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美國有三名專家,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編制所謂的“世界不確定性指數(shù)”,每三個月評估一次整個世界的動蕩程度。他們主要是依據(jù)經(jīng)濟學人智庫發(fā)布的關于每個國家的報告,以尋找與“不確定性”一詞相關的內(nèi)容。
這幾位“地緣政治天氣預報員”的研究顯示:在過去的30年里,“不確定性”系列詞語在其報告中的出現(xiàn)頻率為每10000個單詞中出現(xiàn)約1.5次;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頻率不斷上升。2020年,全球不確定性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事項就是感染了整個地球的新冠大流行。
可是,他們在2021年的預估——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世界將回到一個更加確定和穩(wěn)定的時期——卻被打臉了。有媒體揶揄說:他們宣告了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而我們卻在(俄烏戰(zhàn)爭)一陣“導彈雨”中醒來。
這個捉摸不定的世界總會帶來無盡的紛擾。更別說地震、海嘯、颶風、洪澇和火山爆發(fā)等經(jīng)常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自然災害的侵襲。
其實,不確定性大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狀態(tài),怎樣應對不確定性則可能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古老的社會問題之一。為消除疑慮和恐懼,人們自然而然會求助于那些確定性的載體,如巫術與巫師、神靈與牧師,等等。
人類對確定性也確乎有一種心理上的偏好。明確的答復與確定的事情,畢竟總能給人以安慰和舒適的感覺。我們不喜歡感知的模糊性、主觀性和變化性,并且對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總會有某種程度的不適,所以通常會在尋求絕對真相和邏輯的過程中獲取安全感。然而,明確而適時的危險評估常常很難做出。
譬如說疫情預報。我們知道,天氣預報必須依賴于大氣環(huán)流及海洋的恰當模型等,而流行病預報的困難在于很難建立起精確而科學的感染模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幾輪流感?目前尚未找到生物學上的合理答案。還有:為什么無法預測出某種“舊”型流行病下一次暴發(fā)的時間、地點和規(guī)模?為什么更難預測出“新”型流行病的發(fā)生?盡管近年來病毒學家和公共衛(wèi)生官員普遍認為,新的疾病大流行幾乎無法避免,但他們也無法預測它何時發(fā)生。正如一位流感專家所言:“只聞鐘聲滴答,而我們卻不知道時間?!?/p>
人們通常以為,科學能夠正確地解釋所有的現(xiàn)象,它所展現(xiàn)的是答案而不是問題,實則不全然如此。從根本上說,不確定性并不是人類暫時無知的產(chǎn)物,而是我們所具有的認識能力的根本局限。
打小癡迷科普科幻,書香悅讀一路相伴。分享科學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記。
不確定性并不是人類暫時無知的產(chǎn)物,而是我們所具有的認識能力的根本局限。
美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在關于科學素養(yǎng)的建議中談到科學世界觀時特別強調:不確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科學不能為所有問題提供完整的答案。進而言之,我們對事物或世界運行原理的認識,至少要受到5個不確定因素的限制:對所有影響事物的因素認識得不充分,對這些因素觀察的次數(shù)不足,觀察的精確度不夠,缺少將所有信息有效整合的適當?shù)哪P?,沒有足夠的能力計算這些模型。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我們生活的世界都是一個充滿混沌和復雜性的系統(tǒng),未知的、變化的東西太多太多,各種料想不到的突發(fā)偶然因素,常常使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無怪乎有人打趣說:沒有什么比不確定性更難以確定的了。
重要的是,我們得設法適應。55F1C9D1-82AD-4276-81D3-0E5D9BEAC9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