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飛
(寧波市鄞州區(qū)明樓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浙江 寧波 315100)
復發(fā)性口瘡為最常見的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好發(fā)于消化道潰瘍、免疫功能紊亂人群,存在家族遺傳傾向,具有病情易反復、遷延難愈等特點,極大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甚至造成進食困難和焦慮抑郁,影響正常的工作與學習[1]。西醫(yī)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促進潰瘍愈合,同時建議保持口腔衛(wèi)生,合理搭配飲食,加強營養(yǎng)支持,補充維生素,改善不良情緒等;但上述西醫(yī)療法在減少口瘡發(fā)作次數和緩解癥狀方面,療效往往不夠理想。祖國醫(yī)學注重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治療復發(fā)性口瘡方面,毒副作用小,療效較為滿意[2-3]。筆者從事社區(qū)診療工作多年,反復摸索和總結,自擬健脾解毒斂瘡方用于治療復發(fā)性口瘡心脾積熱證患者,臨床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2月—2020年10月門診就診的復發(fā)性口瘡心脾積熱證患者98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31 例;年齡18~59 歲,平均年齡(35.71±6.38)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72±2.41)年。觀察組男性19 例,女性30 例;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35.78±6.32)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79±2.36)年。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口腔黏膜病學》[4]中“復發(fā)性口瘡”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口瘡”心脾積熱證的辨證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復方性口瘡西醫(yī)診斷和中醫(yī)辨證屬心脾積熱證;2)口瘡反復發(fā)作;3)本次口瘡發(fā)作日期≤5 d;4)年齡在18~60歲;5)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2)就診前服用過與本病相關藥物者;3)有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疾病等重大基礎疾病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依從性差或存在精神疾患難以配合治療者。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康復新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995,規(guī)格:10 mL/瓶)10 mL/次,含漱,3次/天;復方維生素B2片(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5031,規(guī)格:維生素B2 2mg,煙酸20mg/片),2片/次,3次/天,連續(xù)口服1周。觀察組加服健脾解毒斂瘡方(淡竹葉12 g、木通6 g、燈芯草6 g、生地黃15 g、生甘草10 g、太子參18 g、白術10g、茯苓15 g、黃連5 g、白花蛇舌草15 g、七葉一枝花6 g、連翹15 g、白及10 g、當歸10 g、珍珠母15 g)治療,每日1劑,水煎300 mL藥汁,早晚2 次分服,療程1 周。
2.2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復發(fā)性口瘡” 的療效標準判定,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無效。
2.3 觀察指標 1)觀察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潰瘍面積、滲出面積、充血面積、潰瘍疼痛、燒灼感、口干口渴、便干便秘)積分變化,按癥狀體征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2)2 組患者治療后潰瘍數目及愈合時間比較。3)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比較:應用SF-36量表[7]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好。
3.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3.3 2 組患者治療后潰瘍數目和潰瘍愈合時間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后潰瘍數目和潰瘍愈合時間比較
3.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3。
復發(fā)性口瘡又稱阿弗他口炎,針對該病西醫(yī)缺少滿意的治療措施,雖然方法眾多,但收效不甚理想。祖國醫(yī)學可揚長補短,通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fā)揚,在探索口舌生瘡病因病機和遣方用藥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古代就有相關文獻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火氣內發(fā),上為口糜,嘔逆?!薄吨T病源候論·口舌瘡候》云:“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于口。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笨诏徟R床證候較多,可分為心脾積熱、胃火上炎、脾虛濕困、陰虛火旺等證型,臨床上以心脾積熱證較為常見??诏彏榛寂c心脾關系密切,蓋因舌為心之苗,脾開竅于口,脾脈夾舌本,散舌下,臟腑熱盛,心脾積熱,氣沖上焦,火熱循經上炎,發(fā)為口瘡[8-9]。筆者通過多年臨床實踐與總結,自擬健脾解毒斂瘡方用于治療心脾積熱型復發(fā)性口瘡。方中淡竹葉甘寒,淡滲利竅,清熱除煩,導心火下行,善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木通、燈芯草性寒,入心與小腸經,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燈芯草且可清熱安神,治心煩不寐;生地黃甘寒而潤,入心、腎經,清熱涼血,兼能滋陰以制心火;生甘草入心、脾經,補脾益氣,解毒止痛,調和諸藥;太子參甘平,歸脾、肺兩經,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白術苦溫燥濕,兼能健脾;茯苓味甘淡,健脾滲濕,與白術相配,健脾祛濕之功效益著;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及連翹均為苦寒之品,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白及消腫生肌,斂瘡,善治各種潰瘍疼痛;當歸甘溫,歸心、脾經,養(yǎng)血和血;珍珠母安神定驚,善治心悸失眠。全方共奏健脾斂瘡、解毒安神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和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降低、潰瘍數目減少和愈合時間等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健脾解毒斂瘡方可提高復發(fā)性口瘡心脾積熱證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改善潰瘍疼痛、口干作渴等癥狀,加快潰瘍愈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表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