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選平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藥劑科,廣東 珠海 519000)
皮膚作為人體面積最大以及位置最為外露的器官,極易接觸各種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導致皮膚病的發(fā)生[1-3]。皮膚病主要發(fā)生于機體的皮膚以及皮膚的附屬器官上,其疾病種類較多,病因也較為復雜,而且患病位置表露,部分疾病甚至具有傳染性,因此容易被人們發(fā)現(xiàn),受到人們重視[4-6]。皮膚病的治療方法較多,主要方法是通過針對具體病因進行藥物治療。皮膚科處方是醫(yī)師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開具的診療文書,其中包括了患者的個人信息、病情診斷以及用藥方案等重要信息,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因此處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臨床上具有重大意義[7-9]。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2020年皮膚科不合理處方,并針不合理之處探討出合適的干預建議?,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2020年我院皮膚科開具的不合理的處方60張,對其進行統(tǒng)計進行分析。納入標準:①皮膚科處方;②處方存在不合理;③由我院在職皮膚科醫(yī)生開具。排除標準:①處方部分資料丟失導致不完整;②其他科室處方。
統(tǒng)計收集的60張?zhí)幏絾巫邮褂谜叩哪挲g、性別以及處方上使用的藥物種類,通過我院資歷較高的主管藥師分析60張?zhí)幏降牟缓侠碇?。采用Excel進行統(tǒng)計。
通過Excel表格對收集的處方資料進行處理和分析。
在2020年于我院皮膚科收集的60張不合理處方中,使用者主要分布于0~20歲及41~60歲的年齡區(qū)間,比率分別占到43.33%和31.67%,其中男性比率均高于女性。具體見表1。
表1 我院皮膚科60張不合理處方使用者年齡、性別分析
在2020年于我院皮膚科收集的60張不合理處方中,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有30張,比率達到50.00%,其中單獨使用一種抗菌藥物的處方有10張,比率為16.67%,而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有20張,比率達到33.33%。具體見表2。
表2 我院皮膚科60張不合理處方中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在2020年于我院皮膚科收集的60張不合理處方中,涉及的藥物種類有激素藥、中成藥、抗組胺藥以及免疫調節(jié)劑四種類別,其中激素類藥物以及抗組胺藥物使用較多,比率分別為75.00%和66.67%,而免疫調節(jié)劑使用較少,比率為31.67%。具體見表3。
表3 我院皮膚科60張不合理處方主要用藥類別分析
在2020年于我院皮膚科收集的60張不合理處方中,不合理表現(xiàn)主要有五種,分別為藥物選擇不合理、藥物使用劑量不合理、藥物聯(lián)合不合理、藥物使用療程不合理以及藥物使用頻次不合理。其中藥物聯(lián)合不合理以及藥物使用療程不合理兩類處方數(shù)較多,分別有22張和18張,比率達到36.67%和30.00%。具體見表4。
表4 我院皮膚科60張不合理處方不合理之處分析
處方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效果,而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明顯,容易發(fā)現(xiàn)和觀察,因此患者十分重視和關注治療效果,所以處方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對于改善患者癥狀十分重要[10-12]。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皮膚科2020年期間的不合理處方,針對不合理之處,探討出有效的干預建議。
根據(jù)我院收集的60張不合理處方的統(tǒng)計結果,處方主要使用人群處于0~20歲和41~60歲的年齡區(qū)間,分析原因在于0~20歲主要處于人體發(fā)育期和青春期階段,該階段機體發(fā)育較為旺盛,各種激素均處于不斷升高水平,極易造成激素紊亂[13-15]。因此該階段皮膚病發(fā)病率較高,但由于該階段的人群其機體尚未發(fā)育完善,因此使用藥物時需要更加考慮周全,避免影響患者的發(fā)育,而41~60歲階段可能與接觸性皮炎、蕁麻疹等疾病多發(fā)的原因有關,因此在使用藥物時,需要詳細診斷病因,根據(jù)具體病因選擇最為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另外,60例不合理處方中有30張均使用了抗菌藥物,近年來臨床上抗菌藥物經常出現(xiàn)濫用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過度使用抗菌藥物或者在沒有指征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導致病菌耐藥性或藥物不良反應增強。因此,在給患者開具抗菌藥物時,需要嚴格按照藥物使用指征給予患者合適的抗菌藥物。此外,60張不合理處方經過分析,不合理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藥物選擇不合理、藥物使用劑量不合理、藥物聯(lián)合不合理、藥物使用療程不合理以及藥物使用頻次不合理五種類型,其中藥物聯(lián)合不合理以及藥物使用療程不合理兩類處方數(shù)較多,比率達到36.67%和30.00%。不同藥物聯(lián)合使用,既有可能存進藥物治療效果,但也有可能造成藥物之間發(fā)生拮抗作用,如克林霉素和克拉霉素同時使用,兩者選擇性作用對象均為病菌核糖體的50S亞基,因此在發(fā)揮作用時可形成競爭關系,導致治療效果減弱或病菌毒性增強;而克拉霉素與左氧氟沙星同時使用,前者主要通過P450同工酶進行代謝,而后者對P450同工酶的功能發(fā)揮抑制作用,因此左氧氟沙星可導致克拉霉素代謝速率減慢,從而導致其血藥濃度升高,進而對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和造血系統(tǒng)產生一定程度副反應。而藥物的治療療程對治療效果也發(fā)揮重要作用,部分藥物發(fā)揮治療效果存在時間依賴性,如果藥物治療頻次與時長不合理可影響治療效果,其抗菌藥物作用主要通過使血藥濃度維持在最低抑菌濃度之上,因此需要根據(jù)不同藥物藥效學原理合理安排頻次和時長;也存部分藥物發(fā)揮藥效時具有濃度依賴性,因此給藥頻次不合理、劑量不足可嚴重影響藥物血藥濃度,最終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如阿奇霉素,其峰值濃度Cmax/MIC比是關鍵的藥效指標,比值增加時藥物治療效果可隨之增加。而Cmax最大化可通過一次性大劑量給藥實現(xiàn),因此首次給藥劑量對于濃度依賴性藥物的療效至關重要,給藥頻次以及治療不合理地增加時長對于增強藥物療效意義不大,且可能導致患者藥物中毒或耐藥菌的出現(xiàn),而首次劑量或頻次不足,則無法達到Cmax最大化,導致藥物療效較弱,對病菌無法達到清除作用,從而增加治療負擔。在針對這些不合理之處,可以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干預,具體為:①我院皮膚科醫(yī)師在選擇藥物時需要明確患者的病因、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以及完成相關實驗室檢查,根據(jù)相關檢查結果以及患者實際病情選擇療效最佳的藥物,在患者具有聯(lián)合用藥指征時需要予以聯(lián)合用藥治療,但是醫(yī)師需要充分了解不同藥物之間的藥理知識,醫(yī)院可過定期開展藥學知識討論會或鼓勵醫(yī)師、藥師等多參加藥學知識相關講座,了解藥學前沿知識,豐富其理論知識儲備,在具有豐富藥學知識基礎上為患者選擇聯(lián)合藥物,可有效降低聯(lián)合用藥時出現(xiàn)藥效拮抗等問題發(fā)生概率;②我院皮膚科醫(yī)師在開具藥物劑量時,需要充分了解患者實際病情,合理安排用藥劑量以及藥物使用頻次,此外,在選擇一些對濃度具有依賴性的藥物時,需要適時調整藥物使用劑量以及給藥頻次,避免患者病情出現(xiàn)藥物依賴性;③對處于發(fā)育期等特殊階段的人群使用藥物時,除了需要考慮藥物治療效果外,還需要充分考慮藥物可能出現(xiàn)的副作用以及這些副作用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選擇副作用影響最小的藥物。本次研究抽取的樣本量較少,不足以全面分析我院皮膚科不合理處方的特點以及原因,但是根據(jù)已有研究結果進行改進,可以有效減少我院皮膚科的不合理處方數(shù)。
綜上所述,我院皮膚科應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藥物使用指征的情況下開具合適的給藥處方,根據(jù)患者病情合理安排藥物使用劑量以及使用頻次,盡量減少不合理處方的出現(xiàn),提高我院皮膚科整體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