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王冰冰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傳統(tǒng)的物理實驗教學注重實驗步驟的記憶和結論的得出,且很多物理實驗面臨不易操作、實驗現象不明顯或誤差較大的問題,實驗教學效果不好,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诖?,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三節(jié)“電阻”為例,談談筆者教學時的一些創(chuàng)新。
情境導入的創(chuàng)新
筆者改變以往平淡的提問“導線為什么大多數用銅而不用鐵”,而通過改編《天路》的歌詞引入:“清晨我站在高速路旁,看那車輛堵到了天上,像一條長龍連綿不斷……”教學時配上車輛擁堵的照片,形成鮮明對比,有聲有圖有真相,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沖擊。剛一播放,學生就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了,興致高昂,為后面的電阻學習又起到暗示作用,效果很好。
猜想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
教師經常用寬闊馬路與泥濘小路作對比,問通過哪條路時阻力大,啟發(fā)學生猜想出“材料”;用路長與路短猜想出“長度”;用路寬與路窄猜想出“橫截面積”。這種發(fā)問較為傳統(tǒng)。為了增加學生的直觀性體驗,筆者利用釘子、木板等材料自制教具,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猜想出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課堂教學效果明顯。這為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分組實驗的創(chuàng)新
在分組實驗探究時,筆者打破常規(guī),推陳出新,自制長度相等、橫截面積不等和橫截面積相等、長度不等的長方體玻璃槽,兩側粘牢銅片,且銅片插入的深度相同,用硫酸鈉溶液作為導電溶液。學生對銅絲、鎳鉻合金絲導電很熟悉,但對酸堿鹽的水溶液導電比較陌生。本器材制作精準,操作簡單,效果明顯,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學生對導體導電的多樣性有了具體的認識,使結論更有說服力。
教材中沒有探究溫度對電阻的影響,導致學生對此沒有明確的認識和感知。雖然有的學生看書后知道溫度對電阻的影響,但僅是生硬地記住了結論。為此,筆者和學生把舊燈泡的燈絲取出來,并將它接入電路,用酒精燈加熱,讓學生直觀看到電流的變化,從而得出電阻的變化。這個實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課堂上細致觀察,甚至有的學生發(fā)出“哇”的驚呼,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實驗拓展的創(chuàng)新
在新課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拓展,把兩個金屬夾直接插入溶液,使其慢慢互相靠近或遠離。通過改變兩個金屬夾之間的距離,學生會發(fā)現燈泡亮度隨之改變,為下一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讓他們愛上物理課。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物理實驗創(chuàng)新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B20060130)
(王巧玲系鄭州市第四十二中學教師,王冰冰系鄭州市鄭東新區(qū)南塘初級中學教師)
(本欄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