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你能想象嗎?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先民就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三維空間”宇宙觀……
2021年12月16日,清華大學針對搶救收藏的2500余枚竹簡“清華簡”再發(fā)最新研究成果:一篇名為《五紀》的長篇戰(zhàn)國竹書,揭示了歷史不為人們所知的一面。該竹書共130簡,全篇內(nèi)容基本完整,總共近4500字,是目前所見篇幅最大的出土戰(zhàn)國竹書。全篇構建了宏大而復雜的天人體系,可以說是先秦時期對天人關系認識的綜合與總結(jié)。對古代天文歷數(shù)、國家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該竹書中最令人震驚的,當數(shù)“蚩尤是黃帝之子”的這一驚人發(fā)現(xiàn)。
為了說明這套“五紀”系統(tǒng)切實有效,簡文在后四分之一篇幅里,以最初的“人王”黃帝為例,描述了他對這套理論體系的具體踐行。里面涉及了大量黃帝時期的歷史傳說,比如大家熟悉的“黃帝戰(zhàn)蚩尤”的故事。“其中關于‘蚩尤’身份的記載,完全更新了我們的認知,其文曰:‘黃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長成人,乃作為五兵。’”專家介紹。此外,清華簡《五紀》中的黃帝故事,還出現(xiàn)了很多與兵器、軍制、陣法以及軍事訓練、軍事禮儀有關的內(nèi)容。
在已有的資料中,古人留下的古書和圖示都是二維的,但《五紀》中出現(xiàn)的“六合”概念已經(jīng)描述出一個三維空間。其有一組完整的宇宙空間概念,分別是“天”“地”“四荒”“四冘”“四柱”“四維”。其中天、地、四荒又稱為“六合”。“可理解為一個六面體,代表宇宙的總體空間;‘四冘’指天之四正方向;‘四柱’是起承天作用的支柱,在宇宙中應位于四個角隅方位;‘四維’在先秦時期應是天空方位的專屬用語,用以表示天球?!鼻迦A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賈連翔介紹,通過對這些空間概念的分析,可厘清古書中的諸多方位名稱,深入了解古人對宇宙的整體認知。
《五紀》神司人體推擬圖
《山海經(jīng)》神怪圖像中,有一個始終存在的經(jīng)典“人物”——蚩尤
《五紀》中還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人體結(jié)構的準確認知——文中寫道,有三十位神祇,除司掌五德外,每位還可司掌人體的一個部位,山川物產(chǎn)也由神祇來執(zhí)掌。有趣的是,作為地祇的“大川”掌管“水”,簡文記載水中的珍寶有“珠、龜、象”。
專家介紹:“簡牘中‘象’是指象牙,但古人認為象牙是水中物產(chǎn),與我們現(xiàn)在的認識頗為不同,這或許反映了《五紀》作者所處時、地的環(huán)境和動物習性與今天大有差別?!?/p>
《五紀》更是將人體與數(shù)算結(jié)合,進行尺度的建立。簡文敘述了確定尺度的基本方式和原則——武、跬、步都是由足(下肢)所建立的長度單位,拳、扶、咫、尺、尋則是由手(上肢)所建立的長度單位,并稱此方法為“標躬惟度”。
長篇戰(zhàn)國竹書《五紀》,為我們揭示了歷史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們的先民早在千年前就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三維空間”宇宙觀,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