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霞
在我的記憶深處,每逢下雨,奶奶總要準備好幾個袋子,再準備好水壺和草帽,待雨一停,太陽曬半天,就打發(fā)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去撿拾地衣。
每每這個時節(jié),村里便會出現集體撿拾地衣的熱潮。大人們忙著播種,便派了自家的小孩去,常常是大孩子背著吃食,一手拿著袋子,一手牽著小的。一時間熱鬧非凡。我們一路歡呼著朝山腳跑去。山腳有溪流,地衣格外肥美。
山野間,到處都是撿拾地衣的孩子。我們彎著腰,都不用細看,只管伸手撿拾即可。地衣在被曬過之后越發(fā)黝黑,底部是土黃色,拿到手中細看又帶著深深淺淺的綠,煞是好看。有經驗的哥哥姐姐可不像我那樣只管往袋子里撿,他們專門甄選地衣中的佼佼者,必須是輕貼著草皮腐葉,即便是無根而生,也能開得如肥厚的木棉般飽滿,沒有被羊或人踩過的,那樣的才是他們的目標。
我哪里顧得上這么多,連同草葉小石塊一起拾進去,有次居然將同樣黑黝黝的羊糞蛋一起拾進去,奶奶洗地衣的時候大吃一驚,哥哥因此嘲笑了我好久。我仍難斂好動之心,一會兒在山野里撒歡跑,一會兒和幾個小孩子玩“抱樹”游戲,或是在溪水里挖了泥巴當炮彈,“啪”一下扔到樹干上,想象自己是炮兵……
鬧騰夠了我才去撿拾地衣,一邊撿拾一邊到處找好玩的:撥開草叢,黑紅相間的小蟲子慌忙揮動著蜈蚣一樣多而密的腳逃竄,蝸牛背著殼悠哉地懸在葉尖上裝死;樹下一堆狗尿苔炸開白色的褶子,螞蟻在褶皺中穿行,猶如走在VIP通道;一只老鼠受了驚,蜷成一個球兒,我擺出彈玻璃珠的架勢將它彈出老遠;剛長出四肢的小癩蛤蟆蹦跶著逃跑,我恭敬地為后面的大癩蛤蟆讓路。在鄉(xiāng)里人眼中,蛤蟆和蛇都是值得尊敬的,是莊稼的守護神,見了不能打攪,更不許虐殺……
洗地衣是特別費勁的事情。奶奶從后窯里拖出一年用不了幾次的大鋁盆,放在院子的陽洼地。而我負責壓水泵,直到累得掛在水泵把上直不起腰。待倒?jié)M水,把地衣一股腦兒倒進去,就開始攪動,揉搓,細細摳出藏在褶皺里的泥土,如此反復四五次才算洗凈。奶奶的手泡得通紅,在陽光下冒著熱氣,銀鐲子磕在鋁盆上叮當作響。我也不敢閑著,把洗完地衣的水倒進小點的盆里,用來洗洋芋。
新鮮的豬肉,挑了瘦肉,剁碎混著干凈鮮嫩的地衣,再混入切得細細的洋芋絲,隨便放點調料,單單餡兒就讓人食欲滿滿,更別說包上面皮,混進燉菜。這時候,家家戶戶都飄起炊煙,草木灰的煙氣里混合著地衣的香氣。
【作者系甘肅省靜寧縣第一中學,指導老師:李新平】
點評
作者回憶了自己小時候撿拾地衣包包子的快樂經歷,也將鄉(xiāng)村美好的生活場景描繪了出來。文章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將撿拾地衣時的快樂刻畫出來。其中描寫草叢里小動物的段落很精彩,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文章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讀之令人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