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勤 羅勵莉 王 恒 殷小容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麻醉科,四川成都 610000
作為回腸代膀胱術的主要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但有研究指出,全身麻醉術后復蘇患者常有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其中以蘇醒延遲最為常見[1]。蘇醒延遲是患者從無意識向清醒轉變并恢復完整保護性的反射過程,若患者術后出現(xiàn)蘇醒時間較長,則不利于患者身體功能狀態(tài)的恢復,同時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2-3]。因此,尋找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既往研究指出,全身麻醉術后蘇醒時間原因復雜,受手術、麻醉及原有基礎疾病等多種因素影響[4]。但目前關于回腸代膀胱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的研究較少,尤其是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的研究更少?;诖耍狙芯繉⒅攸c分析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的影響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8 年3 月至2020 年12 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行回腸代膀胱術治療的408 例膀胱癌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膀胱癌;②首次接受回腸代膀胱術治療;③均采用全麻;④術后進入麻醉復蘇室復蘇;⑤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術前放、化療;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有既往精神疾病史。408 例膀胱癌患者中男303 例,女105 例;年齡42~79 歲,平均(59.65±3.32)歲;合并高血壓75 例,合并糖尿病48 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1 蘇醒時間評估方法 蘇醒時間是指停止麻醉藥物至患者意識狀態(tài)恢復至正常,aldrete 評分[5]>9 分。
1.2.2 基線資料統(tǒng)計方法 設計基線資料填寫表,詳細填寫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45 歲、>45 歲)、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礎疾病(是、否,如高血壓[6]、糖尿病[7])、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500 ml、<500 ml)、術中低體溫(有、無)、肝功能分級[8](A 級、B 級)、合并貧血(是、否,判斷標準:血紅蛋白<100 g/L)、術中丙泊酚用量、術中輸液量、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9](Ⅰ級、Ⅱ級、Ⅲ級)。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的影響因素。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08 例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為45~180 min,平均蘇醒時間為(65.19±8.33)min。
術中低體溫患者蘇醒時間長于無術中低體溫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中低體溫患者與無術中低體溫患者其他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408 例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4.83±1.10)h;平均術中丙泊酚用量為(135.31±20.15)ml,平均術中輸液量為(3365.38±235.41)ml。
表1 不同資料特征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比較()
表1 不同資料特征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比較()
注 BMI:體重指數(shù);ASA: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
自變量及賦值見表2,經(jīng)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方程:Y=97.809+2.820X1-2.141X2+0.005X3+0.007X4,其中回歸模型F 值為31.724,R2為0.239,調整后R2為0.232。結果顯示,手術時間長、術中低體溫、術中丙泊酚用量多、術中輸液量多均是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的影響因素(P <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與賦值
表3 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蘇醒延遲是全身麻醉結束后90 min 內(nèi),患者對外界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應,蘇醒延遲不僅增加患者在麻醉復蘇室的停留時間,加大監(jiān)護成本,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同時還會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0-11]。有報道指出,全身麻醉術后蘇醒時間長與術中用藥、年齡、吸煙、飲酒等多種因素有關[12]。作為治療膀胱癌的重要手段,因回腸代膀胱術多采用全身麻醉,術后也可能會發(fā)生蘇醒時間較長的情況,但關于回腸代膀胱術蘇醒時間的相關因素尚未明確。
卓潔等[13]研究對2526 例麻醉患者患者進行觀察,結果術后蘇醒時間為3~225 min,中位時間為15(10,26)min。本研究結果顯示,408 例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為(65.19±8.33)min,較上述研究結果高,可能與手術方式不同有關,但提示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較長。經(jīng)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長、術中低體溫、術中丙泊酚用量多、術中輸液量多均是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的影響因素。以下逐個分析可能的原因:
術中低體溫。研究指出,體內(nèi)的藥物代謝與酶關系密切,而體溫降低可顯著降低酶的活性,進而降低藥物代謝速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14]。因回腸代膀胱術手術時間較長,長時間的低體溫可導致麻醉藥物代謝緩慢,延長麻醉藥物的作用時間;同時低體溫可使患者腦組織基礎代謝變慢,降低大腦興奮性,進而延長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15-16]。對此,建議在回腸代膀胱術中應防范患者發(fā)生低體溫,注意室溫、沖洗液及輸液溫度的調節(jié),減輕低體溫對麻醉藥物代謝的影響,縮短患者術后蘇醒時間。
術中輸液量多。術中輸注液體后可從血管間隙轉移至相關組織間隙,如呼吸道和肺,在大量的輸液后,因液體的冷稀釋作用,導致患者的體溫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下降,繼而導致麻醉藥物代謝緩慢[17-18];同時術中大量輸液還可能會導致患者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延長術后蘇醒時間[19]。對此,建議醫(yī)護人員應加強患者麻醉期間的管理,防止術中低體溫及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以縮短術后蘇醒時間。
術中丙泊酚用量多。丙泊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可控性強及副作用少的優(yōu)點,但丙泊酚已被證實可增強阿片類藥物的呼吸抑制作用,且長時間、過量靜脈輸注丙泊酚會改變患者體內(nèi)的藥動力學,增強其鎮(zhèn)靜作用,繼而延長術后蘇醒時間[20-21]。因此,建議對于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術患者術中丙泊酚應用應滿足手術需要及在保證患者的安全下酌情減量,條件允許可聯(lián)合脊膜外腔阻滯麻醉,縮短患者術后蘇醒時間。
手術時間長。手術時間的延長對機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長時間的手術操作會增加患者低體溫概率,不利于藥物的順利代謝[22-24];同時因手術時間的延長會增加術中出血量,血紅蛋白的大量丟失使血液攜氧能力明顯下降,而心率增加進行代償,心搏量會代償性增加滿足機體氧供需求,增加心肌氧耗量,影響術后復蘇,延長術后蘇醒時間[11,25-26]。對此,建議應在確保回腸代膀胱術順利進行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手術時間,并防范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以縮短患者術后蘇醒時間。
綜上所述,手術時間長、術中低體溫、術中丙泊酚用量多、術中輸液量多可能與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時間有關,應盡量縮減手術時間,加強患者麻醉期間管理,防范低體溫發(fā)生,酌情減少丙泊酚用量,可能對縮短患者術后蘇醒時間有一定幫助,但同時本研究僅對患者的蘇醒時間進行分析,部分患者的蘇醒時間并未達到蘇醒延遲限度,后續(xù)研究還需進一步分析膀胱癌行回腸代膀胱手術后復蘇患者蘇醒延遲的相關因素,以期進一步指導臨床干預方案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