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芳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江西 贛州 341000)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種主要由肥大細胞作用,以皮膚風團、紅斑、伴較為劇烈瘙癢為主要特點的皮膚病[1],且易反復發(fā)作。CU患者具有變態(tài)反應性與自身免疫性特點,致病機制較為復雜,現(xiàn)階段普遍認為,CU與免疫、慢性感染、遺傳等因素相關[2],參與其中的免疫細胞包括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T 細胞等[3-4]。CU 屬于自限性疾病,疾病發(fā)作后患者皮膚表現(xiàn)的風團、紅斑一般會在24 h內自行消退,但相關癥狀可持續(xù)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如腹痛、腹瀉、惡心、疼痛不適、呼吸困難、頭暈等,甚至導致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5-6],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臨床以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枸地氯雷他定為H1受體拮抗劑,具有較好的抗炎、抗過敏效果,是治療CU 的常用藥物。奧洛他定是一種新型的H1受體拮抗劑,在國外應用時間較長,目前關于這兩種H1受體拮抗劑的應用效果對比研究相對較少?;诖?,本研究旨在比較奧洛他定與枸地氯雷他定治療CU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至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00例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男27 例,女 23 例;年齡 22~65 歲,平均(40.18±6.31)歲;病程3~85 個月,平均(24.16±4.28)個月。對照組男 28 例,女 22 例;年齡 22~67 歲,平均(41.04±6.54)歲;病程2~88 個月,平均(25.05±4.51)個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 版)》[7]中CU 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確診;病程>6 周者;每周發(fā)作≥2 次者;符合奧洛他定、枸地氯雷他定用藥指征者;積極配合診療與隨訪工作者;精神狀態(tài)正常者。排除標準:近1 個月內接受過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組胺藥物等治療者;免疫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類型過敏性疾病者;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疾病者;處于特殊生理期的女性;物理因子引起的相關性CU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言語溝通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枸地氯雷他定片(廣州海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38,規(guī)格:8.8 mg)口服治療,每次8.8 mg,每天1次。研究組給予鹽酸奧洛他定片(北京四環(huán)科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415,規(guī)格:5 mg)口服治療,每次5 mg,每天2次。兩組均連續(xù)用藥4 周,期間暫停其他藥物。囑患者治療期間保持清淡飲食,避免食用致敏性食物;觀察和記錄風團直徑數(shù)量、皮疹持續(xù)時間、病情發(fā)作情況等,記錄不適癥狀,定期回院復診。明確患者病情控制情況與藥源性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參考歐洲MILOR 計分法量化評估患者風團大小與數(shù)量、瘙癢程度等,其中瘙癢程度:分值 0~3 分,0 分為無癢感,1 分為輕度癢感,2分為中度但可耐受癢感,3分為重度無法耐受癢感;風團大?。悍种?~3分,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0.5 cm,2分為直徑在0.5~2 cm,3分為直徑>2 cm;風團數(shù)量:分值 0~3 分,0 分為無風團,1 分為 1~5個風團,2分為6~12個風團,3分為12個以上風團。于用藥前、用藥4周后對每位CU患者上述癥狀進行量化評估,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后評分差值/治療前評分)×100%,療效指數(shù)≥90%為治愈;療效指數(shù)在60%~89%為顯效;療效指數(shù)在20%~59%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 CU癥狀積分 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統(tǒng)計兩組CU患者風團數(shù)量、風團大小、瘙癢程度癥狀積分,癥狀積分參考“1.3.1”中相關積分標準。
1.3.3 血清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送入檢驗科采用3 000 r/min離心機離心處理10 min,取血清,利用生化分析儀(美國貝爾曼庫爾特公司,型號:DU5800 型)并采用免疫層析法檢測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試劑盒由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試劑盒由上??道噬锟萍加邢薰旧a,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開展相關操作。
1.3.4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藥源性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乏力、口干、頭暈頭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治療前后CU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風團數(shù)量、風團大小、瘙癢程度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 周后,兩組風團數(shù)量、風團大小、瘙癢程度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U癥狀積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u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U癥狀積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u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治療4周后0.90±0.14a 1.57±0.35a 12.568<0.001風團數(shù)量治療前2.40±0.21 2.35±0.23 1.135 0.259治療4周后0.82±0.19a 1.44±0.32a 11.780<0.001風團大小治療前2.48±0.19 2.46±0.21 0.499 0.619治療4周后0.80±0.17a 1.51±0.35a 12.903<0.001瘙癢程度治療前2.38±0.22 2.40±0.21 0.465 0.643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gE、IL-23、TNF-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周后,兩組IgE、IL-23、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IgE,免疫球蛋白E;IL-23,白細胞介素-23;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治療4周后20.16±3.57a 26.35±4.61a 7.507<0.001 IgE(IU/ml)治療前153.17±20.85 152.05±21.59 0.264 0.792治療4周后92.14±7.83a 115.94±13.58a 10.736<0.001 IL-23(ng/L)治療前40.27±5.93 41.11±6.31 0.686 0.494治療4周后25.26±2.84a 30.88±3.71a 8.505<0.001 TNF-α(ng/L)治療前34.57±6.83 35.29±7.10 0.517 0.606
2.4 兩組藥源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出現(xiàn)口干1 例,乏力1 例,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4.00%(2/50);對照組出現(xiàn)頭痛頭暈1例,口干1例,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4.00%(2/50),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CU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皮膚病,多與環(huán)境、物理因子、飲食、藥物等因素相關,塵螨、海鮮、蛋、奶、河鮮、青霉素、四環(huán)素、阿司匹林、酒等是臨床診療中較為常見的誘發(fā)因素[8-9]。近年來隨著時代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CU 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目前,CU 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其被證實與炎癥介質,如白三烯、組胺、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等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相關[10]。一項回顧性研究[11]表明,機體T 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及TNF-α、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因子均參與了CU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直接影響CU患者的預后效果。另外,CU 的發(fā)生與細胞免疫密切相關,奧洛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給藥后均能改善機體細胞免疫狀態(tài),促進機體T 淋巴細胞的增殖釋放,繼而激活機體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抑制炎癥因子與免疫因子的釋放,調節(jié)細胞免疫失衡狀態(tài)[12-13]。有研究發(fā)現(xiàn),IL-23、TNF-α 等水平與 CU 疾病活性呈正相關,其中IL-23廣泛存在于CU患者皮損處,且有研究提出,二者參與CU的發(fā)病機制作用的假說,但尚待進一步證實[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兩組 IgE、IL-23、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張蕾等[16]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奧洛他定治療CU可改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枸地氯雷他定在CU 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屬于哌啶類藥物,為第二代抗組胺藥,也是目前治療CU 的一線藥物,用藥效果與安全性已被證實[17]。地氯雷他定給藥后能轉化為地氯雷他定,通過與H1受體高親和性結合抑制過敏物質的釋放,從而控制CU 癥狀體征,同時還能對肥大細胞功能產生作用,降低機體組胺等炎癥物質的水平,有效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奧洛他定是一種新型的、高度選擇性拮抗H1受體的藥物,能穩(wěn)定肥大細胞細胞膜,通過抑制Ca2+內流,抑制組胺釋放,減少機體白細胞介素水平,從而發(fā)揮與枸地氯雷他定一致的抗過敏、抗炎作用。與此同時,奧洛他定還能有效抑制機體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趨化因子等炎癥介質,進一步增強抗炎效果。有研究[18]顯示,奧洛他定能通過抑制腫瘤壞死因子對黏附分子的刺激,發(fā)揮降低機體組胺水平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研究組風團數(shù)量、風團大小、瘙癢程度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奧洛他定治療CU 的臨床療效優(yōu)高于枸地氯雷他定,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用藥安全性均較高。第二代抗組胺藥種類較多,被批準應用于臨床的此類藥物均為不良反應輕微,對臟器損害風險低的藥物,因而奧洛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的用藥安全性毋庸置疑,而關于兩種藥物用藥安全性比較,尚待未來臨床納入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奧洛他定與枸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安全性均較高,但奧洛他定在提高臨床療效,降低癥狀積分,改善血清免疫和炎癥因子水平方面優(yōu)勢突出,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