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劉承華先生主編《音樂美學教程》"/>
吳劼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 550001)
音樂美學課程是音樂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能夠在研究生課程階段得到由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潘明棟老師講授,以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承華先生主編的《音樂美學教程》為教材的音樂美學課程是筆者的榮幸?!兑魳访缹W教程》應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寫,為江蘇省高校精品教材立項成果,由劉承華、李寶杰、施詠、王曉俊、李小戈、張麗、王虹霞、徐海東和池瑾璟九位學者共同編寫完成,于2016年正式出版。
《音樂美學教程》行文功底深厚,語言規(guī)范準確,可作為專業(yè)院校課程教材,也可作為音樂愛好者的理論讀本。原理部分編寫原則注重基礎概念與邏輯闡述,歷史部分編寫原則注重對音樂美學歷史上重要理論成果演變軌跡的展現(xiàn)與介紹。筆者在通讀全書后,對音樂美學原理已初步理解,對中西方音樂美學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教材涉及的知識和提到的問題有了一定的梳理與思考,整理了一些看法。
回顧緒論,“美學”,由18世紀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鮑姆加登所創(chuàng)造(德文原名: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他所著作的《詩的哲學默想錄》《美學》與《形而上學》中可得美學(Aesthetics)是感性認識與感性表現(xiàn)的科學。他將美學從倫理、政治、文藝中獨立出來,使其成為人文學科與哲學中獨立的部分,此后美學不斷發(fā)展為以囊括戲劇、繪畫、影視、舞蹈、藝術等部門美學為分支的人文學科。1784年德國音樂家舒伯特(CH.F.D.Schubart,1739—1791)撰寫的通論性著作《論音樂美學思想》一書中首次出現(xiàn)了“音樂美學”的學科概念。在歐洲進入浪漫主義音樂時期后,眾多音樂理論家、哲學家、美學家對音樂更深層次的內容進行了更深入的美學思考,并寫下了對后世有所影響的大量論文與著作。19世紀“音樂學”學科的建立,真正的從學科上對音樂美學的發(fā)展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1885年奧地利音樂家阿德勒(Guido Adler,1855-1941)在《音樂學的范疇、方法和目的》中將音樂美學納入音樂學范疇??v觀這一時期,多種學科劃分法對音樂學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也對音樂美學這一分支學科的發(fā)展有著深層推動的作用。整個西方美學學科的思想由最初的神學思想過渡到邏輯構建,歷經了各個時期研究成果探索與積累,其觀點多樣、研究方法豐富,內容深刻值得重視與學習。
我國于先秦時期西周末年便產生了音樂美學思想,到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就已產生了成熟且多樣的音樂美學思想理論。但直到晚清時期作為學科意義的音樂美學學科才由西方傳入中國后,正式在國內形成美學學科早期的傳播。而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的理論探索則更晚。自1920年蕭友梅先生引入后,音樂美學在我國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經了移植萌芽期、緩慢發(fā)展期和良性發(fā)展期三個階段。我國當前完善的學科、系統(tǒng)的內容、寬闊的視域等多個方面都已彰顯著在這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的不斷進取與集思廣益。據(jù)初步統(tǒng)計,80年代以來已出版的音樂美學著作計120多部,相關論文更是層出不窮,這些論作都對近現(xiàn)代中國音樂美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資源。大批的中國音樂家、音樂思想家、教育家繼承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借鑒學習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理論知識,艱難進步、砥礪前行,實現(xiàn)了由古到今的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轉型與融合,具備中國特色的音樂美學理論和學科系統(tǒng)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在結合課程需要,參考諸多有關音樂美學的教材或著作后,《音樂美學教程》對音樂美學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作出了簡要的論述。音樂美學學科的基本屬性之一是與哲學、美學密切相關的思辨性。當代中國音樂美學研究對象的選擇可從三個方面概括。其一,視“音樂音響的感受體驗”為音樂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其二,視音樂音響對“生命意蘊”的生成為音樂美學研究的中終點;其三,以音樂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為連接起點與終點的橋梁。
以上三個層面的音樂美學研究對象視域具有開放性特點。音樂美學的研究正式是通過面對音樂中的聲音的邏輯起點對音樂進行“感性描寫”,從而感悟人類對“生命意蘊”的發(fā)現(xiàn)與構建,并對音樂音響的意義進行詮釋,以達到感性與理性體驗的結合、實踐與理論的統(tǒng)一、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的目的。基于研究對象才形成了研究內容。音樂美學學科把音樂本體、音樂實踐、音樂功能和價值、音樂風格、音樂美學史等作為研究內容,從而形成了音樂本體論、音樂實踐論、音樂功能價值論、音樂風格論、音樂美學史專論等相對研究領域??v觀我國目前音樂美學研究方法可概括為四種。
一,形態(tài)分析法;以實證性、科學性手段對音樂的外部形態(tài)結構、感性樣式及內部的技術構成所進行的考察與分析,從中探求音樂形式與音樂表現(xiàn)以及音樂之美的本質和規(guī)律。二,音樂心理分析法;以關注人的音樂實踐的心理機制,揭示創(chuàng)作主體的音樂心理機制及其特點與規(guī)律,以解釋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過程中存在的美學問題。三,文獻分析法;搜集、整理和甄別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案頭分析,形成對音樂事象信息的準確認識。四,意義闡釋法;對某一音樂事象、音樂理論、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價值進行描述??偠灾芯糠椒ú粫怀刹蛔?,應靈活多樣、實時創(chuàng)新,也不存在高低之分。只要能夠運用得以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梳理得出結論,則都是可行的方式。
《音樂美學教程》知識系統(tǒng)全面,邏輯清晰易懂。在理論方面本書系統(tǒng)且完整的介紹了音樂美學所涵蓋的基本理論范疇,且針對性較強,在開篇編寫說明中便寫道:針對大學音樂專業(yè)學生編寫。音樂美學原理對于初學者而言,內容多晦澀難懂、不易理解,令眾多學習者望而生畏;但若想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就必須要了解音樂美學原理?!霸砥蹦依艘魳钒l(fā)生論、音樂存在論、音樂音響論、音樂形式論、音樂表現(xiàn)論、音樂創(chuàng)作論、音樂表演論、音樂風格論、音樂欣賞論、音樂批評論、音樂美育論和音樂文化論在內的十二個章節(jié)。在知識結構框架上展現(xiàn)了音樂發(fā)展的基本序列,幾乎涵蓋了音樂專業(yè)的高校學生所需學習音樂美學的所有理論內容,完全可以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
在音樂學學科中,音樂美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具有高度的開放性。這一性質決定了音樂學科所包含的內容一定是復雜與多樣的,甚至含有哲學思維。筆者認為,“原理篇”從邏輯原理層面可分為四個方面。前三章所討論的是音樂的起源、發(fā)生條件,存在與存在方式以及音樂的聲音(即“音響”);音樂以音響的形式發(fā)生了所以存在。這是音樂的本質,是具有哲學與文學意義的重要思維命題。第四、五兩章探討的是美學原則下的形式構成及音樂表現(xiàn)的內容。由此引出“他律論”與“自律論”的重要辯論命題。第六、七、八、九章所討論的是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人類的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且相互之間關聯(lián)緊密、互為影響。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音樂作品經表演后存在風格差異,從而產生不同層次的欣賞與審美。第十、十一、十二章討論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價值與音樂審美教育。從意義表現(xiàn)的層面來說,具有深化并不斷接近音樂本質的內涵。
涵蓋從古至今,著重思維梳理。“歷史篇”分為中國部分和西方部分,通過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嵇康“聲無哀樂”的音樂美學思想、古琴音樂美學的歷時性建構、聲樂演唱美學的歷時性展開、古希臘音樂美學的基本觀念、中世紀神學語境下音樂美學的生長、近代音樂情感論的形成與發(fā)展、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崛起和20世紀音樂美學的新格局共十個音樂美學史上的著名命題、問題、論點、角度和派別為出發(fā)點進行整理,涵蓋了儒家美學思想中的“修身”,道家對人與萬物的交融目標的框架,堅定的“自律論”代表樂論《聲無哀樂論》,古琴美學功能與演奏,《師乙篇》演唱美學命題,古希臘“和諧”“模仿”“凈化”“娛樂”學術理論,神學音樂美學,啟蒙主義、浪漫主義和黑格爾的音樂情感論,“自律論”的分析,以及現(xiàn)象學、心理學、文化學視野中的音樂美學,從古至今共十多種典型樂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并未如多數(shù)教科書一般,將歷史立足于知識點,而是巧妙運用史料,以歷史的發(fā)展演變推出音樂美學的重要理論和命題再反向回顧歷史的手法,幫助學生與讀者更有代入感地掌握重要理論的建構過程和脈絡軌跡。
縱觀歷史,音樂美學學科從18世紀的啟蒙形成到現(xiàn)今的初具規(guī)模已經歷了三個多世紀。其實我國早在遠古時期開始,從大量史書文獻記載中便可知早已產生了較為成熟的音樂思想理論;但作為現(xiàn)代學科意義上的音樂美學研究較之西方而言卻晚了不少。美學概念在20世紀由西入中后,在百年發(fā)展中不斷融合、交互與發(fā)展,已經在今天的音樂學科體系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并對音樂美學的發(fā)展歷程、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準確的認識。
中國的音樂美學雖然起步較晚,但“年輕”就意味著充滿活力,在眾多資深學者與新鮮血液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一定能有所建樹。學習和閱讀完本書后,可以感受到編寫組的細致入微與良苦用心?!兑魳访缹W教程》語言思想性極強,論述充分,既保留成熟的體系知識,也與時俱進納入了新的音樂美學研究成果與觀點。以學生為主體,循序漸進的傳授知識,推動、引導和啟發(fā)閱讀者進一步思考,是一本優(yōu)秀的理論著作。
為了便于消化課程內容,編寫組在內容安排上做了很好的安排。
其一,邀請多位正在高校音樂美學教學一線的教師合作編寫而成。大多數(shù)修課同學或讀者在閱讀理解概念性內容時面對同樣的撰寫方式易出現(xiàn)閱讀疲勞從而造成理解障礙。每位學者經過長久多次的寫作鍛煉后,會積累個人寫作經驗,總結寫作手法,同時也會形成鮮明的寫作色彩、與輯思路。不同的學者完成各自負責的音樂美學理論方向寫作,都會給讀者以不同的閱讀感與反饋,能夠使其在對原本晦澀原理的理解時保持閱讀文字與邏輯思考上的新鮮感。從而達到編寫作為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理論讀本目的。
其二,合理安排理論訓練,在每章章末列出相關思考題目。理清邏輯思路并找到學習重點是高效學習的更關鍵所在,因此面對冗長的理論文章時分清主次,圍繞中心,有目標有條理地去學習是最快捷的學習方法。每章章節(jié)末尾的思考題會從概括、探討、淺述、反問和指向性提問的提問方式讓學習者預習時可以明確章節(jié)重點,復習時自測對內容的把握水平??梢杂行б龑W生思考、發(fā)現(xiàn)并深化所學內容,培養(yǎng)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知識。
其三,在書末提供進一步學習、研究音樂美學的閱讀書目。讀者在閱讀書本內容后,有時也會需要對其文章中所出現(xiàn)、提及和引用的文獻資料進行更詳細的查閱。因此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使用,本書多處可見對于詞條的解釋、引用來源與參考文獻,也側面說明了內容的信息量和嚴謹?shù)膶W術學風。除此之外,編寫組在書末還提供了包括原理部分(概念類與專題類)和歷史部分的共70部相關閱讀書目的詳細信息,為學生和讀者更深層次的研學提供了文獻支撐。
但在信息傳媒快速發(fā)展的如今,音樂美學教材也應該嘗試加入一些除了僅限于文字上的演繹,如圖片、譜例和音樂等,以豐富書本內容與增加趣味性。如“歷史篇”第五章:聲樂演唱美學的歷時性展開,篩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樂曲譜例與音響光碟,則會更加實用與便于理解。
上述內容皆為筆者在閱讀《音樂美學教程》過程中對知識點的總結概括與教材編寫上的思考分析,較為稚嫩與淺顯。但我相信每位學生與讀者在通讀后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學習心得與總結,只有常在思考才會有點滴進步。筆者也相信通過更多教授、學者、學生和音樂美學愛好者的不斷深入學習與理解,定能將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美學完善與呈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