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茹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商鞅立木取信、曾子殺豬兌現(xiàn)承諾的故事,至今仍然是誠信教育的榜樣。人而有信,為人稱贊;人而無信,必失人心。下面,讓我們翻開典籍,尋找更多關(guān)于誠信的故事吧。
古文賞讀
【甲】延陵季子將西聘晉①,帶寶劍以過徐君②,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致使于晉,故反,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劍致之嗣君③。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毖恿昙咀釉唬骸拔岱琴浿?,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彼烀搫χ轮镁?。嗣君曰:“先君無命④,孤不敢受劍?!庇谑羌咀右詣炀箻涠ァ?/p>
(選自劉向《新序·節(jié)士第七》)
【乙】濟陰之賈人⑤,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者也?!?/p>
(選自劉基《郁離子》)
注釋:①延陵季子:季札,即公子札,春秋吳國人。西聘晉:向西出使晉國。②徐君:徐國之君。③嗣君:繼位的國君。④命:遺命。⑤賈人:商人。
素養(yǎng)提升
1.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1)雖然,吾心許之矣_______
(2)漁者載而升諸陸_______
(3)向許百金_______
2.用“/”標(biāo)示出文中畫波浪線語句間的朗讀停頓(限三處)。
賈 人 浮 呂 梁 而 下 舟 薄 于 石 又 覆 而 漁 者 在 焉
3.翻譯文中畫橫線語句。
(1)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
(2)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
4.閱讀兩段選文,回答問題。
(1)【甲】文中季子的行為為什么值得后世稱頌?
(2)兩段選文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參考譯文
【甲】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季子因為有出使晉國的任務(wù),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在心里已經(jīng)答應(yīng)給他了。季子在晉國完成了出使任務(wù),返回時,徐國國君卻已經(jīng)死在楚國。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奔咀诱f:“我不是送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jīng)過這里,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晉國的任務(wù),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我在心里已經(jīng)答應(yīng)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違背自己的良心,剛正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庇谑牵咀咏庀聦殑λ徒o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庇谑?,季子把寶劍立在徐國國君墳?zāi)骨熬妥吡恕?/p>
【乙】濟陰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抓住水中的浮草,在那里求救。有一個漁夫劃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呼喊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救了我,我給你一百金!”漁夫(用船)搭載著他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卻只給了他十金。漁夫說:“當(dāng)初你答應(yīng)給我一百金,現(xiàn)在卻只給十金,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金,難道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后來有一天,這個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又觸到石頭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先前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里。有人問漁夫:“你為什么不去救他呢?”漁夫說:“這是因為他是(一個)答應(yīng)給我的錢卻沒有兌現(xiàn)的人?!?/p>
參考答案
1.(1)這樣 (2)之于 (3)先前
2.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漁者在焉
3.(1)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
(2)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金,難道還不滿足嗎?”
4.(1)季子不因為徐國國君去世而違背自己內(nèi)心的承諾,表現(xiàn)出他誠實守信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正是人們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所以值得后世稱頌。(2)季子堅持兌現(xiàn)內(nèi)心的許諾,即使徐國國君去世了也堅持把劍獻出來。濟陰的那個商人落水后,許諾給漁人百金,得救后卻反悔,當(dāng)再次落水時別人不肯出手相救。這啟示我們,做人一定要信守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