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婷,雷 瓊,李俊宜,熊婧云,何平平
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高居死亡原因首位,且仍處于上升階段,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簡稱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2]。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國內(nèi)外醫(yī)學領域公認的、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療程短、恢復快、療效好”的優(yōu)點[3]。然而,PCI手術相關風險和潛在并發(fā)癥(如出血、支架內(nèi)再狹窄、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血管并發(fā)癥等)可能會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導致術后焦慮、抑郁的發(fā)生,影響病人面對疾病的應對方式,從而影響疾病的治療和預后[4-5]。希望是機體面對困難時的重要資源和策略,是幫助病人減輕病痛、重建信念的內(nèi)在動力和源泉[6]。希望水平與病人的心理健康和情緒狀態(tài)密切相關,提高病人希望水平,可減少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悲傷和壓力,減少負性情緒,有助于改善病人身心狀況,提高生活質量[7-9]。目前國內(nèi)對癌癥病人希望水平的研究較多,對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調查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現(xiàn)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提高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2月—2021年4月在湖南省衡陽市某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住院的140例PCI術后病人為研究對象。樣本量根據(jù)Kendall提出的樣本量取量表中最多條目數(shù)的5~10倍進行估計[10],本研究中量表條目數(shù)最多的為醫(yī)學應對問卷,共計20條,即取樣本量100~200例;考慮拒訪和無效問卷等,為了減少誤差,再將其擴大20%,確定樣本量為15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11],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且行PCI術的病人;②年齡18~80歲;③近6個月內(nèi)沒有遭受過其他重大創(chuàng)傷性事件,如喪偶、車禍等。排除標準:①急診PCI術者;②肝、腎、腦等嚴重器官疾病或腫瘤者;③精神、人格或意識障礙,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者;④焦慮、抑郁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課題組自行設計,共19個條目,包括一般資料與疾病相關資料兩部分。一般資料內(nèi)容包括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職業(yè)等;疾病相關資料包括吸煙史、飲酒史、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程度、放置支架個數(shù)等。②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采用由Herth等編制,經(jīng)趙海平等[12]翻譯的Herth希望量表。包括對現(xiàn)實與未來積極的態(tài)度、采取積極的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3個維度,共12個條目,總分為12~48分。12~23分為低水平,24~35分為中等水平,36~48分為高水平,得分越高表明被測試者的希望水平越高。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92,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12]。③醫(yī)學應對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釆用由Fenfel等編制,經(jīng)沈曉紅等[13]修訂的醫(yī)學應對問卷,共20個條目,包括面對、回避、屈服3個維度,采用1~4級評分,各維度單獨計分,總分20~80分。某個維度得分越高說明被測試者越趨于采取該種應對方式[13],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69,0.60,0.76,重測信度分別為0.64,0.85,0.67。
1.2.2 調查方法 由經(jīng)過培訓的4名課題組成員進行調查,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病人解釋研究目的和填寫方式,征得病人同意后發(fā)放調查問卷。問卷填寫完畢,當場收回并檢查。共發(fā)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40份,有效回收率為93.33%。
2.1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得分情況 PCI術后病人HHI總分為(29.96±2.06)分,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各維度得分情況 單位:分
2.2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目前工作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程度、放置支架次數(shù)、因冠心病住院次數(shù)、心功能分級的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續(xù)表)
2.3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將HHI得分與MCMQ 面對、回避、屈服維度得分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HI總分與MCMQ面對維度得分呈正相關(r=0.179,P<0.05),與MCMQ回避維度得分呈負相關(r=-0.168,P<0.05),與MCMQ屈服維度得分呈負相關(r=-0.339,P<0.01),見表3。
表3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與應對方式的Pearson相關性(r值)
2.4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HHI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和MCMQ 3個維度(面對、回避、屈服)為自變量,年齡、職業(yè)、目前工作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程度、心功能分級等多分類變量分別設置啞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自變量賦值見表4,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結果表明,年齡、職業(yè)、家庭人均月收入、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程度、心功能分級、應對方式6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可解釋因變量總變異的47.8%。
表4 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
表5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3.1 PCI術后病人希望處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中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得分為(29.96±2.06)分,處于中等水平,低于張秀華[14]研究的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得分(35.75±5.84)分,可能與北方和南方地域差異有關;同時也低于肝癌初診手術病人希望水平得分(37.16±3.39)分[15],提示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中,對現(xiàn)實與未來積極的態(tài)度維度得分最低,原因可能是當病人正在遭受重大疾病時,昂貴的手術費用、疾病治療和術后康復的不確定性會使病人感到焦慮、抑郁,缺乏信心和對策,影響對現(xiàn)實和未來積極的態(tài)度。Tu等[16]研究表明,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可緩解病人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希望水平;Li等[17]研究表明,希望水平與病人健康管理行為、治療效果、生活質量密切相關,護理干預是提升希望水平的有效策略。因此,醫(yī)務人員應提高PCI術后病人的希望水平,加強病人心理疏導,組織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法,促使病人認識疾病、了解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希望水平。
3.2 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影響因素
3.2.1 年齡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年齡越大,病人希望水平越低,與林小靜等[18-19]研究結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年長病人生活閱歷豐富,認為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對未來的期望值較低,加上身體狀況一般較差,對預計生存時間悲觀,反復住院也給家庭帶來了負擔。相反,年輕病人大多承擔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迫切希望身體健康以能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且大部分身體素質較好,基礎疾病相對較少,恢復時間更短,預后效果更佳,對未來的生活態(tài)度更加積極樂觀。因此,醫(yī)務人員應對年長病人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悲觀心態(tài)和負性情緒,并取得家屬的配合,制訂合理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案,提高治療護理效果,從而提高病人希望水平。
3.2.2 職業(yè) 本研究結果顯示,職業(yè)是影響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主要因素(P<0.05),公務員或職工的希望水平最高,與石秀蘭等[20-21]研究結果一致。公務員或職工在醫(yī)療保險、經(jīng)濟收入、工作安排等各方面都有保障,福利待遇相對較好,能承受住疾病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和負擔。工人比農(nóng)民的希望水平更低,原因可能是相對公務員或職工來說,工人醫(yī)療保險報銷比例低、經(jīng)濟收入差、更容易因為患病而失業(yè),而農(nóng)民本身收入不高,務農(nóng)不是他們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更多是依靠子女、配偶的經(jīng)濟支持,不會因為疾病使得其失去一貫的經(jīng)濟來源。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多關心和幫助工人群體,在確保醫(yī)療安全的前提下,盡量選擇在病人醫(yī)療保險、經(jīng)濟條件允許范圍內(nèi)的最優(yōu)治療方案,減輕病人經(jīng)濟負擔,提高希望水平。
3.2.3 家庭人均月收入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響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主要因素(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病人希望水平越高,這與朱麗等[22-23]研究結果一致。PCI術費用高,且術后需要長期服藥、定期門診復查。雖然通過PCI術能疏通病人狹窄的血管,但血管里的粥樣斑塊依然存在,病人容易再次患病,反復的就診和住院勢必會增加病人的經(jīng)濟負擔。因此,醫(yī)務人員需對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PCI術后病人提供更多的關注,制定最優(yōu)的治療與護理方案,選擇價廉療效好的藥物,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和檢查,在保障醫(yī)療安全和效果的同時,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
3.2.4 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程度是影響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主要因素(P<0.05),冠狀動脈血管病變越嚴重,病人希望水平越低,這與吳林珂等[24-25]研究結果相似。3支及以上血管病變的病人病情最嚴重,手術的風險更高,需要植入的支架個數(shù)以及放置支架的次數(shù)更多,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也大幅度增加,住院次數(shù)增加,導致費用驟增。同時,多次手術也會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降低其對治療的信心。因此,醫(yī)務人員應加強對病情嚴重病人的治療與護理,耐心講解既往成功案例,加強對多次放置支架病人的健康宣教,告訴其放置支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根據(jù)病人的性格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關注病人的情緒狀態(tài),對存在焦慮、抑郁的病人進行積極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希望水平,增強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26]。
3.2.5 心功能分級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功能分級是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心功能分級越高,病人希望水平越低,這與石秀蘭等[20]研究結果一致。心功能分級越高,病情越重,治療效果越差,費用越高,容易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使其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負性情緒會導致病人心率增加、血漿中兒茶酚胺含量升高,繼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得PCI術后病人心肌缺血缺氧進一步加重。如此惡性循環(huán),將明顯降低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影響病人的希望水平。因此,醫(yī)務人員對心功能差的病人應加強病情觀察,根據(jù)病人的心功能分級,制定相應的治療和護理措施,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指導,幫助病人縮短病程,改善心功能狀況,以提高希望水平。
3.2.6 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HHI總分與MCMQ回避維度、MCMQ屈服維度得分呈負相關(P<0.05),與MCMQ面對維度得分呈正相關(P<0.05),這與石秀蘭等[20]研究結果一致。病人希望水平越高,越容易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提升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可保持與提高希望水平。相反,病人希望水平越低,越容易以消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對疾病持悲觀態(tài)度,無助于病人康復,甚至會加重病情,從而進一步降低希望水平。因此,醫(yī)務人員應重視評估病人的應對方式,對希望水平較高的病人,給予支持和強化,對希望水平較低的病人應重點關注,分析原因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避免病人消極應對,促使病人積極參與到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中。
本研究中PCI術后病人的希望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說明PCI術后病人普遍存在希望水平不高的現(xiàn)象,年齡、職業(yè)、家庭人均月收入、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程度、心功能分級、應對方式是影響PCI術后病人希望水平的主要因素。醫(yī)務人員應對PCI術后病人進行全面評估并開展針對性干預,可以從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改善病人心功能狀態(tài)、指導病人積極應對三方面著手,提高病人希望水平。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僅以衡陽市1所三級甲等醫(yī)院的PCI術后病人為研究對象,未來可在多地區(qū)、不同等級的醫(yī)院開展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