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運超
(中鐵二十局集團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032)
轉體施工是指橋梁跨越深谷、河流、鐵路等障礙物時通過半跨結構偏離軸線位置施工,成型后通過轉動體系將兩個半跨結構同時旋轉到位,在跨中合龍成橋的一種施工技術。全球范圍內(nèi),從20世紀40年代出現(xiàn)這種施工工藝以來,采用轉體施工建設的橋梁已不勝枚舉,轉體施工技術的理論與實踐水平發(fā)展迅猛。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轉體施工技術,目前該技術已發(fā)展成為國內(nèi)公路橋梁跨越鐵路時的主要施工方法。由于橋梁轉體施工測量定位精度要求高、轉體施工受天窗時間影響大,因此如何進行轉體關鍵部位的精確定位、如何快速準確地進行轉體實時監(jiān)測以掌握T構姿態(tài)直接關系到橋梁轉體的成敗。本文以隴漳高速轉體施工測量技術為例,提出一種適用于快速進行轉體測量定位,且安全行之有效的測量技術,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隴漳高速公路全長38.79 km,設計速度80 km/h,為雙向四車道,是國家兩大高速公路主干線連霍高速和蘭海高速的聯(lián)絡線,也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道路互聯(lián)互通工程重要項目。該高速公路通車后,對甘肅省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促進“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黃金段建設,改善區(qū)域交通運輸條件,帶動區(qū)域經(jīng)濟和旅游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隴漳高速渭河特大橋位于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境內(nèi),起迄里程為K0+739.12~K3+521.12,全長2 782 m。該橋8?!?1#墩上部為(41.4+70+41.4)m 連續(xù)梁,9#、10#墩梁體以 76°、78°上跨隴海鐵路雙線,設計為轉體施工。隴海鐵路6#橋與渭河特大橋交叉處里程為K1539+175~K1539+225,渭河特大橋上跨既有隴海鐵路梁底距離上行線軌面最小距離為10.05 m,距離下行線軌面最小距離為11.55 m。該轉體單個T構重量為8 500 t,兩跨T構梁體全長152.8 m,單個轉體T構中線位置長度為66 m,橋面寬度為25.5 m,墩高18 m。該橋位于高嚴寒、高溫差地區(qū),冬季期間溫差達20℃,有效施工時間短,距每日運行200多次列車的隴海鐵路僅3 m,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且緊鄰渭河主河道,汛期河水極易倒灌。為此該橋9#、10#墩設計為轉體施工,將極大減輕施工安全風險與施工難度。9#、10#墩T構分別順時針旋轉76°和78°,實現(xiàn)雙向轉體合龍。
首先對設計成果控制點進行全線復測,使用符合四等精度要求的設計控制點作為起算點,利用4臺R8-4天寶GNSS儀器建立渭河特大橋轉體獨立控制網(wǎng),網(wǎng)型如圖1所示。
圖1 轉體橋獨立控制網(wǎng)網(wǎng)型布置
渭河特大橋9#、10#墩從下至上結構形式為鉆孔樁、下承臺、球鉸、上承臺、墩身、梁體。其中最關鍵的施工部位為球鉸中心的精確定位。球鉸中心放樣精度必須控制在1 mm以內(nèi)[1],使用TCRP1201全站儀采用極坐標法進行施工放樣,采用萊卡小棱鏡進行球鉸中心定位[2]?;烂娓叱滔鄬φ`差控制在1 mm以內(nèi),采用DINI03電子水準儀進行標高控制。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滑道平面位置上各點高程,使其誤差控制在1 mm以內(nèi)[3]。
該橋轉體部位線路位于R=830 m的右偏曲線上,球鉸中心與墩中心之間在線路橫向設計偏心距為12 cm。因此,球鉸以上部位施工時,需要考慮球鉸中心橫向偏心的影響。球鉸中心為從墩中心位置偏向線路右側12 cm的位置。由于橋梁轉體是以球鉸中心為旋轉中心,因此,上承臺、墩身及懸澆梁計算坐標時,需要在CAD圖上按照設計線路曲線要素畫出承臺、墩身、梁體的坐標位置,再以球鉸中心為圓心逆時針旋轉76°(78°)即為 9#、10#墩轉體前施工時的承臺、墩身、梁體的坐標位置。該步驟需要反復驗證,確保承臺、墩身、梁體坐標計算無誤后才可放樣;否則,坐標計算錯誤時,轉體后梁體將無法合龍[4]。
轉體前,建立監(jiān)測控制網(wǎng),對轉體過程中T構姿態(tài)進行監(jiān)測[5]。
如圖2 所示,JM02、JM02-1、JM04、JM04-1 為監(jiān)測控制點,分別控制9#、10#墩T構中線位置。L1、L2、L3、L4為設置在T構梁面的中線監(jiān)測點,當轉體轉至設計位置時,JM04-1、L1、L2、L3、L4、JM02-1 將處于同一直線上[6]。可以通過穿線檢查是否轉體到位。9#、10#墩平面控制點及球鉸中心坐標如表1所示。
圖2 轉體監(jiān)測控制網(wǎng)
表1 控制點及球鉸中心坐標
中線控制點轉體前后坐標如表2所示。
表2 中線控制點坐標
提前進行T構實際質量稱重,測試轉體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擦力矩及摩阻系數(shù)等參數(shù),達到安全施工、平穩(wěn)轉體的目的。梁體T構實際稱重及配重時,使用全站儀對N1~N8坐標及高程數(shù)據(jù)進行實時測量,為T構稱重、配重提供梁體姿態(tài)指導數(shù)據(jù),確保稱重、配重工作順利進行。
在上轉盤上粘貼度盤刻度(見圖3),使用激光儀指示刻度,方便技術人員實時掌握T構實際旋轉角度。
圖3 度盤及弧長刻度尺
驗證9#、10#墩T構轉體的間隔度數(shù)設置是否合理。 設計為10#墩先轉25°,9#墩再與10#墩同時轉動。轉動時兩墩間隔度數(shù)越大越好,設想一個墩先轉體至一合適位置,另一個墩再轉至最有利的情況,不會發(fā)生碰撞。受既有線運營影響,天窗時間非常寶貴,必須計算并反復驗證最少用時。以設計為準,在CAD圖上以實際T構梁端坐標數(shù)據(jù)模擬轉體過程中的碰撞問題,測試轉體時是否發(fā)生碰撞。經(jīng) 10#墩先轉 25°,9#、10#墩再同時轉動模擬后,兩T構梁端在距離最近時的間隔為1.023 m。如圖4所示,可以保證兩T構轉體順利進行。
圖4 兩T構轉至最近位置時平面關系
出于安全考慮,轉體時梁面上不允許站人,因此,需提前將棱鏡安置在梁面位置。在10#、9#墩梁面上 N2、N3、L1、N6、N7、L3 位置架設棱鏡,將棱鏡對中整平后,架腿用膨脹螺絲及鐵絲固定在梁面上,安裝360°棱鏡。 其中 N2、N3,N6、N7 位置的棱鏡在梁面上對角線位置安裝,用于轉體時監(jiān)測高程變化情況;L1、L4為轉體時跟蹤測量10#、9#墩 T構中線位置。
為了確保準時、安全轉體成功,在正式轉體前需進行試轉,對轉體的啟動力、轉動力及設備性能等情況進行記錄和觀察,為正式轉體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通過試轉檢驗牽引系統(tǒng)是否正??捎?,明確轉體實際牽引力、測試轉動體系在轉體過程中是否穩(wěn)定、測試轉體速度與設計值是否吻合、確定轉動體系的點動速度參數(shù),為轉體準確順利就位做好準備。
本橋采用的千斤頂角速度不大于0.02 rad/min,橋體懸臂端線速度不大于1.5 m/min。先設定千斤頂線速度為5.83 m/h,即0.097 m/min,則轉動單元的角速度為:ω=V1/r1=0.097/5.4=0.018 rad/min。
本連續(xù)梁T構總長66 m,端頭轉動線速度為:
式中:ω為轉動體角速度,rad/min;V1為轉盤轉動線速度,V1=0.097 m/min;r1為轉盤半徑,r1=5.4 m;V2為梁端轉動線速度;r2為梁體的旋轉半徑,r2=33 m。
根據(jù)以上計算結果,轉體角速度及梁端線速度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在C1、C2點架設兩臺全站儀分別對10#、9#墩進行觀測。試轉前先采集N3(10#墩)、N7(9#墩)兩點初始坐標高程值。試轉時千斤頂分別頂進10 mm、5 mm、3 mm各三次,使用兩臺全站儀分別測量每次頂進后N3、N7點的坐標高程數(shù)據(jù)各9次,與初始坐標值對比計算得出梁端移動弧長距離。試轉測量數(shù)據(jù)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試轉結果記錄
平面控制網(wǎng)按四等導線技術要求測量并平差計算[7-8]。 在 JM02-1、JM04-1 各架 1 臺 1″級全站儀,JM04-1點上全站儀后視JM04,對10#墩梁面上L1點坐標進行實時監(jiān)測;JM02-1點上全站儀后視 JM02,對9#墩梁面上 L4點坐標進行實時監(jiān)測;梁面監(jiān)測點上架設360°棱鏡。
圖5中:O為10#墩球絞中心;B為L1點轉體前位置。當OB繞球鉸中心O點旋轉至OC位置時,其轉過的角度β為:
圖5 轉動角度計算
直線OC、OB的方向角α分別為:
直線OC、OB的方位角A2、A1根據(jù)以下條件進行判斷:
(1)當x1-x0>0時:
y1-y0≥0時,則OB(OC)方位角A=α;y1-y0<0時,則A=α+360°。
(2)當x1-x0=0時:
y1-y0>0時,A=90°;y1-y0<0時,A=270°。
(3)當x1-x0<0時,則A=α+180°
其轉過的弧長:
根據(jù)式(1)、式(2)可計算出該點轉過的弧長及角度。用秒表準確記錄每次測量坐標時的時間,計算每次測量坐標時的時間增量及角度增量[9-10]。
根據(jù)式(3)、式(4)計算出該點的轉動角速度及線速度,控制梁端線速度v≤1.5 m/min,且角速度ω≤0.02 rad/min。
高程控制網(wǎng)使用原施工控制網(wǎng)的成果。轉體過程中,架設在JM04-1、JM02-1上的兩臺全站儀對N1~N8點的高程進行觀測來實時監(jiān)測T構姿態(tài)是否穩(wěn)定。通過監(jiān)測,轉體過程中兩T構梁面N1~N8監(jiān)測點高程在0~±5 mm之間浮動,轉體過程中高程整體平穩(wěn)可控。
正式轉動后,每隔5 min全站儀采集一次數(shù)據(jù),兩臺儀器記錄人員依次報數(shù),通知轉動系統(tǒng)現(xiàn)場工作人員轉動的角度。當轉至最后8°時,每分鐘采集一次數(shù)據(jù),及時報現(xiàn)場指揮人員。
當轉至最后3°時[11-12],對中線檢測點坐標連續(xù)測量,進行點動控制。當實測Y值與設計值相差在0.5 m以內(nèi)時,減緩轉動速度;當儀器視野中觀測到L1、L2、L3、L4在一條直線上時,精確測量該四點坐標,與設計值進行比較,當坐標較差小于3 cm,停止點動,進行姿態(tài)調整。該橋轉體測量技術經(jīng)實際轉體施工后,中線合龍誤差為4 mm,梁面高程誤差為3 mm,實現(xiàn)了精確對接。
表4為渭河特大橋10#墩轉體過程中實時監(jiān)測坐標數(shù)據(jù)及由式(1)~式(4)計算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10#墩T構轉動過程中的角速度及梁端線速度均滿足ω≤0.02 rad/min、v≤1.5 m/min的要求。
表4 隴漳高速渭河特大橋10#墩轉體過程中線監(jiān)測點L1測量記錄
本文通過對隴漳高速渭河特大橋轉體施工過程中的施工控制網(wǎng)建立、關鍵部位球鉸定位和滑道水平控制、轉體監(jiān)測控制網(wǎng)布設、轉體過程中平面及高程控制方面進行詳細論述,解決了轉體關鍵部位定位、轉體過程監(jiān)控等測量控制難點,為轉體合龍后的平面及軸線位置、標高等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提供了技術保證,為今后類似橋梁轉體工程測量控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