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何以統(tǒng)一?

        2022-05-10 13:59:50
        西部法學評論 2022年1期
        關鍵詞:分配

        胥 納

        一、問題的提出

        侵權法學者總是割裂地看待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關系,有的學者堅持認為過錯責任仍是侵權法的核心原則,無過錯責任只是發(fā)揮補充性的作用;(1)參見張佩霖:《也論侵權損害的歸責原則——駁“無過失責任原則”》,載《政法論壇》1990年第2期。其他學者則認為現(xiàn)代侵權法已經(jīng)形成了二元或多元歸責原則并存的局面。(2)參見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但即使是后者,也很少涉及關于歸責原則關系的討論。單一的歸責原則遠不能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因而現(xiàn)實存在對歸責原則多元化的客觀要求。但簡單地承認歸責方式的多樣性并不當然意味著侵權法體系的和諧、統(tǒng)一性。是否存在更為基本的理念指導我們具體選擇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又是否存在客觀的標準能夠檢驗原則適用的公平效果?在筆者看來,現(xiàn)代侵權法就像是一盤被碼好顏料的調(diào)色盤,一眼望去,每種顏料都被整齊地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但彼此之間界限分明,相距甚遠。就好比于多元論下的歸責原則,它們構成了侵權法的集合,但卻尚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體系。其中,現(xiàn)代侵權法中最為不協(xié)調(diào)之處就在于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關系,過錯因素賦予了過錯責任原則以生命,但這樣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因素在無過錯責任領域卻完全失去了意義,似乎過錯責任的存在就抵消了無過錯責任的合理性,換言之,歸責原則的并存使得各項原則本身成為了一種無法說明自身合理性的東西。侵權法內(nèi)部也自然難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體系。

        但問題并未就此止步,歸責原則的沖突不僅僅停留在侵權法體系的內(nèi)部,責任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對侵權法歸責原則存在基石的外部沖擊,也側(cè)面反映了目前學者對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各自的理論研究仍然較為欠缺。歸責原則作為侵權法的核心所在,決定了侵權行為的分類,也決定了責任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分配、損害賠償?shù)脑瓌t和方法等事由;可以說,侵權法的全部規(guī)范都奠基于歸責原則之上,如若基石不穩(wěn),則不能成功地渡過現(xiàn)代侵權法所面臨的巨大危機。歷史上和現(xiàn)代的侵權法都發(fā)展出多種形態(tài)的責任,不同法系對于歸責原則的具體界定存在些許差異,雖然責任形態(tài)多樣,但實際上可分為兩大陣營,一類是以考慮行為人存在過錯與否的過錯責任原則,另一類則是在構成要件上不考慮過錯影響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將主要限于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期望通過對二者共性的討論能夠基本建立起統(tǒng)一的歸責原則體系。

        對二元歸責原則的統(tǒng)一性的討論,既有侵權法內(nèi)在邏輯連貫性的迫切渴望,又有消除外部質(zhì)疑之聲的現(xiàn)實需要。而如何判斷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之間是否達成統(tǒng)一性,可以從兩方面衡量。首先必須承認無過錯責任的正當性,單一的歸責原則不能滿足復雜的實踐需求,只有涵蓋了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侵權責任法才能回應時代的要求。其次是不同的歸責原則之間應當具有共性,或是共同受某種基本理念的指導。為了尋找答案,學者們紛紛將目光轉(zhuǎn)回到哲學視野中,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認為,成本—收益的模型分析能夠為侵權法的適用提供更準確、清晰的標準,財富最大化的外部目標也能夠解釋為何不同的事故類型需要不同的歸責原則。而道德論立場的法學者重新發(fā)展和豐富了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以矯正正義或分配正義為基礎解釋現(xiàn)代侵權法體系,(3)參見[美]戴維·G.歐文:《侵權法的哲學基礎》,張金海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究竟誰的觀點能更勝一籌,還需進行詳細深入的討論。本文將對這些不同的立場進行分析,找出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統(tǒng)一的基礎。

        二、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統(tǒng)一性的基礎理論

        侵權法哲學的討論多集中于道德論和經(jīng)濟分析兩派,經(jīng)濟分析通過對傳統(tǒng)道德論的反思和批評,不僅為侵權法體系提供了全新的解釋,也為無過錯責任的正當性提供了充實的理論依據(jù),協(xié)調(diào)了侵權法歸責原則的緊張關系。正義和效率作為法律追求的重要價值,缺一不可,而經(jīng)濟分析論對效率最大化的高度追求逐漸表現(xiàn)為對侵權法理論的背離,“學者們又將目光轉(zhuǎn)回個人道德和政治道德范疇,在避免走向純道德論的誤區(qū)時,積極探尋以不同于經(jīng)濟分析的新的概念體系解決侵權法問題”(4)[美]格瑞爾德·J.波斯特馬主編:《哲學與侵權行為法》,陳敏、云建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更有學者提倡結(jié)合經(jīng)濟分析方法與道德論,尋求二者兼顧的第三條道路。在作者看來,經(jīng)濟分析方法和道德理論都對侵權法理論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貢獻,若想推動侵權理論研究的前進,對這兩種代表性理論的了解和反思不可或缺。

        (一)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

        經(jīng)濟分析在侵權法中的適用極大地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法學研究進路,它將法律規(guī)則視作一個整體,將承擔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視為個體的組成因素,用簡明扼要的公式將復雜的法律問題直接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分析方法是傳統(tǒng)的法學研究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侵權法哲學領域,經(jīng)濟分析方式曾長期處于優(yōu)勢地位,直到今天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過錯責任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

        經(jīng)濟分析法學認為,過錯責任原則的核心在于為行為人設立合理的注意義務標準,并對于不同的侵權行為類型設立不同的標準。源自美國法官漢德的一個判決提出了影響行為人注意程度的三個因素:侵權事故導致?lián)p害的可能性(P),損害程度(L),為避免損害所付出的努力程度(B),因此PL表示事故發(fā)生的預期成本。當B低于PL時意味著人們的事前預防成本低于事故發(fā)生的預期成本,施害方才存在過錯。(5)參見馮玨:《漢德公式的解讀與反思》,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4期。根據(jù)理性人的假設,侵權人必然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漢德公式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式下,理性人通過比較預防成本和事故成本的高低選擇其中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因此侵權法的過錯標準實際就是行為人的最佳預防水平。漢德公式是侵權法經(jīng)濟分析的理論基礎,其實質(zhì)在于,誰能以最低的成本避免損失,誰就對損失承擔責任。因此對歸責原則的經(jīng)濟分析被簡化為對成本收益的分析。

        波斯納以邊際分析方法完善了漢德公式,使得漢德公式更加符合經(jīng)濟運行的實際情形,當行為人每增加一單位的預防成本時,其得到的收益應高于成本時,預防措施才是有效率的,因此預防成本的投入必然是有限度的,其增長到一定的目標,邊際收益將會發(fā)生遞減的效果。(6)參見[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蔣兆康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波斯納認為事故預防成本和事故的預期成本存在一個交點,代表了行為人的最佳預防水平,此時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當行為人的預防措施低于預期成本的要求時就存在過錯,因為他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標準,應當承擔事故損失;反之,當行為人的預防水平超過了該點,雖然不存在過錯,但對于整體而言,社會總成本產(chǎn)生了不必要的增加,該行為仍然是低效的。

        上述漢德公式和邊際分析方法都是對過錯責任原則的抽象分析,不同的侵權行為類型對于侵害人和被害人的激勵作用相差甚遠。首先,根據(jù)事故發(fā)生可能性和損害程度受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注意義務水平影響的考量,可分為單方事故和雙方事故。但這樣的考察均是在被侵權人和侵權人自身行為水平不變的假設下展開的,如果將行為人的行為水平視為自變量,能夠更深入地研究理性人是否在過錯責任的指引下追求最佳的行為水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對過錯責任下不同行為類型中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行為水平做了簡要歸納,由下列表格進行展示。

        在過錯責任下,當侵權人的行為水平達致最優(yōu)點時,就無需承擔任何賠償責任,因此行為人總是會被激勵著追求最佳注意義務水平。同時,由于受害人的過錯可以作為侵權人的抗辯事由,被侵權人為了充足的賠償,也會主動提高自身注意義務水平。但事實上,無論是侵權人還是被害人,在提高自身行為水平時,往往會超出最優(yōu)標準,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

        2.無過錯責任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

        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社會總成本等于行為人自身總成本。(7)參見[德]漢斯·貝恩德·舍費爾、克勞斯·奧特著:《民法的經(jīng)濟分析》,江青云、杜濤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潛在的侵權人即使采取了合理的注意義務,仍需對受害人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波斯納認為,“嚴格責任的意思是,引起事故的人對被侵權人的損害賠償具有法律責任,即使損害無法通過其實施合理注意而予以避免?!?8)[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蔣兆康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頁。通過對具體行為類型的分析,能夠得出關于無過錯責任適用的以下結(jié)果。

        表2 無過錯責任下具體行為類型適用效果

        在嚴格責任下,侵權人雖然被激勵著提高預防措施,但他不必然采取這一種方式,當預防也無法取得更高收益時,侵權人寧愿選擇承擔損失成本。因此侵權行為人通常會預先估量預防成本和事故成本的高低,以選擇一種更為經(jīng)濟高效的方式。而嚴格責任下潛在的受害人,完全缺乏動力提高自身的預防水平,雖然受害人的過錯也能減輕行為人的責任,但不能由此激勵受害人采取最佳預防水平。在經(jīng)濟分析的視角下,嚴格責任往往只能在單方事故中達致社會效用最優(yōu)化的目標。

        在傳統(tǒng)道德論紛紛排斥無過錯責任時,經(jīng)濟分析法學以理性人假設為前提,以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為分析方法,設立侵權制度追求財富最大化的外部目標,充分說明了無過錯責任存在的正當性,在特定的行為類型中,侵權人總是被激勵著采取最有效的行為水平,追求社會效用最大化的目標。甚至相較于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還富有某些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其一是多元化的歸責原則能夠彌補現(xiàn)實中侵權行為類型多樣化的需要,對于過錯責任不能充分發(fā)揮效用的領域,無過錯責任有著無法取代的重要性。其二是在現(xiàn)有預防措施極為落后的情況下,無過錯責任有利于促進潛在的侵權人努力改進預防水平。最后,過錯責任案件中的證明成本和審判成本極其高昂,受害人囿于自身條件,對產(chǎn)品生產(chǎn)等技術知識尚不具備,要想證明侵權人主觀上存在過錯,是極為不現(xiàn)實的;法官也要在查明侵權人的過錯問題上花費大量的成本。但嚴格責任只需證明事故的發(fā)生,在舉證難度和證明費用上都更為高效便捷。因此,在法律經(jīng)濟學看來,以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共同為核心的侵權法律制度才能滿足現(xiàn)實實踐的需要。

        法律經(jīng)濟學以效益作為價值取向,充分說明了在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下理性的侵權行為雙方當事人是如何注意自身的行為水平的,加之通過對行為類型的針對性研究,為歸責原則各自確定了合理的適用范圍。在過錯責任下,如果侵權人沒有達到法定的注意義務標準時,其既要承擔已投入的預防成本,又要承擔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故成本,因此理性的侵權人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一定會努力達致最佳預防要求,而受害人也會在雙邊預防事故中主動采取預防措施,不因自己的過錯錯失足額賠償,因此,過錯責任更應適用于雙方事故,以激勵雙方當事人采取預防措施。相比較而言,嚴格責任只能給侵權人提供有效預防的動力,卻難以影響受害人的預防水平,因此,嚴格責任應適用于單方事故。經(jīng)濟分析法學為無過錯責任存在的正當性提供了有效支持,同時協(xié)調(diào)了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關系,避免了二者的沖突與對峙,為歸責原則的統(tǒng)一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說理。

        (二)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五卷)中系統(tǒng)闡述了有關“正義”的思想,他深入地思考了何為正義、如何實現(xiàn)正義等問題,以期在城邦制度逐漸走向衰落的背景下打造以正義、平等為秩序的文明社會。

        “公正是何種適度的品質(zhì),以及它是哪兩種極端之間的適度?!?9)[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6頁。亞里士多德避免了直接對公正下定義,而是提出了公正所必須包含的兩種性質(zhì)。其一,公正是一種“品質(zhì)”,它是個體所長期表現(xiàn)出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活動傾向;公正之人行公正之事,并愿意公正地活動。此外,亞里士多德描述了“不公正的表現(xiàn)”,即在善的事物上取得過多,在惡的事物上取得較少,這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公正本身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它是交往行為上的總體的德行”,(10)[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6頁,第130頁。因此公正之人有著外化的行為標準。其二,公正是“適度”的。亞里士多德在此意義上探討了公正的具體類型,雖然學者對于公正的不同分類尚存爭議,但在與本文主題相關的“矯正正義”和“分配正義”的概念上已達成一致??偟膩碚f,亞里士多德認為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因此可分配之物應當合乎人的價值的比例;但在私人交易中,在特定的雙方當事人之間,亞里士多德預設了兩方的平等,將關注聚焦于對特定事物的爭議上,而矯正的公正就是恢復“得”與“失”之間的適度。

        具體而言,分配正義是指“所有關于名譽、財產(chǎn)或其他可拆分的社會財富的分配上的公正”。(1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6頁,第101頁。它強調(diào)的是“合乎比例的平等”,社會成員因其在智識、能力上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分配正義強調(diào)根據(jù)成員個人的價值分量進行相應的財富分配,個人因其不同的智識與技能具有不同的價值,因此不同個體所獲得的待遇通常是不相同的。在分配正義下,對實質(zhì)正義的追求需要根據(jù)價值量的大小實行區(qū)別對待,這才符合真正正義的和有德之人的行為要求。(12)參見鄧肖瀟、龔天平:《論亞里士多德關于正義的分類思想》,載《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對于分配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矛盾,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首先應該依多數(shù)人或占有更多財產(chǎn)的人的意見。其次,在前兩者數(shù)量相等的僵持狀態(tài)下,可以采取類似抽簽等其他辦法決定。”(1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頁。關于分配正義的論述深刻蘊含著亞里士多德的平等觀,平等或不平等并非單純地等同于兩個人享有多少社會財富或是他們是否占有均等的份額,而是指個人在價值上的比例與他們所占的配得的比例的均等性,即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比例應等于人與人之間的比例。

        矯正正義是指“在私法主體交易過程中起矯正和恢復作用的正義”,(1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6頁,第145頁。其目的在于維護人們民事活動中的平等地位。在侵權實踐領域,矯正正義原則僅關注私人主體交易中的錯誤,努力將其恢復到原有的平等狀態(tài)?!胺梢?guī)制行為造成的損害結(jié)果,立法所擬制的民事主體處于抽象的平等地位,因此它只關注當事人一方是否做出了不公正的行為,導致相對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這種不公正在實質(zhì)上影響了個人的平等地位,法官有責任恢復被破壞的平等狀態(tài)?!?1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6頁,第25頁。矯正正義是遵循算術比例式的平等,是均等的、平分的兩份,我們不能從不及的部分中再獲取更多,而是應該在較多的另一份中拿出超出的部分。如果在交易中,得到了多于自己原有的部分是“得”,得到的少于自己的部分是“失”,矯正正義在于糾正人們之間的“多得”與“所失”的失衡行為,根據(jù)算數(shù)式的平等對受損者進行補償,并且他強調(diào),取走多得的部分和補償少得的一方必須是同時存在的,“取走”是“給予”的來源,“給予”是“取走”的目的;相比于分配正義,矯正正義并不強調(diào)個人在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或貢獻,而是側(cè)重于所受損失的多少。

        在此基礎上,亞里士多德又將矯正正義做了進一步細分,他認為,“矯正正義又包括兩類典型的私人交易的情形:自愿的和非自愿的。其一是對出于意愿的交易下的矯正正義。例如買賣、放貸、抵押、信貸、寄存、出租等民事活動,因為當事人基于雙方個人意愿達成了該交易,因此是自愿的私人交易?!?16)[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6頁,第25頁。該類矯正正義是指對人們一開始就自愿進行相互交往活動中所出現(xiàn)的不利結(jié)果進行干預的正義,行為雙方若遵守了事先商定的協(xié)議,獲利行為不受法律干預。其二是,在違背個體意愿、或是當事人并不具有該意愿的情形下的交易活動中的不平等,特指隱秘的或暴力的私人活動,如“通奸、盜竊、投毒、拉皮條、引誘奴隸離開主人、暗殺、作偽證”等情形。

        由于亞里士多德的矯正正義的概念缺乏一定的精準性和確定性,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足,一直備受冷落。直到1972年,喬治·弗萊徹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侵權理論研究的論文,為侵權法的理解開辟了新的局面。(17)George P.Fletcher,Fairness and Utility in Tort Theory,Harvard Law Review,Vol.85,No.3,pp.540。隨著喬治·弗萊徹、愛潑斯坦、溫里布、科爾曼等學者對于矯正正義理論在侵權法研究中的適用,矯正正義理論逐漸完善,其內(nèi)容更加具體化,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也逐漸得到確定。(18)參見[加]歐內(nèi)斯特·J·溫里布:《私法的理念》,徐愛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頁。波斯納曾抨擊,亞里士多德的矯正正義概念經(jīng)過侵權法學者的層層解釋后,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實質(zhì)性的改變,更是提出“亞里士多德的矯正正義概念是狹義的、形式的,妄想用它來支撐侵權法律問題的分析是行不通的”。(19)[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頁。但波斯納的此番說法實在有失偏頗,盡管弗萊徹、愛潑斯坦、溫里布通過不同的路徑解釋矯正正義,但他們只是轉(zhuǎn)變了觀察的角度,從現(xiàn)實基礎出發(fā),使得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更加飽滿和完整,矯正正義概念的核心內(nèi)容從未發(fā)生改變。換而言之,亞里士多德的矯正正義論本就是模糊的、寬泛的,只要能夠保持其特性——抽象的平等性和結(jié)構的雙邊性——怎樣解讀都不為過。

        亞里士多德指出,正義是無法不與平等相聯(lián)系的,在正義的具體形式中,正義的內(nèi)核分別與比例平等和算術平等相聯(lián)系。矯正正義預設雙方當事人處于平等的地位,無論他們是現(xiàn)實意義上的好人或壞人,法律只關注在平等的交往中抽象主體間出現(xiàn)的損害賠償問題。這一點也同樣體現(xiàn)在弗萊徹的理論中,個案判決不考慮對于社會整體的影響,只關注當事人雙方行為的風險程度和等級關系。在互惠性范式之下,個體被抽象出來,其特有的社會身份被模糊掉了。在愛潑斯坦理論中,損害發(fā)生之前當事人之間處于一個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損害讓平衡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扭曲,而矯正正義需要糾正和恢復這樣不平衡的狀態(tài),此處實際上也是預設了當事人雙方的平等地位。溫里布對平等性的繼承則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行為與另外的人的自由的道德共存,使得行為人與受害人被平等地對待。從弗萊徹到溫里布,矯正正義論對當事人的預設都排除了道德水平和社會現(xiàn)實的考慮,這鮮明的突出了抽象的平等性的特征。

        而矯正正義論中“一方與另一方”的表達模式則是雙邊性結(jié)構的有力證明。不論是行為人的“多得”,還是受害人的“所失”,都不是獨立的結(jié)果,它們發(fā)生在同一事件中,需要在同一規(guī)范下加以規(guī)制,矯正正義是對兩者中的不平衡居間加以矯正,具有雙極性的本質(zhì)特征。而這一特征在侵權法學者們的研究中又在不斷變換表達方式,從弗萊徹的互惠性、到愛潑斯坦的對稱性、再到溫里布的交互作用的雙極性,而本質(zhì)上,他們都強調(diào)的是同時考慮侵害行為人和受損當事人的境況,并使得他們保持在抽象的平等下,即抽象的平等性和結(jié)構的雙邊性是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

        三、回歸矯正正義視野的統(tǒng)一性

        在經(jīng)濟分析看來,效率是法律的首要功能,財富最大化則是法律的最終目的;這在以大規(guī)模和專業(yè)化生產(chǎn)為經(jīng)濟支撐的社會生活中是極有說服力的。但經(jīng)濟分析一味追求效率價值,將有效性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反而忽視了人類自愿共同生活的根本前提和文明社會的根本性準則。德國學者J.Esser主張,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分別與矯正正義和分配正義相匹配,但分配正義對無過錯責任的論述將侵權法的歸責原則割裂在不同的具體正義之下,打破了侵權法體系原有的融貫的邏輯結(jié)構,因而本文認為無過錯責任也需要通過矯正正義來進行合理解釋。

        (一)侵權法經(jīng)濟分析的失敗

        人們在自愿的基礎上與他人交往,并在面對非自愿行為產(chǎn)生的不好結(jié)果時尋求法律秩序的保護,因此如何高效地實現(xiàn)分工與交換只能是次級的法律原則,法律必須以維護公平與正義為人類社會的首要目的。朱爾斯·科爾曼嘗試用多種不同的方式理解經(jīng)濟分析法學,并推導出任何形式的經(jīng)濟學解釋均不能對侵權責任法提供充分的論證,本文擬借助科爾曼教授的分析提出對財富最大化論的幾點質(zhì)疑。

        1.對雙邊性結(jié)構的突破

        “功能性分析的定義在于在對某概念進行解釋說明時,借用了該概念在社會實踐中所發(fā)揮的功能?!?20)[美]朱爾斯·L.科爾曼:《原則的實踐——為法律理論的實用主義方法辯護》,丁海俊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經(jīng)濟分析學派認為侵權責任法的功能在于將總成本降低至最佳水平,雖然侵權法作為一項人類社會制度,合理利用有限資源的理念設計能夠良好地服務于社會利益,但僅是通過這樣的目的分析尚不能真正認識到侵權責任法的本質(zhì)。侵權行為制度的核心首先在于形式上的“雙邊性結(jié)構”。

        雙邊結(jié)構是指在個案式判決中,特定的受害人對將他陷入這場困境的引起損失的行為人尋求賠償?shù)脑V訟形式。(21)參見[美]朱爾斯·L.科爾曼:《原則的實踐——為法律理論的實用主義方法辯護》,丁海俊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以下。在這樣一場審判中,原告為尋求自身利益的救濟向法院提起訴訟,法官也僅就原被告間的涉案事實依據(jù)和證據(jù)證明進行判斷,在訴訟活動中,法官和當事人的視野都限于特定的案例,沒有重要的特殊原因,審判不考慮其他現(xiàn)實因素。但經(jīng)濟分析視野中的侵權法是應當“向前看”的,即任何一種具體侵權行為的成本都是完善未來侵權責任法的沉淀成本,相比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損害,如何以現(xiàn)狀決定對未來的影響才是法律經(jīng)濟分析關注的重心,因此事故處理的恰當?shù)臍w責原則就是那些能夠使事故成本最小化的規(guī)則。(22)參見[美]朱爾斯·L.科爾曼:《原則的實踐——為法律理論的實用主義方法辯護》,丁??∽g,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以下。

        經(jīng)濟分析法學面向未來的特征嚴重忽視了侵權訴訟的直接目的,受害人走上法庭并不是為司法提供一個制定最佳風險政策的素材,而是希望對方當事人能夠承擔責任、填補自己的損害。但在經(jīng)濟分析學派看來,侵權案件中雙方當事人之間并不存在規(guī)范意義上的直接關系,重要的是他們分別與侵權責任法目標間的聯(lián)系,例如,原告(被告)如何降低事故成本?以及原告(被告)如何為此設立激勵和改進機制?將當事人與侵權法目標直接相聯(lián)系實際上打破了侵權責任法中的雙邊性結(jié)構,侵權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不明顯,特定的個案被迫放置在更為寬泛的場域中考慮,這也直接導致了這樣一種矛盾,最佳的事故預防方不必然是受害人所控告的對象,即侵權行為人。按照經(jīng)濟分析學的預設,只有找到最佳的事故預防者才能真正達成社會成本最小化的目標,這意味著在A致使B受損的案件中,仍然存在除A之外的C、D、E等最佳控告對象。經(jīng)濟分析法學者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解釋:A之所以起訴B,是因為尋找未知的最佳預防者的搜尋成本過高,因而即使A與B之間不存在過錯與補償?shù)闹苯雨P系,但對于A而言,B已經(jīng)是綜合考慮范圍內(nèi)的最優(yōu)選擇。經(jīng)濟分析對責任理論中關系性特征的突破引出了更多問題:(23)參見[美]朱爾斯·科爾曼、斯科特·夏皮羅主編:《牛津法理學與法哲學手冊》,杜宴林等譯,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經(jīng)濟分析是否能夠證明受害人的損失必須得到賠償?是否有充分的經(jīng)濟原因堅持認為此時被控告的侵權行為人B是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相對最優(yōu)解?是否必須由該行為人直接承擔受害人的損失?

        經(jīng)濟分析法下的個案賠償數(shù)額也不以受害人的損失為準,而是要盡量達到能夠有效引導當事人遵循最佳風險策略時的數(shù)目。法律與經(jīng)濟學描述了這樣一種怪象,受害人為自己的利益提起訴訟,經(jīng)過事實和證據(jù)的查明,法官判決原告的主張應當?shù)玫街С?,但法律同時認為賠償?shù)臄?shù)額應當符合社會效用最大化的目標,若有不足的部分受害人只能自擔損失。經(jīng)濟分析學從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分析入手,提出了成本—收益式的統(tǒng)一歸責基礎,但其在不經(jīng)意間提出了更為尖銳的難題,經(jīng)濟分析法學對侵權法的突破挑戰(zhàn)著人類的直覺性思考,這樣一門缺乏系統(tǒng)方法論的研究需要從頭到腳的對侵權法整體重新考慮。

        2.歸責原則下的沖突

        在形式上的突破之外,經(jīng)濟分析法學還在內(nèi)容上對侵權法歸責原則的解釋造成了極多的矛盾之處。

        在無過錯責任下,即使?jié)撛诘氖┖Ψ皆副M一切努力減輕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這將同樣導致一個問題,受害者沒有任何激勵采取事前預防措施,因為任何預防都只意味著自身成本的增加和收益的降低,在此情形下,受害人甚至會采取更高的行為水平,這直接導致在某些事故中采用無過錯責任將會與經(jīng)濟分析所追求的效率價值相悖。具體而言:一方面,施害者的預防成本高于預期事故成本時,其將怠于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但此時受損人的預防成本是低于預期事故成本的,基于效用最大化的觀點,更應當由受害人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事故發(fā)生。但由于按照無過錯責任的要求,施害人應當對全部的損害都要承擔責任,那受害人也愿意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這樣也能避免新的預防成本。但是這樣的責任分配實際上違背了經(jīng)濟分析堅持的效率最大化的原則,因為此時無過錯責任的適用逆轉(zhuǎn)了由受害方作為最佳的事故避免者。另一方面,最佳事故避免方?jīng)]有疑問,存在的問題是責任的具體承擔是否是以成本最優(yōu)化的方式進行的,實踐中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難題,當侵權行為人和受害人的預防成本都低于事故成本時,兩相對比之下,受害人的預防成本是更低的,即使施害者按照無過錯責任原則單方面采取了預防措施避免事故發(fā)生,但對于社會整體而言,責任分配的效率并未達到最大化。而過錯責任下也同樣面臨著無過錯責任的矛盾處境,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的領域,反而應當由受害人達成侵權法目標最為合理,反之亦然。

        成本—收益的分析模型將效率、利益視為制度的根本,因此潛在的施害者在衡量預期的事故成本和投入的預防成本后,會毫無顧慮的進行侵權活動,換言之,行為人沒有激勵去避免侵權事故的發(fā)生,除非受到更高的利益的驅(qū)使。道德哲學基礎之上的侵權法強調(diào)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關注社會的公平秩序,也期望既定的法律規(guī)則能夠引導社會成員采取合法的行為活動,但經(jīng)濟分析下的潛在施害方?jīng)]有守法的必要性,在對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經(jīng)濟分析中也有體現(xiàn),受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很難為當事人確立明確的最佳行為水平,法官也很難判斷施害人是否已經(jīng)采取了最優(yōu)的預防措施,這導致侵權行為的雙方當事人沒有信心采取合適的行為水平,既然不能達到最有效的標準,不如直接承擔侵權損害結(jié)果。如果財力雄厚的行為人就此毫無顧慮地從事工業(yè)活動,侵權法是否有還存在的必要?

        此外,法律與經(jīng)濟學模糊了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間的界限,甚至失去了區(qū)分二者的必要。假設侵權法確是以追求財富最大化為目標,那么達成目標的直接形式就是以該目標為核心,設計出一整套高效的貼合實際的擔責方式,若仍以過錯責任或無過錯責任作為歸責方式,將會導致實踐中出現(xiàn)諸多與效率目標不符的情形。從結(jié)構上來看,責任成本最小化的承擔者和過錯因素本身就沒有任何必然聯(lián)系,甚至可以視作毫無關聯(lián)的兩種標準。貼合經(jīng)濟分析的侵權制度,應是根據(jù)具體的行為類型,確認在該情形下最佳的事故預防方或是責任承擔者,強行將經(jīng)濟分析套用到原有的侵權法中只會自亂陣腳。

        (二)無過錯責任向矯正正義的回歸

        建立在分配正義的基礎之上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在規(guī)范層面和價值取向上的差異,更加割裂了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聯(lián)系。其二是對嚴格責任的哲學解釋通常只引用了分配正義部分內(nèi)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讀,系統(tǒng)地考察分配正義論便會發(fā)現(xiàn)其與嚴格責任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jié),即面向分配正義論關于無過錯責任的解釋也是行不通的。

        1.基于分配正義的無過錯責任

        依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根據(jù)個人的特長與技能,社會中可被分配的財富應按照人與人的價值比例進行匹配,因此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但在經(jīng)濟層面之外,分配正義還包括了政治和倫理維度的配置,強調(diào)在社會基本結(jié)構設置上的公平性。從社會運行來看,分配正義強調(diào)的是在初始環(huán)節(jié)的公平分配,但也包括了在交換、矯正等環(huán)節(jié)對正義秩序的要求。相較于矯正正義,“分配正義涵蓋了全部社會資源和所有福利待遇對每個人的正當性配置問題”。(24)高兆明:《分配正義的兩個考察維度》,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而關于矯正正義,亞里士多德明確闡述其是對交易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的正義,只有當原有的狀態(tài)被打破時,矯正正義才能介入。

        進而言之,矯正正義與分配正義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在分配正義中,亞里士多德承認人類的不平等,社會資源的分配應當合乎個人的價值量的比例,而在矯正正義中,亞里士多德預設雙方當事人處于平等地位,并竭力保護他們的抽象平等性。這樣的差異概因二者理論所發(fā)揮指導作用的層面不同,這也是差異的第二類體現(xiàn),分配正義從社會整體的角度,對“持有—轉(zhuǎn)讓—矯正”各環(huán)節(jié)都強調(diào)分配的平等性,期望公民始終處于實質(zhì)平等的狀態(tài);而矯正正義只是限于某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只在特定的狀態(tài)下介入。分配正義是矯正正義的前提,矯正正義是對分配正義的恢復,矯正正義和分配正義的不同,使得基于分配正義解釋的無過錯責任難以統(tǒng)一于傳統(tǒng)的侵權法之下,這樣的結(jié)果必會逼迫我們反思堅持面向分配正義解釋的無過錯責任的合理性。

        部分學者認為,分配正義實質(zhì)是對受害人不幸損失的重新分配,是貧富不均背景下對受害人利益的傾斜性保護。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形式上,分配正義的核心——合乎比例式的平等——形式上至少要涉及兩個分配主體,以及相關的兩份事物,并且這兩個人要依據(jù)某種分配的原則獲得同等的事物。(25)參見高兆明:《分配正義的兩個考察維度》,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分配正義要求有可進行對比的兩個以上的對象,但不限于兩人,也不限于特定的兩人,而侵權訴訟只涉及到兩方當事人,并且是存在直接聯(lián)系的行為人和受害人,但分配正義對于進行比較對象的身份并無特殊要求,本文所強調(diào)的侵權行為的雙邊性結(jié)構在分配正義中并無任何體現(xiàn)。其次在規(guī)范層面,無過錯責任只能對起訴至法院的個案發(fā)揮評價作用,其適用范圍有極大的局限性,而分配正義強調(diào)對社會公共財富的整體分配,強調(diào)從國家的整體層面實現(xiàn)平等的分配。最后,在分配對象上,無過錯責任要求就受害人的特定損害進行討論,而分配正義的對象是為人們所共同擁有的社會資源和福利待遇,進而無法論證無過錯責任下對特定損害結(jié)果的關注。分配正義與無過錯責任之間的種種不匹配也充分說明了無過錯責任并不符合分配正義的理論基礎。

        矯正正義與分配正義對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分別解釋,使得相同地位的歸責原則面臨不同適用范圍的理論的指導,該差異必然會加劇侵權法內(nèi)部的割裂,因此對于無過錯責任的論證應當回到一般的正義觀中,以擴大解釋的方式將無過錯責任向矯正正義論靠攏。

        2.基于矯正正義的無過錯責任

        亞里士多德的矯正正義論奠定了侵權法哲學的基礎,后世的學者們紛紛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自己的理論,現(xiàn)代正義觀受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內(nèi)容正義和形式正義上都有著更為明確的追求,亞氏觀點的具體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原始矯正正義論認為,對過錯責任的討論的前提是確定“不公行為”的存在,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如果侵害行為的界定不能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矯正正義的具體內(nèi)涵也會被社會選擇所約束,這直接使得無過錯責任不能歸為矯正正義的一部分,因為無過錯責任原則下可能不存在不公侵害的存在,但亞里士多德從未直接對“不公”作出任何明確的界定,如何對“不公”概念進行具體解釋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有代表性的三種理論對此作出了不同的解讀:“消除理論”實際上僅關注損失的消除和補救,而非判定損失的類型;“關系理論”則集中于對不公行為之上,以期為行為人的客觀行為提供一個具體的參考標準,因為矯正正義的適用只存在于不公行為導致的私人權益受到侵犯的情形;“聯(lián)系理論”則認為矯正正義的目的在于讓實施不公行為的主體擔責,而在不公行為人履行賠償責任后不公的狀態(tài)就被消除了。(26)參見[美]朱爾斯·L.科爾曼:《原則的實踐——為法律理論的實用主義方法辯護》,丁??∽g,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當不公行為的內(nèi)涵進行擴大時,無過錯責任的合理性能夠得到有效地辯護,被告承擔侵權責任的原因在于其未能遵守社會注意標準,并非因為其行為不正當或其他罪責性。同時,那些因為粗心大意將他人置于不合理風險之中的行為同樣是不公的,科爾曼教授進一步擴充了不公行為的內(nèi)涵,使不公的意義一定程度上脫離于道德倫理層面的不公,這使得不公行為的內(nèi)涵更加符合風險時代的社會應有要求。維爾斯教授也非常贊同科爾曼的這番闡述,矯正正義并非單一地依賴于過錯要素,在此之外,公平價值的多重要義也應當體現(xiàn)在其中。

        無過錯責任原則并不排斥過錯或不公的因素,只是在面對新環(huán)境、新的生產(chǎn)方式時,無過錯責任必須對特殊的危險事故類型作出回應,因為它對過錯的要求在范圍和程度上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本質(zhì)上仍然是不公的行為,無過錯責任在此基礎上與傳統(tǒng)矯正正義觀是一脈相承的。

        無過錯責任多適用于危險活動的賠償案例中,從事高風險產(chǎn)業(yè)的生產(chǎn)者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從源頭上將個人與社會都置于危險的狀態(tài)下,但個人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享有的利益通常不會超過從事經(jīng)營的企業(yè)家,甚至是遠低于他們的獲利。(27)參見[美]詹姆斯·戈德雷:《私法的基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因此,根本上來講,經(jīng)營者應為自己的經(jīng)營行為承擔起相應的注意義務,在社會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多享有、多使用則應當更多的為社會作出回報。危險事故中,侵害人因為獲利行為將受害人置于不合理的損害風險之中,就應該為此承擔賠償責任。同時,工業(yè)社會中的經(jīng)營者通常掌握著極為豐富的社會資源,也具有更高的風險應對能力,而那些被置于危險之中的受害人則往往處于相反的境況,風險事故的發(fā)生只會擠占他們自身的資源份額,在這樣的天平中,如果不能作出有利于被害人的調(diào)節(jié),只會使社會貧富差距問題更加失衡。

        但也有反對者認為,無過錯責任無法解釋這樣一種情形,當某一意外事件發(fā)生時,雙方當事人都有實施期望從中獲利的行為,此時的損失是產(chǎn)生于相互行為的,(28)參見[美]格瑞爾德·J.波斯特馬主編:《哲學與侵權行為法》,陳敏、云建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而不是前述列舉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者的典型情形。人們從雙方承擔的不同風險程度入手,并與“重大風險”進行比較,當被告沒有從中獲得與投入成比例的收益時,原告還能得到賠償?shù)脑蛟谟?,被告是通過使原告遭受損失的方式牟利的,自身的盈利以他人的損失為前提,得失的衡量是將風險物質(zhì)化的結(jié)果,矯正正義依然能夠在風險時代下得到適用。

        上述實例其實可簡化為非互惠風險獲利模式,行為人打破了原本的狀態(tài),制造了新的風險并期望從中獲利,那么行為人也有義務對其危險行為本身承擔更多的注意義務以控制風險和實施補救。因此,矯正正義在這類案例中的適用,重點在于恢復到風險發(fā)生前的原始狀態(tài),這也是對非互惠性模式的基本解讀。其中還涉及到的“獲利”一詞,我們也需在內(nèi)涵上對其作出更為時代性、寬泛性的解讀,獲利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間接利益,既包括金錢物權等直觀的財產(chǎn),也包括其他類非肉眼可見的受益。例如,駕駛機動車能夠為行為人帶來高效便利的益處,節(jié)約了出行人的成本,也可謂是一種獲利形式,因此侵權責任對機動車的運營和行駛進行規(guī)范也是公平合理的。非互惠性風險獲利模式解決了無過錯責任在面臨社會不公問題時靈活處理的問題,既滿足了受害人獲得賠償?shù)囊?,又與矯正正義原則的公平性相吻合,使得無過錯責任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框架下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四、二元歸責論在矯正正義下的統(tǒng)一

        以過錯責任為核心歸責原則的傳統(tǒng)侵權法在面臨無過錯責任的挑戰(zhàn)時,實際上是面對著大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風險社會的挑戰(zhàn),但如何在不斷適應新形勢的同時又與傳統(tǒng)侵權法制度保持相對的一致性,才是侵權法面臨的最大難關。在本文看來,在形式和實質(zhì)內(nèi)容上,侵權法的二元歸責原則都更符合矯正正義的觀點。而對抽象的矯正正義之于侵權法的理解應當建立在政治道德性之上,對其解釋應當符合法律、政治和道德實踐,二元歸責的統(tǒng)一必須要體現(xiàn)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

        (一)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統(tǒng)一性基礎:矯正正義

        侵權法的發(fā)展本身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社會生活、政治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侵權行為法也隨之不斷擴張其適用空間和場域,違法類型的復雜和多樣化導致侵權法之下的利益衡量和價值判斷更加龐雜。并且學界對于侵權法的功能定位仍未完全達成共識,傳統(tǒng)理論通常認為侵權法的功能在于遏制和補償,但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中,高風險事故的劇增造成了數(shù)額巨大的損害,要求社會與政府更加關心對受害人的補償,并增強制度的援助性,侵權法的損害填平功能更加突出。但是如何將無過錯責任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也是一個難題。侵權責任法的適用延伸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支持它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律體系的核心應當是什么?面對這樣一個龐雜而古老的私法體系,立足于任何單一學說的解釋都會招致其他理論的反對,因此在筆者看來,與其說侵權法的哲學基礎是什么,不如說其侵權法哲學基礎必不可少的是什么,而矯正正義論就是侵權責任法必不可少的解釋。

        在道德論和經(jīng)濟分析法的爭論中,經(jīng)濟分析法學以成本、效率代替了對于過錯、損害的思考,本質(zhì)上模糊了對與錯的界限,整個制度設計都是為達成財富最大化的目標所運行,個人主觀意志完全不被納入考慮,客觀侵權行為也只是單純作為觸發(fā)侵權責任的起因;更進一步講,過錯責任或無過錯責任之間的區(qū)分也會失去意義。經(jīng)濟學對侵權法的解釋全盤否定了其本身的特性和價值所在,侵權法作為一門調(diào)整平等民事主體交往活動的私法存在的必要性也被抹殺了。侵權法本是關注人與人、人與團體之間的資源得失問題,自然符合了矯正的意義;而經(jīng)濟學為侵權法提供了一個外部化的目標,實際上讓法變得不像法了,經(jīng)濟制度和法律制度作為不同的社會制度,為社會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經(jīng)濟學要求為社會有限的資源提供一個盡可能效率最大化的運行方式,而法律是為維持人類共同生活秩序所生的,它必然要滿足人們樸素的道德感,追求公平、正義等價值本身就是法律的意義所在。雖然經(jīng)濟分析為侵權法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不同的社會制度有著獨特的目標和功能所在,經(jīng)濟分析更應當作為具體研究方法被引入侵權問題研究中,效率和激勵是經(jīng)濟學的核心,侵權責任法作為法律制度也有著其不可被吞噬的存在。正義論才是侵權法哲學基礎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其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統(tǒng)一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關于具體正義的爭論,又圍繞著是采用矯正正義還是分配正義的分歧。亞里士多德在闡述分配正義時,承認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可拆分的社會財富依靠國家的力量進行相應比例的分配,由第三方向個體授予權利或施加負擔,但過錯責任或無過錯責任強調(diào)了侵權事故的當事人向法官尋求幫助,尋求司法力量的介入,以實現(xiàn)當事人之間關于得與失的平等。因此在形式和實質(zhì)內(nèi)容上,侵權法的二元歸責原則都更符合矯正正義的觀點。有學者認為,無過錯責任實際從源頭上將審慎活動的義務分配給了加害方,督促他們更加謹慎地行動,這樣的責任分配與分配正義的實質(zhì)極為相似,都是以當事人之外的第三方的角度對社會整體的公平正義問題進行調(diào)整,它不關注對于行為人的對與錯的判斷上,而是關注損害賠償?shù)姆峙浣Y(jié)果。本文認為這尚是一種淺層的分析,無過錯責任確實對行為人施加了更高的控制風險的義務,但事出有因,行為人的活動引起了受害人的生活風險,而他本身也是更有能力控制該風險的一方;此外,施害人通過使他人利益受損的方式達成了自己的某些期望,即使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也不應免于承擔責任。分配正義的核心在于可拆分的社會之物與個人價值間相匹配的相對平等,但對于特定的個案訴訟,是否能準確指出損害結(jié)果重新分配的具體依據(jù)所在?

        (二)矯正正義與結(jié)果責任

        科爾曼教授曾在“一致性”一章中指出“對于侵權行為法的一種恰當?shù)睦斫鈶斖瑯舆m用于有關它的核心概念在其他社會實踐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的理解?!?29)[美]朱爾斯·L.科爾曼:《原則的實踐——為法律理論的實用主義方法辯護》,丁??∽g,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頁。而矯正正義理論解釋的一致性體現(xiàn)在它適合更全面的理解我們的法律、道德與政治實踐——使這些實踐凸顯的同時并沒有抹殺他們的特殊性。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的理論區(qū)別體現(xiàn)在于矯正正義是根植于“結(jié)果—責任”的關系,行為人應對其行為或行為結(jié)果承擔責任,彌補受害方的損失;而分配正義更類似于為他人提供幫助、以減輕災難的損失,即使該結(jié)果并非他的責任,這種差異可簡單歸結(jié)為結(jié)果責任與合理的成本分配的不同,也有學者將此表述為分配主義和歸結(jié)主義之間的爭論。(30)參見[美]朱爾斯·科爾曼、斯科特·夏皮羅主編:《牛津法理學與法哲學手冊》,杜宴林等譯,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

        自由論者提出應當總體以所有權、因果關系和意志因素三方面進行考量,雖然侵權行為人不存在過錯,但其所有物或所作出的行為造成了受害人的損害,他應當為此承擔賠償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無過錯責任制度作出了合理辯護。但在進一步的思考中,科爾曼發(fā)現(xiàn)自由論者只是解決了由自身導致的損害糾紛問題,對于非由自己導致的損失該如何承擔的問題,自由意志主義者和自由平等主義者也未能達成共識,前者認為除非是其他人導致了被害人的不幸,不然都應該由被害人本人承擔責任;后者則恰恰相反,除非被害人自己造成的損失,其成本都應該在社會中共同承擔;這一分歧實質(zhì)在于對更為基礎的道德考量的側(cè)重有所不同。除此之外,自由意志論者的方案中還暴露出更多問題,他們認為結(jié)果責任下的所有權、因果關系、意志概念都是前政治性的,不由政治或法律制度產(chǎn)生,但是政治或法律制度的具體內(nèi)容應當符合結(jié)果責任下的概念,因此在自由意志論者看來,無過錯責任要求致害人對其合法所有物負責是合理的,這是結(jié)果責任理論在矯正正義制度中的反映。自由意志論認為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在根本上都是對個人所有權問題的探討,其核心思想在于,損害賠償責任與因果性結(jié)果有關,個體不應當承擔不可歸因于自己行為導致的損失。

        但針對此處因果性損失的討論卻是極為模糊的。以養(yǎng)牛的例子為例,當鄰居A養(yǎng)的牛踩壞了鄰居B種的玉米地時,玉米地的損失是誰的行為導致的?當然鄰居A有看管好牛的義務,但是如果鄰居B在玉米地旁筑起一道籬笆,或采取其他措施都能更加有效地防止牛的踩踏,因此,在牛踩壞玉米地的事件里,損失實質(zhì)上是由雙方的不同決定導致的,不僅是A,B也有能力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明確該情形下是誰的行為導致了這些損失的前提是如何回答“當事人彼此之間對對方負有什么樣的注意義務?”是鄰居A應當負擔起更加妥善看管牛的義務,還是應由鄰居B對玉米地采取更多的防范措施,而這樣的注意標準無法未進入討論便達成共識。自由意志論者試圖以所有權概念為侵權法制度提供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理論基礎,但它無法繞開對注意標準問題的探討,即對損失的識別必然以證明我對他人負有怎樣的注意義務為前提,而這樣的注意標準必須在社會制度中予以明確規(guī)定。

        斯蒂芬·佩里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指出自由意志論對所有權的過度依賴導致了不確定性的產(chǎn)生,因為按照嚴格的因果關系原則,事故損失與受害人和致害人的決定都有逃不脫的聯(lián)系,由此,佩里提出應當從“可避免性”和“可預見性”兩方面對結(jié)果責任進行分析,(31)Stephen·Perry,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ort Law,Iowa Law Review, 77(1992),449-513。在任何事故中,只有能夠預見和避免事故的發(fā)生方需承擔責任;在此基礎之上,佩里引入了過錯概念以明確具體的責任人,以結(jié)果責任作為公平責任的前提和必要條件。(32)參見[美]格瑞爾德·J.波斯特馬主編:《哲學與侵權行為法》,陳敏、云建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雖然佩里的論斷極大地區(qū)別于自由意志論者,但事實上,佩里至少在兩方面和自由意志論者取得了共識,第一,他們都認可結(jié)果責任的前政治性,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不依賴于政治、法律制度;第二,侵權行為制度的正義在結(jié)果責任概念上不會發(fā)生變化,即它們的內(nèi)容本身不依賴于侵權行為制度。雖然佩里也強調(diào)了結(jié)果責任概念的獨立性并不意味著侵權法中的結(jié)果責任的規(guī)范性含義也脫離了社會制度的參考。

        科爾曼則借由對自由意志論和佩里的反駁提出了自己有關結(jié)果責任的論點:在法律語境中,首先,結(jié)果責任概念必須滿足某些條件才能夠正當?shù)匾揽繃覚嗤?zhí)行,而這些條件就是在平等互惠的社會中對于人與人之間的公平限制;其次,因為結(jié)果責任的概念必須反映在特定社會中矯正正義和再分配制度的基本內(nèi)容中,但公平概念在不同的政治社會中可能有著不同的基本內(nèi)容;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實踐中,才能明確結(jié)果責任的概念。科爾曼對結(jié)果責任的描述核心在于將其與特定的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他堅決反對任何抽象的前政治性的結(jié)果責任概念,因為公平依賴于個體相互之間所負有的責任,它將具體體現(xiàn)在人的制度、社會和道德生活中,因此,責任的承擔只能通過社會成員之間所依據(jù)的某種注意標準而決定,這樣對于危險的分配決定著社會歸責原則的內(nèi)容。因而在科爾曼看來,侵權行為法上的賠償責任實質(zhì)是一個政治道德問題。

        矯正正義原則對侵權行為法的意義在于,它使得侵權行為實踐具有了最好的意義,對于侵權責任制度而言,矯正正義不可或缺。但如何證明該結(jié)論卻是一個難題。科爾曼也認識到,對于矯正正義原則之于侵權行為制度的意義論述是極易陷入循環(huán)解釋的陷阱之中的,因為在他看來,沒有任何概念或原則是能夠被授予分析的優(yōu)先性,從而在一般抽象的層面對于侵權行為實踐作出原則性的指引或限制??茽柭厣炅藘蓚€重要的論斷,首先,侵權行為法并非唯一的對矯正正義內(nèi)容付出貢獻的實踐,我們的社會、道德生活本身都是對矯正正義內(nèi)容的完善和修改,因此矯正正義和侵權行為的核心概念不僅要符合侵權行為法本身,同時也要符合它們在法律政治和道德實踐的全體范圍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在此之上,侵權行為和矯正正義的核心概念只能是臨時的、相對固定的,它在任何領域的應用都可能根據(jù)它在其他領域的應用而被重新考慮和修正,因此無法立刻對其做出抽象的描述。這也意味著公平的概念,只是部分的根據(jù)侵權責任法被決定,它還必須反映其它所有的社會道德實踐內(nèi)容,不是每項修正性實踐都能作為矯正正義或公平的例示。自由主義強調(diào)的是對個人責任的探討,落腳于人的主觀精神,這在本質(zhì)上違背了沒有人可以單方面設定支配與其他人交往條件的原則,從而與矯正正義原則相沖突。

        因此,對矯正正義的理解應當是建立在政治道德性之上的,這一假設的意義不僅調(diào)節(jié)了侵權行為制度的私法性和公法性兼具的特征,同時反駁了社會互動之間的去政治化含義。矯正正義作為一種政治性公平,由國家將人類生活的不幸分配給其他人,科爾曼以其典型的實用主義立場,對矯正正義的實踐性理解也符合了西方法哲學界對于責任概念的探討,真正實現(xiàn)了侵權行為制度向矯正正義的回歸,矯正正義原則與侵權責任法的聯(lián)系,一方面表現(xiàn)為抽象的矯正正義原則與侵權行為體系中的規(guī)范性概念相聯(lián)系,使得侵權制度中的核心要素形成相互依賴的有機體。另一方面,公平原則,作為矯正正義的核心原則,不僅與其他政治原則緊密聯(lián)系著,同時又和其他合理的制度原則共同構建起公平理念的內(nèi)容。

        結(jié) 論

        亞里士多德的矯正正義論一直被視為高度抽象的學說觀點,無法為侵權行為法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具體的實踐性的指導。但事實上,矯正正義對于侵權行為制度的理解并不是一種功能性的解釋,侵權行為法也并不產(chǎn)生諸如追求效用、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固然曾占據(jù)解釋侵權行為理論的主流地位,但它的短暫輝煌也證實了經(jīng)濟的效用價值最終無法在法律制度中扎根發(fā)芽。矯正正義論對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的詮釋不僅駁斥了經(jīng)濟分析法學觀,明晰了侵權責任法的道德基礎,為侵權法提供了統(tǒng)一的解釋,還緩解了內(nèi)外部對侵權行為制度體系帶來的沖擊。由此看來,矯正正義是侵權法所必然體現(xiàn)的價值追求,無論侵權行為制度在特定的社會實踐語境中發(fā)生怎樣的轉(zhuǎn)變,唯有保持其矯正正義的取向,方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侵權法的品格。

        猜你喜歡
        分配
        分配正義:以弱勢群體為棱鏡
        基于可行方向法的水下機器人推力分配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Crying Foul
        遺產(chǎn)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你知道電壓的分配規(guī)律嗎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收入分配視閾下的共享發(fā)展思考
        浙江績效分配改革觀察
        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 日韩高清av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a级毛片高清在钱|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国产一品二品三品精品久久| 国产99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高清理伦片a| 乱子伦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亚洲中文|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综合 |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人妻精品久久888|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看|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草逼视频污的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 超碰Av一区=区三区| 最好的99精品色视频大全在线|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 |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av|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剧情在线精品视| 亚洲国产免费不卡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任你躁欧美一级在线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