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璇
韓積冬用氣焊焊接超薄鋁合金件
韓積冬焊接的精密零件厚度僅為0.25毫米,相當于兩張A4紙
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夢想。
這是韓積冬寫在個人總結里的一句話,簡短12個字的背后,見證著一位“北漂”青年是如何依靠自身技能摘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
韓積冬來自中國航天科工三院159廠(以下簡稱“159廠”),目前,這里已發(fā)展成為飛航裝備制造總裝單位,承擔為國家安全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提供高技術航天裝備的重要任務。
據介紹,目前該廠擁有集團首席技師1人、特級技師9人、高級技師30人、技師198人;全國技術能手15人、航天技能大獎3人、航天技術能手35人,被喻為“大國工匠圣地”。旗下6個技能大師工作室累計“掛帥”完成100余項技術攻關和優(yōu)化項目,在多個關鍵型號研制中集智攻關取得關鍵性突破。
也是在這里,“80后”山東小伙韓積冬憑借不服輸的心氣和過硬的技術本領,先后承擔了多型國家重器的研制生產,解決了鋁合金大尺寸薄壁箱體的裝配焊接難題,攻克了薄壁管路焊接焊漏及未焊透技術難關,高水平保證了焊接質量和變形控制。
2021年,他代表北京市總工會參加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焊工決賽,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2022年勞動節(jié),他將被頒發(f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走進車間專訪韓積冬,記錄這位平凡勞動者不平凡的勞動故事。
初見韓積冬時,他身穿藍色工服,頗有山東小伙的闖勁兒。采訪時,韓積冬和記者談及“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夢想”,其實,這個夢想有3個含義。
1980年,韓積冬出生在山東滕州的一個普通農家。18歲高中畢業(yè)后,他選擇留在親戚的修理鋪幫忙。親戚看他學得快,就手把手教他焊接,還給了他3本書,讓他學習。這樣一干就是兩年。
2003年,韓積冬看到同村老鄉(xiāng)到北上廣打工,心里像很多農村年輕人一樣,充滿向往,于是他決定帶著焊接手藝到北京闖一闖。
“那時候,我的夢想就是能在北京有個家,在大城市扎下根?!北е篮迷竿捻n積冬在北京一家私營企業(yè)干了起來,當起了“北漂”。
后來,他進了首鋼下屬的一家企業(yè),又因為業(yè)務突出,被選送至首鋼技師學院學習。在這里,韓積冬遇到了他的師傅,被譽為中國冶金行業(yè)第一“神焊槍”的王文華。
“其實學焊接挺苦的,有時候稍不留神,就會被燙到。我們總開玩笑說,焊接工身上就沒一件‘好衣服,多少都得有個洞。防護不到位,燙皮膚、傷眼睛啥的,也都是常事?!表n積冬說。
1992年,29歲的王文華成為首鋼最年輕的焊接工程師;1997年,在全國冶金行業(yè)焊接技術大賽上,他一舉奪冠,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在中華世紀壇建設中,負責監(jiān)督質量的專家逢人便問:“王文華來了沒有?第一道焊口讓他開,關鍵部分讓他焊?!?/p>
那時,技藝高超的王文華成了韓積冬心中的偶像,“我也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拿全國冠軍!”功夫不負有心人,韓積冬通過努力,成為王文華大師工作室的一員,也成為師傅眼中最有悟性的徒弟之一。
2008年,韓積冬所在的企業(yè)參加北京奧運場館主火炬塔的焊接工作?!澳莻€塔有32米高,要用一根根管子和滑道焊接起來?!?/p>
據介紹,火炬塔由鋼管拼接成骨架,再由彩色不銹鋼蒙皮覆蓋而成。據韓積冬回憶,工程前前后后用時近3個月。由他帶領的5人小組,負責全部焊接任務。
由于工程涉及多種材質之間的焊接,根據當時的生產情況,如果利用現有條件和工藝很難保證質量和工期。韓積冬小組經過反復試驗,利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生產效率高、焊接變形小和焊縫成形好等優(yōu)點,順利代替手工電弧焊工藝,完成了所有碳鋼的焊接。
“這是我很自豪的一次任務,當時因為保密不能和任何人說。等奧運會開幕了,我特意帶兒子去看,告訴他這是我焊的?!表n積冬驕傲地說。
經過這次任務,37歲的韓積冬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三院,正式加入航天技能人才隊伍,開啟“大國焊匠”的職業(yè)生涯。
2019年,韓積冬參與了國慶閱兵上國防武器產品的焊接任務,他克服時間緊、工作量大的諸多困難,連續(xù)工作12小時,無損探傷操作一次合格?!爱斂吹阶约汉附拥难b備經過天安門,內心的滿足感是無法形容的?!?h3>夢想——培養(yǎng)出世界冠軍
如今,韓積冬憑借出色的專業(yè)能力,已經解決了北京戶口,在他曾經漂泊的城市扎下根?!巴甏汗?jié),都是大包小包往老家趕,這幾年我們把父母接過來,在北京一大家子過年,感覺很不一樣”。
生活發(fā)生了變化,工作也有了全新感受。進入航天系統后,韓積冬深刻體會到航天人對于夢想的執(zhí)著和堅定,他又有了新夢想——像傳承航天精神那樣,把技術和工匠精神傳下去,培養(yǎng)出一位世界焊接冠軍。
世界技能大賽被譽為“技能奧林匹克”,是世界技能組織成員展示和交流職業(yè)技能的重要平臺。截至2013年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比賽項目共分為信息與通信技術、制造與工程技術等6大類,共計46個競賽項目。大部分競賽項目限制參賽選手的年齡為22歲。
據韓積冬介紹,雖然我國只參與過5次,但在焊接項目上已實現“三連冠”。雖然驕傲也略感遺憾,因為不是他培養(yǎng)出來的。
為了圓夢,韓積冬在平時工作中時刻不忘“傳幫帶”,為公司培養(yǎng)了大批高技能焊接人才。其中,兩名徒弟分別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焊工”“全國青工崗位能手”稱號,韓積冬也被北京市職業(yè)能力建設指導中心評為優(yōu)秀指導教師。
去年,韓積冬的大兒子中考,成績近500分,但是他沒有繼續(xù)讀高中,而是選擇接過父親的焊槍——讀技校、學焊接。
問到理由時,韓積冬憨笑著回答:“咱不能說是為了‘國家事業(yè)那么大的話,但是焊接這門手藝確實改變了我和家庭的命運,估計兒子也看在眼里了。”
韓積冬說,大兒子從小就跟著他在北京四處跑,看到了各種焊接的工廠和場景,也明白從事焊接工作的苦和樂?!皟鹤拥睦蠋熀臀艺f,他這次考試全班第一呢!”韓積冬自豪地說。
當被問到是否把“世界冠軍”的培養(yǎng)目標落在兒子身上,韓積冬笑著說:“希望他能行,只要他愿意,我肯定支持?!?/p>
談到“工匠精神”,韓積冬脫口而出:“要熱愛。”在他眼中,制造業(yè)在向智能制造發(fā)展的過程中,高水平技能不會被輕易替代。只要有不服輸的精神和愿意琢磨的熱情,一切困難都能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