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娣
摘要:謝逸是江西詩派的重要詩人,渴望仕途卻未積極入世,而是介于入世與歸隱之間,這可以從他有著儒釋道的多元思想文化,剛直不羈的個性,家道中落、生活困頓及屢舉不第的坎坷人生經(jīng)歷,臨川優(yōu)美的自然美景、濃厚的人文底蘊及北宋后期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來分析。正是受這幾方面的影響,謝逸的形象更為豐滿,其生活態(tài)度、生命韌性及隨緣自適的能力也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謝逸 人世 歸隱 之間 原因
北宋初期“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宋朝文化蓬勃發(fā)展,士人地位提高,但到了后期,社會統(tǒng)治黑暗、黨爭激烈,這使得士大夫們?nèi)诵幕袒?,逐漸趨向隱逸。因此,士人的隱逸風氣開始盛行,這必然影響著謝逸的心理及選擇。謝逸( 1068-1112),字無逸,一字夷季,號溪堂居士,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是北宋江西詩派一位重要的詩人,也是詞人。謝逸有積極的人世理想,但當面對殘酷現(xiàn)實時,他內(nèi)心又產(chǎn)生了矛盾,為了調(diào)和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他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這主要受到了他多元的思想文化、獨特的個性、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家鄉(xiāng)臨川的自然人文與他所處的北宋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
一、多元的思想文化
謝逸有著儒釋道的思想文化。一方面,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渴望科舉成功;另一方面,他也受到道家、釋家思想的影響,對功名不過分執(zhí)著,心理相對平衡,這為他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首先,謝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人世濟民的愿望深植于心,這可從《溪堂集》卷四謝逸寄給從弟謝薖的勉勵詩作《寄幼槃弟》感受到,即“北闕弓旌未見招,茅亭高臥對山椒”,“寧似杜陵長蹭蹬”①,其中“北闕”是臣子等待上朝之地,“弓旌”乃招攬賢人之信物,這都象征著他的人生理想一一科舉中第、報國為民,但都未能實現(xiàn)。同時,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如杜甫那般,縱然一生漂泊也要憂國憂民。在《游西塔寺探得王夷甫玉柄麈尾以柄字為韻》中,他也表明了自己對杜甫的喜愛:“但慕杜陵翁,長鐫白木柄?!雹诖送?,他認為陶淵明與杜甫有相通之處,這體現(xiàn)在《寄題黃文呂觴詠亭》中:“門前五柳陶淵明,酣臥柴桑呼不醒。錦官城西杜少陵,醉挹浣花溪水橫……乃知達士未忘情,一觴一詠有余情……”③在謝逸看來,作為通達之士的陶淵明雖是歸隱,但其內(nèi)心仍是與杜甫一樣不忘國家人民,即身在朝野,心在廟堂??梢?,謝逸對陶淵明的歸隱有獨特的理解,而陶潛的這種為調(diào)和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選擇退而歸隱的方法正是謝逸想效仿的。因此,在儒家人世思想的熏陶下,謝逸內(nèi)心始終懷揣著強烈的用世之心。所以,他是無法完全歸隱的,而是介于歸隱與人世之間。
其次,謝逸還受到釋家、道家思想的影響,這兩家思想都強調(diào)對現(xiàn)實生活的釋然態(tài)度,這也促使他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如他在《介庵記》中所言:“人皆知通可以合于世,而不知合于世者不在乎通,而在介也?!雹茈S后,他談到“通”看似有利于人們?nèi)谟谑?,但是這種“通”是帶有偽裝、欺騙的成分,是表面的“合”,未觸及實質(zhì),因此,實現(xiàn)“合于世”的關鍵是堅守本心的“介”而非浮于表層的“通”。因此,謝逸選擇堅守自我,不為世俗所累,隨緣白適。而他自身的形象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是通過謝薖所寫的《溪堂先生畫像贊》表現(xiàn)出來的:“……深衣幅巾,蔭喬木,坐磐石,目飛鴻,脫屨石上,濯足于懸瀑之下。或者見而疑之,竹友居士從而贊之日:‘以君為在山林耶?炯然之容如珠玉,儼然之衣有表曓。以君為在市朝耶?冷然之泉可濯足,翩然之鴻與寓目?!薄菰谒未?,“深衣幅巾”是士大夫階層的禮服,也是雅文化的象征,但卻見于山林之中;而“脫履石上”及于懸瀑之下“濯足”的行為則是世俗中不羈灑脫的表現(xiàn),卻出自市朝者。顯然,畫像中的謝逸兼具這兩種形象,這看似矛盾,實則是他游于人世的理想與歸隱的現(xiàn)實之間的一種自我調(diào)解的方式。所以,釋家、道家思想也是影響他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獨特的個性特質(zhì)
謝逸多元的思想文化自然會影響到他剛直、真率、灑脫個性的形成,而這種性格特質(zhì)正是他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的又一重要原因。
謝逸的個性是真率剛直的?!端卧獙W案》稱謝逸品行節(jié)操有峻潔之風;《宋元學案補遺》評價他是一個清廉且有高尚節(jié)操的人??梢姡淦沸懈邼?,為人剛直真率。但他也是不諳世故的,并往往因此而受到猜忌,如在《黃君墓志銘》中所言:“余疏于世故,與人不問親疏,開懷吐實,而猜忌者往往記錄以為怨咎,惟樂易疏達者,相知尤深?!雹揎@然,在那個黨爭激烈的時代,他的這種率直與不諳世故是不容于時、難容于世的。所以,他選擇適時歸隱,如此,既可以保持自我的個性節(jié)操,也利于他在人世受挫后進行自我緩沖,保持良好心態(tài)。
此外,謝逸還有高標、灑脫的特質(zhì)。如他在《同吳迪吉汪信民游西塔寺分韻賦詩以荷花日落酣為韻探得荷花字》中道:“吾人嗜好僻,與世殊臼窠”⑦,顯然,謝逸有著獨特的個性與不與污濁世俗為伍的美好品質(zhì),而這種特質(zhì)還表現(xiàn)在他的仕途觀上。謝逸原本有機會入仕,但他只想走科舉正道。《童蒙訓》中載:“謝逸,無逸,臨川人,州郡欲以八行薦,堅卻之。凡此諸公,皆卓然自立一時,不愧古人?!雹唷鞍诵腥∈俊笔且环N憑德行而非文藝取士的薦舉制度。謝逸那時已是四十歲,而在此之前,他多次參加科舉都失敗了。他拒絕薦舉并非不想人仕,而是想憑借自己的才學入仕。面對不可人意的現(xiàn)實,他關注并享受著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好,如他在《敝廬遣興》詩中云:“無客且閉門,有興即賦詩…‘讀書不求解”⑨;再如《夜興》詩云:“梧桐葉落覆東墻,院落風清枕簟涼。夢覺疏鐘鳴遠寺,一池明月芰荷香?!雹鈴闹形覀兛梢钥吹剿牟涣b與悠然快樂。正因為他的個性如此,他才能在面對現(xiàn)實時及時退而歸隱,積極生活,而這也正是他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的原因之一。
三、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
謝逸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還與他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這主要表現(xiàn)為謝逸的祖上雖是顯赫的謝氏家族,但到他這一代已衰敗,再加上其生活困頓以及飽受屢舉不第的精神打擊等。
首先,謝氏家族的光環(huán)在無形中激勵著謝逸考取功名,但當面對生存問題時,他又會選擇暫退歸隱。關于家世,他在《上南城饒深道書》中自稱:“某臨川人也,祖廬在哄市之沖”(11);在《江夫人墓志銘》中說:“余家白金陵徙臨川,與江氏為鄰里,至余之身,蓋五世矣?!雹馀R川謝氏家族有一個變遷的過程,究其源,它應是與瑯琊王氏并稱的謝氏家族。因此,謝逸對其祖上必然懷有強烈的家族自豪感,這種家世淵源對他形成人世的人生觀有重要的影響。然而,謝氏家族到了他這一代已經(jīng)衰落了,其生存處境很艱難。年少喪父的他,生活基礎較為薄弱,他雖有人世的理想,但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為此,他曾前往京城,與士大夫唱酬數(shù)月,但仍未實現(xiàn)其目標。所以,謝逸盡管非??释軌蜻M入官場,但當理想遇上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實時,他只能選擇先填飽肚子,解決當下生存的問題。
其次,懷才不遇與屢次科舉不中的經(jīng)歷也減弱了他人世的積極性,反而去追求歸隱的恬淡,以此疏解內(nèi)心的苦悶。面對人世的理想和眼前的生存困境,謝逸希望能夠得到伯樂相助,可這都只是美好的愿景罷了。正如他在《漁家傲》中所言:“白嘆直鉤無處使”(13),表明白己有鉤無處使,徒有羨魚情;又如在《千秋歲》中說自己是“密意無人寄”(12)。顯然,他是懷才不遇的。但他并未就此放棄追求仕途,而是屢敗屢戰(zhàn),在《宋詩紀事》中對此有所體現(xiàn):“屢舉不第,以詩文白娛。”“屢舉”表明他參加科舉次數(shù)之多,“以詩文白娛”(15)則反映出其科舉之路坎坷,唯有以詩文自我娛樂。此外,他在《讀陶淵明集》中也表明了自己在遭遇了不如意的現(xiàn)實后,想要回歸田園生活忘卻仕途煩惱的想法:“下視區(qū)中賢,略不可人意。不如歸田園,萬事付一醉。”(16)所以,沒有伯樂相中的謝逸,面對多次科舉落第的結果,內(nèi)心無比的苦悶惆悵,而為化解心中的痛楚,他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即既能堅守人世的初心與理想以及自己的個性節(jié)操,又能獲得身心的相對自由。所以,他選擇了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
再次,謝逸的交游廣泛,也有益于他開闊思維,使他不拘泥于傳統(tǒng)士人的人生道路模式,即或橫沖直撞地積極人世或完全避世歸隱,而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而他的交游之廣,主要得益于他多次參加省試和外出游學。當時,與謝逸交往的人有文壇名流、地方官員、僧道及隱逸之人,如他與呂本中、汪革、饒節(jié)以及僧人釋惠洪的交往,這讓謝逸的視野更為廣闊,思想更為豐富多元。其中,與文壇名士的交流益于其文筆的進步;與官員的來往,影響他對仕途經(jīng)濟的認知;而與僧道、隱士的交往,則為他的失意暫退歸隱埋下了伏筆。因而,其交游經(jīng)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
四、自然人文及社會環(huán)境
人身處于環(huán)境中,必然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謝逸選擇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除了前面所述的原因之外,還受到臨川自然美景、臨川乃至江西濃厚的人文底蘊以及他所處的北宋后期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其一,家鄉(xiāng)臨川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為謝逸在面對慘淡的現(xiàn)實時選擇歸隱提供了一種現(xiàn)實的可能。謝逸曾在《溪堂詞》中贊美家鄉(xiāng)臨川的秀麗風景,反復直言“臨川好”,因為那里的一草一木于他而言皆為美的化身。在《臨川集詠序》中,謝逸從宏觀視角贊美了臨川的景色:“臨川在江西雖小邦,然瀕汝水為城,而靈谷、銅陵諸峰環(huán)列如屏障,四顧可挹?!保?7)而在《次董之南韻》中,他望著遠處的山峰青翠碧綠,門前的流水淙淙,仰頭看著老鶴展翅,內(nèi)心清凈高興,耳邊不時傳來清幽的琴音,想要拋開凡塵俗事,回歸山林之間。可見,自然環(huán)境為謝逸提供了歸隱的可能,因為只有在大自然中,他才能宣泄壓抑于心的愁悶,暫時忘懷現(xiàn)實苦楚,從而讓心靈得到些許的撫慰。
其二,他深受臨川人文氛圍的影響,即渴望仕途成功,這是他始終不忘人世、暫時歸隱后又能重新追求人世的原因之一。由于獨特的白然地理位置,多種文化在此地融合,臨川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而優(yōu)越的人文因素也使臨川自古便是文化繁盛之地。i射逸在《臨川集詠序》中贊道:“昔有王右軍、謝康樂、顏魯公之為太守,故其俗風流儒雅,喜事而尚氣,有晏元獻、王文公之為鄉(xiāng)人,故其黨樂讀書而好文詞,皆知尊禮?!保?8)在兩宋文壇上,臨川所屬的江西擁有較高的地位,如有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有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江西詩派,且許多成員為江西人,也有被稱為“江西詞派”的詞人群體。這必然深深影響著謝逸,在無形中激勵著他向先賢們學習,通過科舉仕途,揚名后世,一展人世濟民之抱負。
其三,謝逸雖有人世濟民之心,但他所處的北宋后期統(tǒng)治腐朽、朋黨之爭激烈,歸隱是當時的一種風尚,這自然會影響他的仕途熱情。這在《祭汪伯更教授文》中有較為形象的描述:“居仁書來,欲為伯更立謚如孟東野,而逸以謂私立名號,遞相標榜,恐其禍有不測,如東漢之黨錮……”(19)因此,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東晉的陶淵明就成為謝逸的效仿對象,在《讀陶淵明集》中他就直接表明自己與陶淵明有著相同的志趣。故而,受北宋后期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為求自保,他只得退而歸隱。
因此,由于受到儒釋道多元的思想文化、剛直不羈的獨特個性特質(zhì)、生活困頓與屢次科舉不中的坎坷人生經(jīng)歷以及家鄉(xiāng)臨川優(yōu)美秀麗自然環(huán)境、濃厚文化底蘊與北宋后期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謝逸在面對人世的理想與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時,他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在不違背本心的情況下,努力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平衡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即他選擇并踐行了介于人世與歸隱之間,而在這進退之間,他能隨緣自適,盡顯生命的韌性,足見其大智慧。
①[宋]謝逸著,夏漢字主編,上官濤??保骸断眉罚ň硭模?,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頁。
②③④⑤⑦⑨⑩(11)(12)(16)(17)(18)(19)上官濤:《(溪堂集)(竹友集)校勘》,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頁,第47頁,第135頁,第403頁,第12頁,第18頁,第93頁,第152頁,第187頁,第8頁,第126頁,第126頁,第206頁。
⑥[宋]謝逸著,夏漢字主編,上官濤??保骸断眉罚ň砭牛?,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頁。
⑧[宋]呂本中:《童蒙訓》,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527頁。
⑥⑧姚小鷗等編著:《宋代名家詞選》,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頁,第325頁。
(15)[清]厲鶚:《宋詩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頁。
參考文獻:
[1]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2]黃宗羲.宋元學案(卷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王梓材,馮云濠.宋元學案補遺(卷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上官濤《溪堂集》《竹友集》??盵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5]厲鶚.宋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呂本中.童蒙訓[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伍曉蔓.江西宗派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5.
[8]謝逸.溪堂集(卷七)[M].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姚小鷗等編著.宋代名家詞選[M].??冢汉D铣霭嫔?,1994.
[10]戢球光.謝逸詩詞賞析[J].撫州師專學報,1991(4).
[11]潘達.謝逸卒年小考[J].文學遺產(chǎn),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