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錢鍾書先生有通信,但從未晤面。
通信起因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中旬我和內(nèi)子出差無錫,趁便訪問了無錫新街巷錢先生的故宅?;鼐囊晃恍∮烟幍弥?,錢先生已經(jīng)獲悉有人去他老宅拍照。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好秘而不宣了。于是我在當(dāng)年的十二月一日,給錢先生寫了一信,具道首尾緣由,并附呈在錢宅拍的照片四張,請求寬諒我們的冒昧。
十二月七日,錢先生寫來了回信。為保持原真,茲將錢先生回示抄錄如次——
夢溪同志:
來信使我驚愧交集。我是老病之人,知道你大病初愈,很有“相憐豈必病相同” (拙句)的情味。承寄照片,看了全不認(rèn)得,也許房子變得太厲害了,更可能是我自己變得非復(fù)故我了。我對舊事不感興趣,也懶去追憶,因為記憶是最善于搗鬼撒謊的,而忘懷不失為一種心理保健。來信說對拙著反復(fù)閱覽,我就請你翻看《管錐編》四九七、四九八頁論“華子病忘”的一節(jié)。我于一九三五年出國后,只回家兩次,一次半天,一次一天一晚。吳女士不識何人。靜汝侄女六年前曾來京相訪。我不值得你費心研究,真誠地勸你放寬視野,抬高視線,另選目標(biāo)。我自己有個偏見,考訂作者的傳記往往是躲避研究作品本身的防空洞。
吳忠匡君的文章記事尚不失實,抄出的詩多不是我稱心之作——也許當(dāng)時沒有給他抄存,也許他的詩識和我的不同。是否值得英譯,我不便表示意見。中外一些刊物和學(xué)會邀請我掛名“顧問”“理事”甚至“名譽主席”之類,我一概敬謝 (得罪了不少同志) 。雖然“政策是區(qū)別對待”,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便破例,務(wù)請原諒。祖芬女士的文章,我們欽佩已久。你有這樣一位“文章知己,患難親人” ,可喜可賀。楊絳的小書承你青眼,她也感愧得很。草此后謝,即叩雙安!
錢鍾書敬上,楊絳同候,十二月七日
凡我信中涉及的事項,錢先生一一作答,無一遺漏。因為我當(dāng)時正在作的題目是 《中國三大批評家:王國維、 陳寅恪、錢鍾書》 ,后來此書沒有寫成,原因倒不全是錢先生的忠告,而是讀完錢之后讀陳,竟陷進去未能出來,變成專門研究義寧之學(xué)了。由于我信中提及,有撰一錢、楊簡譜之想,故錢先生回以“考訂作者的傳記往往是躲避研究作品本身的防空洞”的妙語。
吳忠匡是錢先生尊人錢基博的學(xué)生,抗戰(zhàn)時期曾一起赴湖南藍田師范,以此知錢先生事甚詳,所為文后來在《中國文化》創(chuàng)刊號上刊載。 《中國文化》創(chuàng)刊時,原擬同時出版英文版,所以涉及錢詩的英譯問題。我信中還婉轉(zhuǎn)陳詞,詢問可否請他破例俯允做《中國文化》之學(xué)術(shù)顧問,他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 “雖然‘政策是區(qū)別對待 ,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未便破例,務(wù)請原諒。 ” 而來示結(jié)尾處的 “文章知己,患難親人”一語,愚夫婦驚喜感愧,至今難以忘懷。
錢先生此信我們收到?jīng)]有幾日,又收到他另寄的一頁法書,用的是榮寶齋宣紙印箋,上書《還家》詩一首:
出郭青山解送迎,劫余彌怯近鄉(xiāng)情。
故人不見多新冢,長物原無只短檠。
重覓釣游嗟世換,慣經(jīng)離亂覺家輕。
十年湖海浮沉久,又臥荒齋聽柝聲。 (原注:寇亂前報更舊俗未改)
詩后題識為:“余一九四六年回鄉(xiāng)一宿故家,爾后未至無錫。夢溪祖芬賢伉儷寄示舊宅照片,因憶此詩錄呈,雅教。 ”最后是錢先生的鈐章。讀錢先生的信,是一種享受,每一封都要抖幾個包袱,至少也要抖一個。真的是妙趣橫生,無人可及。一九九八年錢先生病逝時,我正在哈佛訪學(xué),內(nèi)子的《不敢見錢鍾書先生》一文,即寫于北美,其中記敘我們與錢先生書信往還的一些細(xì)事,不妨參看。
雖然我未曾見錢先生一面,但他對我精神世界的影響可不小。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也許是以錢著為日課的緣故,夢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錢鍾書先生,有時還有楊絳先生。真而且真,如同親歷。說起來,我的夢還真有點講究。七十年代,經(jīng)常夢見的人是周恩來總理。八十年代是錢先生。九十年代,時而會夢見余英時先生。二十一世紀(jì)頭十年,夢中人經(jīng)常是季羨林先生。夢到季先生或余英時先生,第二天我會打一個電話給他們。但夢見錢、楊兩位先生,始終沒敢驚動他們。(本文摘自《七十述學(xué)》劉夢溪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