定篇”的研讀,并非以前教學過程中的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專題教學的學習目標,結合后面的學習任務進行的文本學習,那么這里的“定篇”就轉為“例文”或“樣本”了。
我們來看看張林老師在《〈項鏈〉課堂教學設計——從小說教學來引導小說創(chuàng)作》如何進行這種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通過小說教學讓學生認識小說這種文體的獨特性。
? ? ? ? ? ? ?通過小說教學,讓學生初步嘗試創(chuàng)作一個微型小說。
【教學課時】:1節(jié)。
【教學重點】:認知《項鏈》的故事功能結構,并通過與《灰姑娘》故事的經典功能結構比較,嘗試創(chuàng)作自己的小說情節(jié)。
? ? ? ? ? ?認識創(chuàng)作一個小說的“任務層次”,初步嘗試創(chuàng)作一個小說的人物。
【教學難點】:認知小說人物的核心性格,并運用到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去。
【教學步驟】:
1.導入課程:比較《灰姑娘》和《項鏈》的故事梗概。
2.深入課程:(1)展示《〈灰姑娘〉經典故事結構表》,對《項鏈》進行文本解析,引導學生制作《〈項鏈〉經典故事結構表》。
(2)根據《灰姑娘》和《項鏈》塑造一位女性的旅程表。
(3)教師展示《人物分層圖》。
3.課程任務布置:教師發(fā)放《微型小說創(chuàng)作的結構任務單》,學生寫作微小說。
通過本案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師從經典敘事學的情節(jié)觀來展開小說教學,以“小說中的人物塑造”為主題,先結合經典文本提煉故事梗概,隨后對小說人物進行重點講解與分析后,引導學生從閱讀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去。單篇教學的處理過程并沒有涉及傳統(tǒng)中的小說三要素,而僅是簡單涉及故事梗概,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扣住任務要求展開文本學習。前面的人物分析為后面的小說創(chuàng)作做鋪墊,實現(xiàn)了“先學后做,完成任務”。
第二種是“做中帶學,完成任務”。所謂“做中帶學”,就是邊完成任務邊學選文。由于面對的不是經典文本的選文,因此可將之視作“用件”。語文教材里的“用件”,大致有“語文知識文”“引起問題文”“提供資料文”三類。使用“用件”作為專題教學的教學資源,適合“做種帶學型”的教學設計的學習資源、學習支架。我們以《學習之道——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專題學習設計》第一課段“學習任務”簡錄為例,來看看這種教學設計的特征:
該專題設計共有三個課段,第一課段通讀文本,5個課時;第二課段研讀文本,6個課時;第三課段統(tǒng)整任務,4個課時。其中第一課段學習任務實錄如下:
1.閱讀《勸學》《師說》,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
2.批注閱讀本單元六篇課文,摘錄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用一句話寫出摘錄的理由。
3.完成表格中相關內容的填寫,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4.根據任務 1、2、3 設計并制作個人學習手冊。
通過梳理第一課段學習任務可以看出,選文的學習是放在任務當中進行的,據此展開的學習活動涉及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研究文言知識的內涵及語法結構、運用批注法細讀文本且通過填表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以任務導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建構,課程內容學習勾連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文學閱讀與寫作等多個學習任務群,實現(xiàn)了真實言語情境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提升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教育實踐中因教學方法陳舊導致的種種困境必須進行切實改變。但是怎么改進?從行政部門到學校管理層,從18個學習任務群的規(guī)劃設置到落地實施,能真正順利推進新課程的關鍵因素正在于教師自身。教師只有先調整、提升自身對課程理念的認識,才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解讀課程的能力,才有可能從傳統(tǒng)課程中的“執(zhí)行者”轉變?yōu)樾抡n程的“建設者”和“創(chuàng)造者”,才能在開發(fā)整合教材資源過程中,將課堂教學和學生發(fā)展融合起來,實現(xiàn)教育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