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紅梅
(作者單位:重慶市潼南區(qū)大佛小學校)
潘新和教授提出“閱讀,指向言語表現、指向寫作”,強調寫作是閱讀的目的。統(tǒng)編教材的習作單元,集一個單元之力,先后借助精讀課文、“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等板塊,圍繞單元訓練要素進行編排,體現了指向寫作的閱讀,力圖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獨特的目標,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了解課文按照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海上日出》要學習課文按太陽變化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生動描寫的表達效果;《記金華的雙龍洞》要體會按照游覽順序寫景,體會作者如何把重點部分用寫景物加感受的方法寫清楚。兩篇文章描寫對象不同,但都有明確的寫作順序。還有“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都圍繞“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景”這條主線設計,各板塊形成整體,彼此關聯。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將閱讀與習作結合點大體確定為:體會課文中景物變化順序的表達效果,學習按變化順序描寫景物;體會課文中按照游覽順序寫景的感受,學習移步換景、按順序寫景的方法。
觀察上表,我們發(fā)現一到六年級共涉及寫景類習作五篇,要求寫清楚場景,寫清特點,寫出感受,按一定順序寫,描寫景物動態(tài)變化。習作能力點清晰明確,能力訓練層層遞進,難度要求逐步提高。由此可知,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寫景知識,初步知道寫景類文章特點。而本單元習作能力要求:一是“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現,對學生來說是新的生長點;二是印象深的景物重點寫,寫清楚特點,在三、四年級上學期學生進行過相關訓練。
從這個方面的分析來看,本單元讀寫結合的重點還應放在:讀精讀課文,學按順序寫多處景物;抓重點段落,寫印象深刻的景物。
通過上表橫向比較發(fā)現,兩篇精讀課文均指向“按順序寫景”“把重點景物的特點寫清楚”兩個能力點。我們挖掘課文在主題思想、主要材料、寫作順序、景物特點、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再與寫作中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遣詞對接,以此構建整組教材讀寫結合的對應關系,借鑒精讀課文,為學生搭建習作支架。
從四篇課文我們可以看出,讀寫結合的落腳點重點在于:學單元課文,抓謀篇布局;品重點段落,寫景物特點。即達成習作要求中提出的“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為重點來寫,注意把它的特點寫出來”“可以用過渡句,使景物轉換更自然”。
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考慮和學生的學情,我們最終將本單元讀寫結合的知識能力點融合為: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單元特點分層進行讀與寫教學,引導學生將籠統(tǒng)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習活動,品讀課文、習得方法、遷移運用,最終形成學習成果。
1.畫一畫,畫出游覽路線。本單元學習開始,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習作任務是寫一篇游記,思考寫作時準備寫哪個地方,按照怎樣的游覽順序寫。然后,學習精讀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根據課后習題編排,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抓住表示作者行蹤的語句,理清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把下面的路線圖補充完整:路上—( )—( )—( )—( )—( )。
2.說一說,說說游覽順序。接著閱讀習作例文《頤和園》,讓學生通過圈畫批注,發(fā)現作者也是按一定的順序寫長廊、萬壽山、佛香閣、昆明湖等景點,明白作者的寫作順序。然后總結提煉出“按照游覽順序寫”的策略,運用到“初試身手”的第1 個任務:把游程圖畫出來,按照順序說一說。
3.理一理,理清游覽順序。完成這些訓練后,教師設計學習單,讓學生根據自己真實經歷選擇游覽地點、主要景物,畫出游覽路線圖,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4.擬一擬,擬定習作提綱。學生篩選寫作素材,完成寫作提綱,搭建習作內容支架,將靜態(tài)的文本閱讀衍變成動態(tài)的習作構思,培養(yǎng)學生精準的目標意識,讓學生在讀寫結合的實踐中感受快樂,從圓滿完成任務中體會到寫的價值。
初讀幫助學生理清了游覽順序,有了寫作素材,接著研讀如何分層次抓住重點景物,寫清楚景物的特點,突破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難點。
1.按照變化呈畫面。
研讀《海上日出》的第2、3 自然段,先圍繞“日出前太陽有哪些變化”,組織學生默讀課文,讓學生勾畫關鍵詞,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在交流中感悟景象的變化:“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っ妫伾t得非??蓯??!边@里三個加點的詞,是位置的變化;“轉眼間、過了一會兒、到了最后、一剎那間”是時間變化;顏色的變化有“淺藍、紅霞、真紅、深紅”;也有形狀的變化,從“小半邊臉”,到后面的“圓東西”;還有光亮的變化,“沒有光亮、奪目的亮光、有了光彩”。最后學生領悟寫法:作者按照太陽變化的順序,抓住了位置、時間、顏色、形狀、光亮的變化來記錄整個日出的過程,這樣寫形象生動,畫面感極強,讓我們感受到日出絢爛之美。學生結合看日出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升華對文本內容和表達的理解,為寫作進行有效的鋪墊。
2.抓住重點寫特點。
研讀《記金華的雙龍洞》外洞進內洞的部分,讓同桌合作讀一讀,思考孔隙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寫出其特點的。
“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短短兩句話直觀描寫了孔隙狹小。作者沒有用具體數字寫空隙小,而是用小船的“小”,通過“仰臥、沒法容”寫出空隙的“小”?!白砸詾椤墒沁€能感覺……我又感覺……”,作者用自己過空隙的感覺寫出了孔隙的窄小。
我們既要引導學生理解空隙“窄小”的特點,也要學習作者寫出這個特點的方法:運用多種感官觀察,加上修辭,發(fā)揮想象,寫出感受、體驗。這是為表達奠基的一種閱讀訓練。
接著閱讀習作例文《七月的天山》,通過教材上的批注,小組合作學習,明確作者是按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討論作者如何介紹天山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鞏固抓住重點寫清楚景物特點的方法。
3.反復訓練“按順序”。
本單元課后練習要求“理清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再把路線圖補充完整,畫出起過渡作用的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游覽的順序寫清楚的,再把路線圖補充完整,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寫天山的”。教師可以質疑:“回顧《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火燒云》《觀潮》,從寫景的角度,你有哪些收獲?”鼓勵學生把寫法與閱讀體驗聯系起來,總結出方法:抓住重點景物、按照變化的順序寫清楚特點。
“初試身手”的融入,也由第一個項目——畫出參觀路線,再按順序說一說,到第二個項目——觀察身邊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按順序寫下來。學生從認識方法到運用練習,層層遞進,搭建支架。最后,學生按照先前列好的游覽流程圖,根據生活經歷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去完成習作草稿,遷移所學寫法。
在初次習作時,主要讓學生結合單元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為習作建立范式,學習將游覽過程寫清楚:“將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寫清楚”“把游頤和園的順序寫清楚”“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寫天山的”……從而達成“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這一目標。
在引導學生進行習作修改時,教師要有重點地引導學生借助課文范例,體現習作增長,實現讀寫結合的效度。如:尋找文中的承接詞,借助例文中的過渡句把游覽過程寫清楚、寫生動?!额U和園》中“進了大門,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學生發(fā)現“換景”時,就有一些承接詞句把不同景點“粘合”在一起,連接非常自然。學生及時自主修改,在描寫不同景物的承接之間加上合適的詞句,達成“用過渡句,使景物的轉換更自然”“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的目標。在習作過程中,運用自評導學單檢測讀寫結合的效果。
這樣,教師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教師設計評價清單支架,把習作修改落到實處,引領學生在小組內評一評,從而達成星級目標。學生在習作時,將自己的習作和課文對比、和例文對比、和同伴習作對比,一起品讀、揣摩、體驗、欣賞、辨析,去發(fā)現自己習作的問題,在自評和互評中提出建議、不斷反思、反復修改,讓言語交際能力得到提升,實現自我超越。最后在“美麗的足跡”展示活動中,發(fā)布學生習作,游記、導游詞、圖片配文、視頻腳本等多樣形式,展現讀寫結合的單元整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