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煜, 李海生, 伍凱瀚, 劉陽, 聶蘭珍, 岑沛怡, 陳穎儀, 關月芳, 潘海容, 肖永豪
惠州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資源現(xiàn)狀研究
黃煜, 李海生*, 伍凱瀚, 劉陽, 聶蘭珍, 岑沛怡, 陳穎儀, 關月芳, 潘海容, 肖永豪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03
2019年7月, 采用路線法和樣方法對惠州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資源進行了實地調查。結果表明: 平海灣沿海沙灘共有沙生植物131種, 隸屬于43科113屬; 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為主, 占種數(shù)的66.41%??坪蛯俚牡乩沓煞志哂忻黠@的熱帶性質。群落類型有厚藤群落、單葉蔓荊群落、厚藤+單葉蔓荊群落、木麻黃群落、海邊月見草群落、鬼針草群落、粗根莖莎草群落、香附子群落、苦郎樹群落、狗牙根群落、鋪地黍群落、匐枝栓果菊群落、鹽地鼠尾粟群落、草海桐群落等。為保護好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資源, 建議將沙生植被納入海岸帶植被保護對象, 加強環(huán)境管理, 積極開展生態(tài)旅游等。
平海灣; 沙生植被; 地理成分; 群落類型; 惠州
海岸沙生植被是指生長在砂質海岸上的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于海灣內有較大腹地、附近山地基巖為花崗巖的砂質海岸地帶。海岸沙生植被具有耐旱、耐鹽和耐貧瘠的特性, 在海岸帶上形成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同時也是海岸帶上一道天然屏障, 具有防風固沙、阻擋海風海霧以及保持水土、固堤護灘等重要作用[1-2]。
隨著全球變化以及長期以來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 沿海沙灘的地貌和生態(tài)質量急劇下降[3]。在不受保護約束的情況下, 城市化使得海岸上的沙丘和植被面積明顯減少, 沙生植被受到嚴重破壞, 生物多樣性銳減, 物種滅絕風險加劇[4–6]。20世紀80—90年代, 我國學者對沿海省份的海岸沙生植被開展了一些研究, 內容主要涉及海岸沙生植被的植物種類、植被特點、區(qū)系成分、群落類型、分布和演替等方面[7-19]。21世紀初期, 對海岸沙生植被的研究工作較少[20-23]。由于近年來我國海岸沙生植被退化嚴重, 對海岸沙生植被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逐漸受到重視[24-26]。
惠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qū)東岸, 在“一核一帶一區(qū)”區(qū)域發(fā)展格局中處于核心區(qū)軸線上, 海岸線長達281.4 km, 擁有豐富的海岸沙生植被資源。隨著海岸帶的開發(fā)建設, 惠州海岸沙生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然而目前對惠州海岸沙生植被的研究鮮有報道[1]。本文對惠州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進行了研究, 旨在為海岸沙生植被資源的保護和生態(tài)恢復提供科學依據(jù)。
惠州平海灣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南部, 海岸線長約42 km, 沿海灣分布有多個沙灘, 介于東經114°46′08.21″—114°53′39.41″, 北緯22°33′20.80″—22°35′36.61″之間, 沙灘的具體地理位置見圖1。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 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為22.7 ℃, 年平均降雨量在1800—2200 mm之間。土壤屬于濱海沙土, 土壤基質由疏松無結構的沙粒組成, 沙粒凝聚力小, 透水性強, 土壤貧瘠。因受到潮汐、海霧等影響, 還有一定程度的鹽漬化。
2019年7月, 采用路線法和樣方法對惠州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資源進行了研究, 調查了沙生植被的物種組成、分布、群落類型、植物生長情況及環(huán)境狀況等。喬木樣方面積為10 m×10 m, 灌木樣方面積為5 m×5 m, 草本植物樣方面積為2 m×2 m。在喬木樣方中, 主要記錄物種名、高度、胸徑、基徑、郁閉度等; 在灌木和草本植物樣方中, 主要記錄植物的物種名、高度、覆蓋度等。
平海灣沿海沙灘共有沙生植物131種, 隸屬于43科113屬。43個科中, 含屬種數(shù)較多的科有禾本科(Gramineae, 17屬19種)、菊科(Compositae, 17屬17種)、大戟科(Euphorbiaceae, 7屬9種)、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 7屬9種)、莧科(Amaranthaceae, 4屬7種)和莎草科(Cyperaceae, 4屬7種)。含單種的科有23科, 占總科數(shù)的53.49%。113個屬中, 大戟屬()、莧屬() 、莎草屬()、番薯屬()各含3個種, 含2個種的屬有10個, 其余99屬均為單種屬, 占總屬數(shù)的87.61%。按照植物生活型劃分, 草本植物共87種, 占種數(shù)的66.41%; 灌木23種, 占種數(shù)的17.56%; 喬木13種, 占種數(shù)的9.92%; 藤本8種, 占種數(shù)的6.11%。
圖1 惠州平海灣沿海沙灘地理位置
Figure 1 Location of coastal beaches of Pinghai Bay, Huizhou
表1 惠州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物科、屬、種的組成
續(xù)表
續(xù)表
2.2.1 科的分布類型
根據(jù)吳征鎰等[28]對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科的分布類型共有6種(表2)。其中泛熱帶分布最多, 共有21科, 占總科數(shù)的48.84%, 包括棕櫚科(Palmae)、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楝科(Meliaceae)、苦木科(Simaroubaceae)、錦葵科(Malvaceae)、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大戟科、含羞草科(Mimos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番杏科(Aizoaceae)、椴樹科(Tiliaceae)、夾竹桃科(Apocyn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草海桐科(Goodeniaceae)、樟科(Lauraceae)、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菝葜科(Smilac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和蘇木科(Caesalpiniaceae)。其次為世界廣布, 含17科, 占總科數(shù)的39.53%, 包括酢漿草科(Oxalid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莧科、鼠李科(Rhamn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莎草科、茄科(Solanaceae)、茜草科(Rubiaceae)、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柳葉菜科(Onagr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禾本科、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蝶形花科、鼠李科(Rhamnaceae)和榆科(Ulmaceae)。東亞及熱帶南美間斷分布有2科, 包括仙人掌科(Cactaceae)和馬鞭草科(Verbenaceae)。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和北溫帶分布各有1科, 分別為木麻黃科(Casuarinaceae)、露兜樹科(Pandan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
2.2.2 屬的分布類型
根據(jù)吳征鎰[29]對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屬的分布類型共有11種(表3)。其中泛熱帶分布類型最多, 含60屬, 占總屬數(shù)的53.10%, 常見的屬有番薯屬、大戟屬、狗牙根屬()、龍爪茅屬()、豬屎豆屬()、刀豆屬()、番杏屬()、牛膝屬()、飄拂草屬()、文殊蘭屬()、葉下珠屬() 、馬纓丹屬()等。其次為世界分布屬和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屬, 各有12屬, 分別占總屬數(shù)的10.62%。世界分布屬包括莧屬、鬼針草屬()、藜屬()、莎草屬、補血草屬()、馬唐屬()、獨行菜屬()、酸漿屬()、黍屬()、酢漿草屬()、蒼耳屬()和茄屬()。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屬包括賽葵屬()、仙人掌屬()、藿香薊屬()、月見草屬()、過江藤屬()、羽芒菊屬()、龍舌蘭屬()、水鬼蕉屬()、木姜子屬()、銀膠菊屬()、假馬鞭屬()和雀梅藤屬()。舊世界熱帶分布有10屬, 占總屬數(shù)的8.85%, 包括鏈莢豆屬()、鴉膽子屬()、木麻黃屬()、一點紅屬()、血桐屬()、長春花屬()、露兜樹屬()、血桐屬()、木豆屬()和千金藤屬()。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有8屬, 包括刺葵屬()、蓖麻屬()、野茼蒿屬()、桐棉屬()、土蜜樹屬()、畫眉草屬()、芒屬()和紅毛草屬()。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有4屬, 包括鬟刺屬()、蜈蚣草屬()、野牡丹屬()和結縷草屬()。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有2屬, 為守宮木屬()和苦荬菜屬()。北溫帶分布有2屬, 為苦苣菜屬()和地榆屬()。東亞分布、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和舊世界溫帶分布各有1屬, 分別為山麥冬屬()、勾兒茶屬()和栓果菊屬()。
表2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物科的分布類型
平海灣沿海沙灘潮間帶內受到海水侵蝕, 鹽分較高, 很少有植物出現(xiàn)。高潮線往上少數(shù)草本先鋒植物開始出現(xiàn)。在沙灘前緣分布的先鋒植物主要有厚藤()、海馬齒()等, 它們呈小斑塊狀分布, 面積在0.1—1.5 m2之間。沙灘前緣出現(xiàn)的植物還有狹葉尖頭葉藜()、蒺藜草()、番杏()、望江南()、假馬鞭()、匐枝栓果菊()、粗根莖莎草()、鹽地鼠尾粟()、狗牙根()等。隨著地勢逐漸增高, 植物種類和數(shù)量開始增加, 出現(xiàn)了單葉蔓荊(var.)、海邊月見草()、牛筋草()、龍爪茅()、鋪地黍()、海刀豆()、小刀豆()、鏈莢豆()、豬屎豆()、吊裙草()、老鼠艻()等植物, 以厚藤和單葉蔓荊為主要優(yōu)勢種, 呈片狀大面積分布。在沙灘后緣以生長高大的喬灌木為主, 有木麻黃()、露兜樹()、楝() 、鴉膽子() 、苦郎樹()、馬纓丹()等, 以木麻黃為優(yōu)勢種。
根據(jù)群落優(yōu)勢種及其在沙灘上的分布情況,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分為以下群落類型:
表3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物屬的分布類型
2.4.1 厚藤群落
厚藤作為建群種形成的群落是平海灣沿海沙灘分布最廣、最重要的草本群落類型。該群落主要分布于沙灘中后緣, 面積大, 厚藤優(yōu)勢性明顯, 覆蓋度在30%—85%之間。不同沙灘厚藤群落伴生植物有所不同, 出現(xiàn)的伴生植物種類有蓖麻()、木麻黃幼苗、鬼針草()、狗牙根、龍爪茅、單葉蔓荊、海刀豆、狹葉尖頭葉藜、牛筋草、香附子()、土牛膝()、鋪地黍、匐枝栓果菊、紅毛草()、鏈莢豆等。
2.4.2 單葉蔓荊群落
除大澳沙灘外, 單葉蔓荊群落廣泛分布于沙灘的中后緣, 呈大面積片狀分布, 是平海灣沿海沙灘最具代表性的灌木群落類型。群落中, 單葉蔓荊覆蓋度在35%—90%之間, 長勢良好。不同地段群落中出現(xiàn)的伴生植物不同, 伴生植物有厚藤、龍爪茅、鬼針草、蓖麻、鋪地黍、牛筋草、狹葉尖頭葉藜、匐枝栓果菊、野茼蒿()、吊裙草、海刀豆、海邊月見草、白茅()、草海桐()等。
2.4.3 厚藤+單葉蔓荊群落
厚藤+單葉蔓荊群落主要分布于牛灣沙灘、平海灣沙灘中后緣, 在冷水坑東部沙灘也有分布。群落以厚藤和單葉蔓荊為共優(yōu)種, 厚藤覆蓋度25%—55%, 單葉蔓荊覆蓋度35%—50%。群落內混生的植物有蓖麻、鋪地黍、鬼針草、少花龍葵()、吊裙草、木麻黃幼苗、龍爪茅、地桃花()、白茅、草海桐、鴉膽子等, 零星分布于群落中。
2.4.4 木麻黃群落
木麻黃群落主要分布于大澳沙灘中部和牛灣沙灘、冷水坑東部沙灘靠近后緣的地方。
大澳沙灘的木麻黃林郁閉度約為0.1, 株高9—21 m, 胸徑21—53 cm, 基徑24—65 cm, 林下零星分布有香附子、龍爪茅、鬼針草、長春花()、酢漿草()、葉下珠()、牛筋草、飛揚草()、凹頭莧()、木麻黃幼苗等。
冷水坑東部沙灘的木麻黃林郁閉度為0.4—0.7, 株高6—18 m, 平均胸徑為32 cm, 平均基徑為36 cm。林下零星分布有狗牙根、鋪地黍、鬼針草、厚藤、沙苦荬菜()等。
牛灣沙灘的木麻黃林郁閉度為0.1—0.6, 株高7—25 m, 胸徑23—45 cm, 基徑32—48 cm, 林下稀疏分布有一些草本植物, 常見的種類有厚藤、海刀豆、蒼耳()、牛筋草、龍爪茅、番杏、蓖麻、洋金花()等。在沙灘中段有一長約800 m的木麻黃防護林帶, 其中80%的木麻黃已經枯死甚至倒塌,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強臺風破壞了植物的根系, 從而導致木麻黃發(fā)生“抽干效應”而死亡。
2.4.5 海邊月見草群落
海邊月見草群落主要見于牛灣沙灘中部靠近沙灘后緣的地方, 常呈斑塊狀分布, 面積在1—4 m2之間。海邊月見草生長狀況良好, 覆蓋度在25%—80%之間, 平均高度約35 cm。群落中伴生植物不多, 出現(xiàn)的伴生植物有厚藤、龍爪茅、香附子、狹葉尖頭葉藜、鬼針草、地桃花、吊裙草、匐枝栓果菊等, 覆蓋度均在10%以下, 多分布于群落邊緣。
2.4.6 鬼針草群落
鬼針草廣泛分布于平海灣沿海沙灘, 作為優(yōu)勢種形成的群落主要分布于冷水坑沙灘和大澳沙灘。
冷水坑沙灘的鬼針草群落集中分布于西部沙灘東西兩側沙灘后緣, 鬼針草高45—60 cm, 覆蓋度30%—75%。群落中混生的植物種類有紅毛草、鋪地黍、藿香薊()、羽芒菊()、厚藤、沙苦荬菜等, 這些草本植物在群落內零星分布, 覆蓋度均小于5%。
大澳沙灘的鬼針草群落主要分布于沙灘入口處。鬼針草高22—120 cm, 覆蓋度50%—85%。群落中混生有牽牛()、兩耳草()、地錦草()、葉下珠、牛筋草等植物。
2.4.7 粗根莖莎草群落
粗根莖莎草群落主要分布于牛灣沙灘中部, 群落呈小片狀分布, 群落面積在1.5—9 m2之間, 覆蓋度15%—40%, 平均高度約13 cm。該群落通常為單優(yōu)種, 群落中有時混生有厚藤、香附子、龍爪茅、凹頭莧、絹毛飄拂草()、蓖麻和木麻黃幼苗等。
2.4.8 香附子群落
香附子群落一般呈小片狀分布于沙灘的中部, 在牛灣沙灘以單優(yōu)種形成群落, 在大澳沙灘則與厚藤混生, 覆蓋度在15%—30%之間。牛灣沙灘的香附子群落高9—20 cm, 大澳沙灘的香附子群落均高達55 cm。
2.4.9 苦郎樹群落
苦郎樹群落主要分布于牛灣沙灘后緣和大澳沙灘后緣近河涌處。
牛灣沙灘的苦郎樹高80—130 cm, 覆蓋度60%—90%。群落內混生有蓖麻、鬼針草、單葉蔓荊、鋪地黍、厚藤、匐枝栓果菊等。
大澳沙灘的苦郎樹群落僅有一處, 苦郎樹均高1.3 m, 覆蓋度為70%。群落內混生有海馬齒、鬼針草和少花龍葵等。
2.4.10 狗牙根群落
狗牙根群落在牛灣沙灘和平海灣沙灘前后緣的多個地段有出現(xiàn), 但群落面積不大, 面積約4—6 m2, 狗牙根高7—20 cm, 覆蓋度55%—80%, 出現(xiàn)的混生植物有海邊月見草、鬼針草、假馬鞭、厚藤、單葉蔓荊、粗根莖莎草、香附子、過江藤()、海刀豆、蓖麻、龍爪茅等。
2.4.11 鋪地黍群落
鋪地黍群落僅出現(xiàn)于牛灣沙灘中段靠近后緣的地方, 群落面積約為15 m2, 覆蓋度為80%, 平均高度約為35 cm。該群落的伴生植物有厚藤、蓖麻、洋金花、鬼針草、番杏、龍爪茅、香附子、狹葉尖頭葉藜等。
2.4.12 匐枝栓果菊群落
匐枝栓果菊一般零星分布于沙灘后緣, 以該種為優(yōu)勢種形成的群落位于平海灣沙灘萬科雙月灣度假區(qū)至海龜灣這一段沙灘上。匐枝栓果菊覆蓋度30%—60%, 群落內混生的植物種類有厚藤、狗牙根、鋪地黍、龍爪茅等。
2.4.13 鹽地鼠尾粟群落
鹽地鼠尾粟群落主要分布于牛灣沙灘的前緣和平海灣沙灘中段靠近后緣的地方。
牛灣沙灘的鹽地鼠尾粟群落面積在9—16 m2之間, 鹽地鼠尾粟高20—35 cm, 覆蓋度50%—65%。群落內還混生有狹葉尖頭葉藜、粗根莖莎草、龍爪茅、單葉蔓荊和鬼針草等。
平海灣沙灘的鹽地鼠尾粟群落面積在8—20 m2之間, 鹽地鼠尾粟高10—25 cm, 覆蓋度60%—80%。群落內還混生有蒺藜草、鬼針草、厚藤、狗牙根、鋪地黍和單葉蔓荊等。
2.4.14 草海桐群落
草海桐群落僅見于冷水坑東部沙灘后緣。草海桐成叢生長, 均高50 cm, 覆蓋度45%—70%。群落灌木層中有少量單葉蔓荊和露兜樹幼苗, 覆蓋度約為5%。草本層中零星分布有牛筋草、紅毛草、田菁()等, 覆蓋度均小于5%。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區(qū)系有明顯的熱帶性質??鄢澜绶植纪? 熱帶分布科占總科數(shù)的96.15%, 熱帶分布屬占總屬數(shù)的95.05%, 這與平海灣所處的南亞熱帶地理位置的氣候特征相符。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的分布受到水分、鹽分和沙土質地等的影響, 在沙灘前緣出現(xiàn)的植物多為耐鹽、耐貧瘠的匍匐狀草本植物, 多呈小斑塊分布, 雖然它們固沙能力強, 但抵擋海風的能力卻極為有限[23]。往沙灘內緣, 隨著環(huán)境條件的改善, 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據(jù)主導, 并逐漸出現(xiàn)以單葉蔓荊為優(yōu)勢種的灌木群落和以木麻黃為優(yōu)勢種的喬木群落。
群落類型中, 除木麻黃群落為喬木群落外, 其他多為草本植物群落和蔓生性小灌木群落。群落優(yōu)勢種明顯, 多以單優(yōu)種群落為主。群落結構簡單, 常為單層結構。從群落的空間分布格局上看, 同一沙灘上有多個群落分布時往往呈鑲嵌分布格局, 大片群落中形成多數(shù)小群聚, 顯示出群落復合體的特點[19]。
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物種類豐富。這些生長于濱海沙灘的植物一般具有發(fā)達的地下根系, 能適應沙灘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 具有良好的固沙、護岸、防風等生態(tài)功能。許多沙生植物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 植物形態(tài)奇特, 花色艷麗, 在海岸帶上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觀, 在濱海地區(qū)園林綠化中具有廣闊的開發(fā)應用前景[30-32]。大多數(shù)沙生植物具有藥用價值: 如厚藤全株可入藥, 主治風濕性腰腿痛、腰肌勞損、瘡癤腫痛; 單葉蔓荊的果實主治風熱頭痛、目赤腫痛; 海邊月見草籽實含油量高,海邊月見草油具抗衰老、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 被廣泛應用于美容保健品等[33]。對平海灣沙生植被資源的應用, 應首先發(fā)揮沙生植被的生態(tài)和景觀功能, 在不破壞原有植被的前提下, 對資源蘊藏量較大的經濟植物, 可適當開發(fā)利用, 發(fā)揮其經濟效益。
平海灣沿海沙灘中, 除牛灣西部沙灘、冷水坑附近的3個沙灘未開發(fā)外, 大澳沙灘、平海灣沙灘、牛灣東部沙灘均已開發(fā)為旅游區(qū)。由于在沙灘附近建酒店、游樂設施等, 沙生植被遭到大面積的人為清理, 沙生植被破壞嚴重。沙灘上娛樂活動帶來的踐踏、生活垃圾等也給沙生植物的生長帶來了不良影響。目前牛灣西部沙灘沙生植被還保留著原生植被的外貌, 植物種類豐富, 群落類型多樣, 但隨著沙灘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附近房地產的開發(fā), 牛灣西部沙灘植被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急需引起當?shù)赜嘘P部門的高度重視。由于海岸沙生植被自身的脆弱性與難恢復性, 一旦被破壞, 將難以恢復[25,34]。做好海岸沙生植被的保護工作, 對減輕濱海地區(qū)的自然災害, 改善地區(qū)生態(tài)極為重要[35]。
在平海灣沿海沙灘旅游開發(fā)不可避免的情況下, 建議將沿海沙灘沙生植被如同紅樹林一樣, 作為海岸帶植被納入保護對象。加強環(huán)境管理, 恢復沿海特色沙生植被帶, 打造優(yōu)美的海岸生態(tài)景觀。開展生態(tài)旅游, 合理控制游客數(shù)量。設置沙生植被宣傳牌, 大力宣傳沙生植被保護的重要意義, 提升民眾的保護意識, 共同守護好海岸沙生植被這一寶貴資源。
(1)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種類豐富, 共有131種, 隸屬43科113屬。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為主。
(2)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含單種的科、屬占優(yōu)勢。單種科占總科數(shù)的53.49%, 單種屬占總屬數(shù)的87.61%。
(3)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區(qū)系成分具有明顯的熱帶性質。扣除世界廣布外, 熱帶分布科占總科數(shù)的96.15%, 熱帶分布屬占總屬數(shù)的95.05%。
(4)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群落類型豐富。群落優(yōu)勢種明顯, 結構簡單, 群落分布具有顯著的鑲嵌性。群落類型主要有厚藤群落、單葉蔓荊群落、厚藤+單葉蔓荊群落、木麻黃群落等。
(5)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應加強對現(xiàn)有沙生植被的保護, 加大宣傳力度, 合理開展生態(tài)旅游。
[1] 羅濤, 楊小波, 黃云峰, 等. 中國海岸沙生植被研究進展(綜述)[J]. 亞熱帶植物科學, 2008, 37(1): 70–75.
[2] 何霄潔. 廣西濱海植物發(fā)展現(xiàn)狀及動態(tài)研究[J]. 綠色科技, 2018(16): 159–160.
[3] GARCIA-LOZANO C, PINTó J, DAUNIS-I-ESTADELLA P. Changes in coastal dune systems on the Catalan shoreline (Spain, NW Mediterranean Sea). Comparing dune landscapes between 1890 and 1960 with their current statu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8, 208: 235–247.
[4] ?ILC U, STE?EVI? D, LUKOVI? M, et al. Changes of a sand dune system and vegetation between 1950 and 2015 on Velika pla?a (Montenegro, E Mediterranean) [J]. 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 2020, 35: 101139.
[5] KELLY J F.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raking, scraping, off-road vehicles) and natural resource protection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each vegetation and related shoreline features in New Jersey [J]. 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 2014, 18(4): 383–398.
[6] 黃培祐. 海南島濱海砂岸植被[J]. 生態(tài)科學, 1983(2): 1–6.
[7] 劉昉勛, 蔡守坤, 黃致遠. 江蘇海岸帶植被的特征、分布及利用[J]. 植物生態(tài)學報, 1983, 7(2): 100–112.
[8] 劉昉勛, 蔡守坤, 黃致遠. 江蘇海岸沙生植被的研究[J]. 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學報, 1986, 10(2): 115–123.
[9] 鄧義, 陳樹培, 梁志賢. 廣東濱海沙灘沙生植被的改造利用[J]. 熱帶地理, 1988, 8 (4): 309–314.
[10] 劉昉勛, 宗世賢, 黃致遠. 江蘇省海灘植被演替的研究[J]. 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 1992, 1 (1): 13–17.
[11] 徐德成. 膠東海岸的沙生植被[J]. 生態(tài)學雜志, 1991, 10(4): 58–61.
[12] 徐德成. 山東海岸沙生植被特點及開發(fā)利用設想[J]. 華東森林經理, 1991, 5(1): 30–33.
[13] 徐德成. 山東海岸沙生植被的特點和生態(tài)評價[J].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1992, 8(1): 25–28.
[14] 徐德成. 山東海岸沙生植被的初步研究[J]. 海岸工程, 1992, 11(4): 59–65.
[15] 鄭堅端. 海南島文昌縣濱海沙土草地植被的研究[J]. 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學報, 1992, 16(2): 174–186.
[16] 鄧義, 陳樹培, 梁志賢. 廣東省海岸帶沙生植被的改造利用[J]. 生態(tài)科學, 1994(1): 147–150.
[17] 陳征海, 唐正良, 張曉華, 等. 浙江海島沙生植被研究:(I)植被的基本特征[J]. 浙江林學院學報, 1995, 12(4): 388–398.
[18] 張曉華, 應松康, 劉雪康, 等. 浙江海島砂生植被研究: (Ⅱ)天然植被類型及開發(fā)利用[J]. 浙江林學院學報, 1997, 14(1): 50–57.
[19] 徐德成, 倪玉樂, 畢可陽. 山東半島砂質海岸的特點和生態(tài)評價[J]. 防護林科技, 1998(1): 11–13, 30.
[20] 張治國, 王仁卿, 陸健健. 膠東沿海沙生植被基本特征及主要建群種空間分布格局的研究[J]. 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 2002, 37(4): 364–368.
[21] 李信賢. 廣西海岸沙生植被的類型及其分布和演潛[J]. 廣西科學院學報, 2005, 21(1): 27–36.
[22] 單家林, 余琳. 海南濱海沙地種子植物區(qū)系的初步研究[J]. 廣東林業(yè)科技, 2008, 24(6): 37–40.
[23] 單家林. 海南島西海岸植物群落的初探[J]. 中國農學通報, 2009, 25(21): 110–115.
[24] 黃雅琴, 王建軍, 張嬈挺, 等. 廈門觀音山海岸沙生植被資源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J]. 亞熱帶植物科學, 2013, 42(1): 73–76.
[25] 胡君, 劉啟新, 吳寶成, 等. 江蘇海州灣沿海沙灘植被的種類組成與群落變化[J]. 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13, 22(2): 98–107.
[26] 王蕙, 張沁媛, 崔可寧, 等. 山東省海岸砂生植被基本特征及現(xiàn)狀分析[J]. 中國科學: 生命科學, 2021, 51(3): 300–313.
[27] 關月芳, 黃煜, 李海生, 等. 惠州高洋尾沙灘沙生植被資源研究[J]. 綠色科技, 2020(10): 148–152.
[28] 吳征鎰, 周浙坤, 李德銖, 等. 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系統(tǒng)[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 245–257.
[29] 吳征鎰. 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IV): 1–139.
[30] 贠建全, 唐小清, 王強, 等. 廣東珠海荷包島海岸沙生植物綜合評價與應用[J]. 中國園林, 2018, 34(2): 122–127.
[31] 黃建榮, 李子華, 郭淑紅, 等. 廣東海陵島濱海植物資源調查與造景應用研究[J]. 廣東園林, 2015, 37(3): 10–13.
[32] 唐春艷, 張奎漢, 白晶晶, 等. 廣東省濱海鄉(xiāng)土耐鹽植物資源及園林應用研究[J]. 廣東園林, 2016, 38(2): 43–47.
[33] 王文卿, 陳瓊. 南方濱海耐鹽植物資源(一)[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3.
[34] 趙艷云, 陸兆華, 劉京濤, 等. 海岸沙丘植物群落分布、適應性和演替研究進展[J]. 濕地科學, 2014, 12(3): 401–408.
[35] 王文卿, 陳洋芳, 李芊芊, 等. 南方濱海沙生植物資源及沙地植被修復[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6.
Study on the resources status of psammophilous vegetation on coastal beaches of Pinghai Bay, Huizhou
HUANG Yu, LI Haisheng*, WU Kaihan, LIU Yang, NIE Lanzhen, CEN Peiyi, CHEN Yingyi, GUAN Yuefang, PAN Hairong, XIAO Yonghao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Institut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510303, China
In July 2019, the psammophilous vegetation resources on coastal beaches of Pinghai Bay, Huizhou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ethod of route survey and quadrat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31 psammophytes belonging to 113 genera and 43 families on coastal beaches of Pinghai Bay. The life-form was dominated by herbaceous plants, accounting for 66.41% of the whole species. The geographical elements of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had obvious tropical nature. The community types werecommunity,var.community,+var.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y,. In order to protect psammophilous vegetation resources on coastal beaches of Pinghai Bay, it is suggested that psammophilous vegetation be listed as protection object of coastal veget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e strengthened and ecotourism be actively carried out.
Pinghai Bay; psammophilous vegetation; geographicalelements; community type; Huizhou
黃煜, 李海生, 伍凱瀚, 等. 惠州平海灣沿海沙灘沙生植被資源現(xiàn)狀研究[J]. 生態(tài)科學, 2022, 41(3): 72–81.
HUANG Yu, LI Haisheng, WU Kaihan, et al. Study on the resources status of psammophilous vegetation on coastal beaches of Pinghai Bay, Huizhou[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3): 72–81.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3.008
Q948.15
A
1008-8873(2022)03-072-10
2020-05-17;
2020-08-08
廣東省“沖補強”提升計劃生態(tài)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 粵教科函[2018]181號); 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植物學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編號: 粵教高函[2018]179號); 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chuàng)新類項目(2019KTSCX121); 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S202014278034)
黃煜(1999—), 男, 主要從事海岸沙生植被研究, E-mail: 786015382@qq.com
李海生(1971—), 男,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為植物生態(tài)學, E-mail: lhs11@gde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