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元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心室收縮及舒張功能受損,心排血量不能滿足自身需要,以呼吸困難、體力活動受限及水腫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組復雜臨床綜合征[1]。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病情復雜嚴重,且病人發(fā)病率較高[2]。近年來,冠心病為我國心力衰竭病人的主要致病因素[3],冠心病心力衰竭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4]。心力衰竭的治療措施包括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主要包括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機械輔助裝置及外科治療等[4],機械輔助裝置、外科治療等因費用昂貴、耐受性等原因尚未普及。西藥雖具有一定療效,但在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治療率、改善預后等方面仍有不足。本研究觀察益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泰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門診就診或住院治療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22例,女8例;年齡60~77(68.46±8.08)歲;體質(zhì)指數(shù)(BMI)19~28(23.43±4.83)kg/m2;冠心病病程5~16(10.77±5.66)年;心力衰竭病程1~4(2.15±1.14)年;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8例,Ⅲ級16例,Ⅳ級6例;合并疾?。焊哐獕?9例,糖尿病18例;吸煙16例,飲酒11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9~76(68.67±6.63)歲;BMI 21~31(26.08±4.36)kg/m2;冠心病病程6~17(11.73±5.89)年;心力衰竭病程0.5~5.0(2.93±1.41)年;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9例,Ⅲ級16例,Ⅳ級5例;合并疾?。焊哐獕?8例,糖尿病20例;吸煙12例,飲酒8例。兩組性別、年齡、BMI、冠心病病程、心力衰竭病程、心功能分級、合并疾病及相關(guān)危險因素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冠心病心力衰竭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5]制定的診斷標準;參照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6]相關(guān)內(nèi)容并結(jié)合臨床經(jīng)驗制定,氣虛血瘀證主癥:喘息氣短、乏力、心悸;次癥:疲倦少言,動則勞累,聲音低微,自汗,面唇紫暗;舌脈:舌質(zhì)紫暗或見瘀點、瘀斑或舌下脈絡(luò)青紫迂曲,舌質(zhì)胖瘦適中,苔白,脈細、沉或虛而無力。具備主癥2項、次癥2項、輔以舌脈,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年齡40~79歲;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符合氣虛血瘀證的中醫(yī)證候標準;心力衰竭病史>3個月;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血漿腦鈉肽(BNP)>200 pg/mL;病人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首診急性心力衰竭;低血壓或藥物難以控制的高血壓;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嚴重心臟瓣膜疾??;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嚴重內(nèi)分泌疾??;肝、腎功能不全及合并惡性腫瘤。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西醫(yī)治療。結(jié)合病人具體情況,無禁忌證病人均應使用抗血小板藥、他汀類調(diào)脂藥、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洋地黃類藥物治療。治療3個月。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益心通膠囊治療,益心通膠囊(泰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院生產(chǎn),規(guī)格:每粒0.35 g,魯藥制Z09080083)由黃芪、人參、丹參、三七、降香、葛根、枳殼、水蛭、地龍、陳皮、川芎、元胡、麥冬、雞血藤等組成,每日3次,每次6??诜V委?個月。
1.6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四診信息評分,將每個條目按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依次計為0分、1分、2分、3 分;脈診分為有無,分別計為1分、0分。②血漿BNP水平。③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④心功能分級療效。
2.1 兩組中醫(yī)四診信息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四診信息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中醫(yī)四診信息評分降低(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四診信息評分比較(±s) 單位: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BN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漿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NP水平較治療前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BNP水平比較(±s) 單位:pg/mL
2.3 兩組治療前后LVEF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F較治療前升高(P<0.01),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LVEF比較(±s) 單位:%
2.4 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心功能總有效率為63.3%,觀察組為9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 單位:例(%)
近年來,中醫(yī)關(guān)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及治療等方面認識不斷深化。古代文獻中無“心力衰竭”病名的記載,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特點,歸屬于“胸痹”“喘證”“水腫”“心悸”等范疇。王賢良等[7]對近40年發(fā)表的冠心病中醫(yī)證候有關(guān)文獻進行分析,總結(jié)出冠心病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多為氣虛、陰虛,標實可見血瘀、痰濁、氣滯。心力衰竭的中醫(yī)證候特征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以氣虛為主,兼見陰虛、陽虛;標實以血瘀為主,可見痰、飲等。心力衰竭的中醫(yī)證型主要分為氣虛血瘀型、氣陰兩虛血瘀型和陽氣虧虛血瘀型,均可兼見痰飲證[6]。宋光明等[8]研究顯示,氣虛血瘀貫穿于心力衰竭的全過程,以益氣活血法應用于臨床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療,療效甚佳。
益心通膠囊主要功效是益氣活血,主要由黃芪、人參、丹參、三七、降香、水蛭、地龍等14味藥組成,采用現(xiàn)代制劑工藝制成,方中黃芪補養(yǎng)氣血,人參補益肺脾,丹參活血通經(jīng),川芎行氣止痛,四者合用,有化瘀而無傷氣血之妙,共為君藥。三七散瘀止痛,降香辛散溫通,元胡活血行氣,水蛭破血祛瘀,雞血藤活血補血,五者相合,以助丹參、川芎活血散瘀;葛根、地龍行散走竄、通經(jīng)活絡(luò);以上諸藥,用為臣藥。枳殼、陳皮辛開苦降、行氣化滯,以防黃芪、人參補氣太過,用作佐藥;麥冬養(yǎng)陰生津,佐助黃芪、人參氣陰并補,兼顧胃氣,用為佐助藥。諸藥合用,以達益氣活血、化瘀通絡(luò)之功效。臨床主要治療氣虛血瘀證冠心病心力衰竭,臨床療效良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西藥常規(guī)聯(lián)合益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證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可降低病人BNP水平,提高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