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琪
摘要:《京華煙云》作為林語堂長篇小說代表作品之一,充分展現(xiàn)了時代背景下大家族的命運發(fā)展,是一部蘊合了豐富文化內涵的長篇小說。該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蘊合的文化意蘊都充分體現(xiàn)出了作者本身對命運的認識,最終歸于一種理想化的境地。這不僅是該部作品中主要的思想文化價值,同時也是作者本身的局限性所在。此外,本文還闡述了《京華煙云》所蘊合的文化意蘊,如“亦孔亦耶”的信仰、古老思想和現(xiàn)代文明的沖突、道家女兒的命運糾葛等。
關鍵詞:《京華煙云》 人物形象 文化意蘊 文化價值
《京華煙云》又稱為《瞬息京華》,是林語堂使用英文寫作完成的向外國人介紹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一部長篇小說。《京華煙云》作為林語堂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現(xiàn)了林語堂的藝術構思和思想內涵。小說通過對北平三戶人家之間恩怨情仇的描寫,為讀者展現(xiàn)了我國民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小說不僅在歷史內容描繪方面體現(xiàn)出了突出的民族特點,在整體結構形式中也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氣息。同時,作者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現(xiàn)出了當時的女性審美。此說,小說也向讀者充分展示出了在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的黑暗和當時人民的悲慘生活。
一、《京華煙云》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京華煙云》塑造了很多經(jīng)典人物形象,在這里主要對姚木蘭、姚莫愁、孫曼娘、曾蓀亞、姚思安進行形象分析。
1.姚木蘭
在《京華煙云》中,姚木蘭是作者塑造出來的一個幾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她開朗大方、樂觀向上、寬容待人。具體而言,第一,姚木蘭從小飽讀詩書,知書達理,無論是對待自己的家人還是對待其他人,都禮貌有加,盡管自身生活富足,但是從不浪費和張揚。第二,姚木蘭對生活充滿熱情,正是由于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姚木蘭性格中充滿至情至性。姚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是林語堂對完美女性的一種表達和追求。
2.姚莫愁
姚莫愁是小說中的二號女主人公。這一人物的性格和《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作者在塑造姚莫愁時,將薛寶釵性格中的圓滑和狡黠進行了去除,因此姚莫愁的整體性格善良淳樸、為人友善。這樣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舉止正是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xiàn)。相較于姚木蘭,姚莫愁的整體性格更為突出,更為穩(wěn)重,但缺少了姚木蘭性格中的開朗活潑。姚莫愁在和孔立夫結婚之后,和丈夫相處得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表現(xiàn)出一種生活中完美妻子的形象。
3.孫曼娘
孫曼娘是《京華煙云》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盡管她出身貧寒,但卻能克己復禮,善良、理性、貞潔、堅忍。孫曼娘在人生的下半場始終守身如玉,但是最終慘遭侵略者蹂躪。從孫曼娘身上,可以看到當時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的女性性格中的軟弱在孫曼娘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孫曼娘一生的坎坷,來自于當時的封建傳統(tǒng)禮制,是《京華煙云》中十分典型的悲劇形象。
4.曾蓀亞
曾蓀亞是姚木蘭的丈夫,二人從小青梅竹馬。曾蓀亞小時候聰明伶俐、調皮搗蛋,在和姚木蘭一起玩耍時,還會學著大人說話。從小到大,曾蓀亞都默默愛慕著姚木蘭,“臘八粥”事件就表現(xiàn)出了曾蓀亞對姚木蘭的愛慕之情。曾蓀亞性格開明、深明大義。在和姚木蘭結婚之后十分疼愛姚木蘭,夫妻二人恩愛有加。即使在后來因為女兒的死亡及姚木蘭的消沉,導致曾蓀亞出現(xiàn)了模糊的“外遇”,但最終也被消解。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曾蓀亞支持自己的兒子投身到抗戰(zhàn)中。整體上曾蓀亞是一個遠離官場、深明大義的可愛人物。
5.姚思安
姚思安是一位有道家氣質和儒家智慧的老人。在青年時代,姚思安沉迷于世俗之樂,中年后開始崇尚道家,追求道教的修身養(yǎng)性和思想境界。姚思安始終堅持靜坐練功,修身養(yǎng)性,并且博覽群書,深知老莊哲學的精義。同時,姚思安樂善好施、大度豁達、通情達理、寬厚仁慈,不僅是子女的父親,也是子女的朋友。姚思安以自身的道家思想深深影響了姚木蘭和孔立夫,促使他們成了道家的信仰者。姚思安的整體形象是林語堂對理想人生與人格追求的體現(xiàn)。
二、《京華煙云》中的文化意蘊
《京華煙云》的文化意蘊長期以來存在著較大爭議和不同評價。以下是對《京華煙云》文化意蘊的分析。
1.“亦孔亦耶”的信仰
對《京華煙云》的內涵進行細致考察能夠發(fā)現(xiàn),作者并不是按照莊子的思想去進行構思和發(fā)揮,甚至在一些內容上和莊子的思想存在很大差異。從林語堂本人來看,林語堂一方面標榜自己是老莊門徒,但另一方面卻又表明自己是基督教友。在我國現(xiàn)代作家中,林語堂是受到基督教文化影響最深的作家,這是因為林語堂的父親不僅是基督教徒,還是當?shù)鼗浇痰哪翈?。林語堂從小就受到基督教的影響,開始了對上帝的探索。初期,林語堂對基督教的興趣完全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但隨著對基督教研究的不斷深入,他開始對基督教中的學說產生懷疑。隨后這樣的既受到基督教文化熏陶又對基督教學說懷疑的矛盾伴隨了林語堂很長時間,直至“五四”時期,他才從這樣的矛盾中掙脫出來,并開始信奉儒家,這是林語堂和基督教的第一次分離。此后,林語堂逐漸發(fā)現(xiàn)人類盡管在物質、科技方面不斷進步,但人本身并沒有進步,人的行為和野蠻人差不多,于是他開始對自己的追求感到不安。之后,林語堂開始對佛教進行研究,但認為佛教的觀念是不可捉摸的,無法幫助現(xiàn)代人解決各種問題,因此他再次在潛移默化中回歸基督信仰。事實上,林語堂對基督教的再次信仰促使他回到人道主義之中。所以,盡管林語堂的思想和信仰經(jīng)過一大圈的變化,但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另外,林語堂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思想的過程中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他通過中西對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自己的領悟。林語堂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十分嘆服,認為實現(xiàn)中庸十分困難。從整體上來看,盡管林語堂的文化思想十分復雜,但總體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這兩個部分在林語堂思想中形成了一種平衡,具體為:一部分是西方世界基督教中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等,一部分是我國儒家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一部分是追求能夠實現(xiàn)超越的“偉力”,一部分是迷戀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中庸之道。因此,林語堂思想豐富且復雜。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林語堂思想逐漸進入成熟階段,并且認為在長篇小說寫作方面,如果沒有豐富的經(jīng)歷和深刻的世事人情,不應該輕易嘗試。在這一時期,林語堂認為《京華煙云》是他創(chuàng)作的幾本好書之一。從《京華煙云》能夠看出,林語堂將宗教文化思想和我國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其他傳統(tǒng)文化思想融入了作品中。盡管小說是由英文寫成,但在傳播我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從整體上來看,小說的最大價值在于深刻呈現(xiàn)了林語堂本身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
2.古老思想和現(xiàn)代文明的沖突
《京華煙云》中,作者塑造了姚木蘭這一完美的女性形象,這一人物形象蘭是作者中西文化思想混合之后最為理想的載體。同時,從姚木蘭的父親姚思安是另一種文化的載體,即從姚思安身上不僅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道”的闡釋,也體現(xiàn)出了古老文化思想和現(xiàn)代文明之間的沖突。小說中,姚思安是一個常年沉迷道家的人物,在整個姚家?guī)资甑陌l(fā)展中,以及其他人出現(xiàn)迷失的情況下,只有姚思安始終保持著一種清醒。比如八國聯(lián)軍逼近北平,所有人都表現(xiàn)得惶恐不安,姚思安卻十分冷靜,表示要逆來順受。姚家在南下避難時,姚思安叮囑管家不要因為身外之物丟掉性命,這能夠看出姚思安對身外之物看得極其淡薄。在癡迷道家思想的同時,姚思安也十分善于變通,每當談到西方世界中的知識時,他就會興奮,眼睛中有光芒閃爍,他喜歡研究西方科學,盡管他不認識一個英文字。姚思安認為莊子的思想盡管沒有使用科學的語言進行表達,但觀點是科學的。除了思想和知識以外,姚思安在婚姻方面也十分開明,他打破常規(guī),將姚莫愁許配給孔立夫,這也能夠看出姚思安的價值觀念。林語堂對姚思安這樣的將道家思想和現(xiàn)代科學融為一體的人物也十分贊賞。但求道和釋道給姚思安帶來了一生的矛盾。盡管作者沒有詳細闡述姚思安是如何從原來的浪子逐漸轉變?yōu)橐粋€道家信徒的,但他本身的變化就是對自身以往荒唐人生的否定。同時,姚思安盡管通過多年對道家典籍的研讀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超越物我的境界,但對現(xiàn)實世界還有所眷戀,他買下了一個花園,享受人生,盡管他表示自己對財富看得不重要。在晚年,姚思安削發(fā)遠行,學莊子逍遙游,但之后又回到家中繼續(xù)享受榮華富貴。這樣對道家的追求和遠離,表現(xiàn)出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除了姚思安以外,《京華煙云》中的幾個家庭也表現(xiàn)出了這樣的矛盾。林語堂通過這種矛盾的描繪,體現(xiàn)出了當時一些知識分子在時代變化、民族命運發(fā)展中產生的心靈變化軌跡。整體來看,無論是作者還是小說中的人物,都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矛盾性,這也是林語堂的局限性所在。
3.道家女兒的命運糾葛
《京華煙云》中,從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平到38年后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時間跨度達近四十年。作品描繪了這風雨飄搖、動蕩不安的四十年,充分展示了北平城中姚家和曾家的生活變化以及兩家成員的命運糾葛??v觀我國文學史,描繪大時代背景下家族命運的文學作品不少,并且《京華煙云》的整體結構和故事劇情有著明顯的《紅樓夢》痕跡,沒有展示出自身獨有的創(chuàng)新特征。但相較于《紅樓夢》,《京華煙云》則充分突顯了人類命運發(fā)展的復雜變化,使整本書籠罩在一種“所有人類都處于超越人類的偉力中”的神秘氣氛中。小說開頭就描繪了姚家人離開北平向南逃難的畫面,書的結尾處則是姚木蘭帶著全家從杭州向西逃難。同時,在書的開頭,姚木蘭在逃難中和家人失散,之后被曾家碰到并收留。小說結尾,則是姚木蘭在逃荒中收留了四個孤兒。作者通過首尾呼應的方式,傳達出一種象征意蘊,即人本身命運的無法捉摸,幾十年中經(jīng)過無數(shù)人情冷暖,備受骨肉分離之苦的姚木蘭,收留的那個才剛剛出生就被命運拋向旋渦中的嬰兒,讓她感到了無比的沉重。實際上,姚木蘭身上還體現(xiàn)出了十分濃厚的宿命論氣息。初期,姚木蘭相信一個人的婚姻會受到命運的把控,之后又相信人的命運自己不可以把控。因此,在姚木蘭身上,有一種對命運天生的承受,有從原來被動順從命運的安排發(fā)展到對命運進行積極調整的心態(tài)。比如小說開始,姚木蘭在逃難過程中選擇馬車時,主要是根據(jù)騾夫的樣子進行選擇,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選擇,導致其和家人失散。林語堂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細微的小事盡管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卻十分重要。姚木蘭從小和家人失散,盡管一路上受到了很多人的照顧,最終也幸運地被曾家收留,做了曾家的兒媳婦,看起來姚木蘭依然還是享受富貴的命運,但她心中卻留下了深刻的對命運難以琢磨的驚恐感。正是這種對命運的驚恐感,導致姚木蘭盡管接觸到了一些基督教思想,甚至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的洗禮,但卻沒有從命運無法捉摸的思想中走出來,而是保持了對命運的順從。因此一些人認為,姚木蘭其實只是一個善良的富家女人,并不是現(xiàn)代新女性。但作者對姚木蘭并不僅僅只是進行了是否為現(xiàn)代新女性的思考,還在她的一生中進行了一些哲學意味的思考。比如姚木蘭在香山旅游中結識了孔立夫,她認為孔立夫是白己喜歡的人,二人在郊游中都聽到了對方對美麗的理解。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出了二人更深的人生體悟。另外,林語堂對姚木蘭這一形象進行了文化思考,凝結了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形態(tài),即姚木蘭對命運的承受和領悟。姚木蘭并不僅僅只是“道家女兒”,還是林語堂對多種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參考文獻:
[1]張晉霞.舊瓶裝新酒——從《京華煙云》中姚木蘭形象看林語堂的女性觀[J].文化學刊,2017( 11).
[2]高丹妮.林語堂筆下的完美新女性代表——姚木蘭[J].才智,2016( 11).
[3]王紅《京華煙云》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及其對文化傳播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6( 11).
[4]崔莉群.林語堂《京華煙云》中姚木蘭的人物形象分析[J].林區(qū)教學,2008( 7).
[5]李術華.男權視角下解讀林語堂的《京華煙云》的女性觀[J].理論界,2013( 12).
[6]蔡江云.林語堂小說三部曲:中華民族共同體形塑與文化記憶展演[J].東吳學術,2019(5).
[7]楊曉宇從《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人生品味與文學人物[J].語文建設,2015( 15).
[8]王小燕《京華煙云》的文化意境及儒道哲學思想[J].海外英語,2010(7).
[9]邱志武.播撒燭照世界的火種——林語堂五部英文小說中中國形象文化傳播蘊涵的倫理價值特質[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7(7).
[10]溫兆海,惠聰俐.試論《京華煙云》中紅玉形象的審美 意蘊[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