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濤杰
中風為致殘、致死率均較高的疾病,據相關數(shù)據指出,中國中風發(fā)病、病死率位居世界首位,且隨人口老齡化加劇,其發(fā)病率逐年遞增[1]。對于缺血性中風急性發(fā)作期患者,臨床多實施溶栓、抗血小板、營養(yǎng)神經等藥物治療,以促使腦部供血恢復,改善微循環(huán);在恢復期時,仍需予以藥物進行治療,促使神經功能改善[2]。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為三七總皂苷,可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為中風恢復期常用治療藥物,單獨使用對部分患者效果欠佳。中醫(yī)認為,中風病位在腦,為本虛標實,恢復期由于瘀阻日久、正氣耗傷,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故治療應以益氣活血化瘀為主[3]。益氣活血湯具有滌痰息風、活血化瘀之效,故選其治療。本研究選取內黃縣中醫(yī)院10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益氣活血湯聯(lián)合血塞通注射液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內黃縣中醫(yī)院10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2019年1月—2021年1月)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其中觀察組中女21例,男29例;年齡54~71歲,平均年齡(62.54±3.84)歲;體質量指數(shù)18.8~26.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2.86±1.53)kg/m2。對照組中女23例,男27例;年齡52~70歲,平均年齡(61.87±3.71)歲;體質量指數(shù)18.5~26.9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2.59±1.49)kg/m2。2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中西醫(y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19)》[4]診斷標準;均處于恢復期;患者或家屬均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障礙、神志不清、智力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伴惡性腫瘤;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
1.3 方法2組均予以腦細胞營養(yǎng)藥物、維持酸堿平衡、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腦水腫、改善腦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等基礎治療。對照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哈爾濱珍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437)治療,將注射用血塞通250~350 mg溶于300 ml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觀察組采用益氣活血湯聯(lián)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療,注射用血塞通同對照組,益氣活血湯組成:桃仁15 g,生地黃15 g,丹參20 g,水蛭10 g,雞血藤15 g,黃芪20 g,甘草10 g,當歸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地龍20 g,紅花10 g,山藥15 g,懷牛膝15 g。水煎取汁400 ml,每日1劑,每天2次,分早晚2次溫服。2組均治療14 d。
1.4 療效評估標準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療效,臨床治愈:NIHSS降低>90%;顯效:NIHSS降低46%~90%;有效:NIHSS降低18%~45%;無效:NIHSS降低<18%。臨床治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①療效。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FIM)、NIHSS評分。NIHSS分值0~42分,分值與神經功能呈負相關;FIM分值0~100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③比較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生產的全自動血液生化儀(AU5800)檢測。④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惡心、嘔吐、頭暈、皮疹等。
2.1 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92.00%高于對照組76.00%(P<0.05)。見表1。
表1 2組中風恢復期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NIHSS FIM評分治療前,2組NIHSS、FIM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I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中風恢復期患者NIHSS FIM評分比較 (分,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2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中風恢復期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中風恢復期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中風為中國中老年人群常見病,其發(fā)病、致殘、致死率均較高,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中風在急性發(fā)作后盡管通過有效治療,仍會發(fā)生較多并發(fā)癥,因此需在恢復期實施有效治療,改善預后效果。血塞通為中風恢復期常用治療藥物,三七總皂苷為主要成分,可緩解腦水腫、清除氧自由基、減少腦損傷,同時還可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5,6]。但由于中風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單一用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故需結合其他藥物治療。
中風恢復期患者本虛標實,以痰濁、血瘀為標實,以腎氣虧虛為主,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補腎益氣為主[7]。益氣活血方中桃仁性平味苦,可活血祛瘀;生地黃性寒味甘,可養(yǎng)血補血、滋陰補腎;丹參性微寒味苦,可活血祛瘀、通脈溫經;水蛭性平味咸、苦,可通絡、破血逐瘀;雞血藤性溫味苦,可通經活絡、行血補血;黃芪性溫味甘,可升陽補氣、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甘草性平味甘,可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當歸性溫味甘、辛,可調經止痛、補血活血;川芎性溫味辛,可祛風止痛、活血行氣;赤芍味苦性微寒,可活血祛瘀;地龍性寒味咸,可通經活絡、清熱息風;紅花性溫味辛,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山藥性平味甘,能補脾肺腎、益氣養(yǎng)陰;懷牛膝性平味苦、酸,可活血祛瘀、利尿通淋、補肝腎、強筋骨。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補腎益氣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2.00%高于對照組76.00%,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低于對照組,F(xiàn)I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益氣活血湯聯(lián)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療中風恢復期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分析原因在于黃芪可降低磷酸二酯酶活性,進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還可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環(huán);川芎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進而發(fā)揮抗血栓作用;丹參能改善血液黏度,拮抗血管平滑肌增殖,并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生成;桃仁、地龍等可加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降低腦組織損傷[8,9]。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益氣活血湯聯(lián)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療方案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湯聯(lián)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療中風恢復期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