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軍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1地質隊,安徽 銅陵 244000)
壩體的安全性能是提高壩體服務年限和質量的基礎,同時也是減少潰壩潛在風險的主要途徑[1]。因此,加強壩體防滲功能至關重要。本文以某排土場污水庫的壩體防滲施工目的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注漿工藝,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為該防滲注漿工藝的推廣使用提供參考依據。
排土場污水庫的壩體由左右壩與壩基共同組成,壩體由鋼筋混凝土+土工膜防滲碾壓堆石組成壩型,壩基主要由石英砂巖、碎石夾黏土等組成。研究區(qū)左右壩為山坡地形,巖石呈層狀展布,巖層走向與壩軸方向一致,傾向北西,傾角40°。壩體的北岸主要由中厚層—薄層的砂質頁巖、粉砂巖等組成,巖石極為破碎,風化深度均大于南岸的巖石;壩體南岸由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組成,該類巖石堅硬,但層面裂隙較發(fā)育,導致巖石較為破碎。
研究區(qū)位于常年性大沖溝內,屬于三面環(huán)山的山間凹地地貌,周邊地形地貌起伏變化較大,最高點高程150 m,最低污水庫底標高44.74 m。壩頂長67 m,壩底長18.8 m,壩頂標高52.9 m,庫底標高47.7 m。施工的注漿孔布置在排土場左右壩底部1 m處,平行左右壩布置,近南—北方向展布,采用單排孔等距離線性布置形式。帷幕長42 m,幕體厚度4 m,設計注漿孔孔距2 m,注漿鉆孔15個,總進尺約160.60 m,預計注漿量為123 m3(圖1)。
圖1 壩體及注漿孔位布置示意圖
工程施工順序為先施工Ⅰ序孔再施工Ⅱ序孔。Ⅰ序孔從幕址兩端向中間施工。單孔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測量定位→鉆探成孔→安裝注漿管→注漿→終止注漿(圖2)。
圖2 鉆探注漿工藝流程圖
(1)注漿方法。根據施工現(xiàn)場地質特征及巖性組合等,本次注漿方式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孔口封閉注漿法”,使得鉆孔注漿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反復注漿滲透充填。同時,為提高注漿質量,注漿時采用自動監(jiān)測設備,及時記錄相關參數[2]。本次注漿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注漿壓入方式采用“自溜+水泵壓入”的組合方式,自溜過程中泵壓升高后更換濃度更高的混合漿采用水泵壓入,直至單孔達到注漿結束要求為止;②為提高注漿質量,可采用孔口封閉孔內循環(huán)加壓注漿的方式,可使得注漿段能夠反復的充填、堵塞,進而提高注漿段的巖石密實度。
(2)注漿分段。根據工程要求,注漿段長為5 m,特殊情況下可適當縮短或加長,當遇到斷層、軟弱破碎帶、塌孔、集中漏水等不良地質注漿段時,縮短段長[3]。當鉆孔穿過破碎巖體漏水嚴重時,先行注漿,待初凝后再進行鉆注;當遇到需加長注漿段時,需要結合場地實際情況變更材料。
(3)注漿材料和配比。注漿材料為水泥漿(添加水玻璃),漿液濃度由稀至濃,水玻璃占干料質量分數2%~10%,施工時視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4)壓水試驗。本次采用單點法壓水的方式進行壓水試驗,然后計算研究區(qū)的地下水的流量等參數,壓水試驗的結果是確定壩體防滲注漿濃度和漿液類型的主要依據。本次試驗采用的注漿泵型號為BW-250,初始的壓水試驗壓力為1 MPa。為提高壓水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在每段注漿前均進行壓水試驗,壓水試驗方法均采用單點法。在進行壓水試驗之前需要記錄孔內的水位,在試驗過程中,每5 min讀取一次壓入流量,當泵壓連續(xù)4次讀取值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小于10%時,說明本次注漿達到預期效果,可結束壓水試驗;或者泵壓連續(xù)4次讀取值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小于1 L/min時,可結束壓水試驗,且將該數值作為最終值參與后續(xù)計算[4]。
(5)注漿壓力。注漿終壓大于靜水壓力2倍,設計注漿壓力為0.2~0.5 MPa,根據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定。注漿壓力是漿液擴散的主要動力來源,同時也是分析漿液在巖石裂隙中擴散擠密是否正常的主要參考指標[5]。此外,為充分分析壓力變化特征,一般將其分為初始壓力、過程壓力和終值壓力,結合地下水壓力,綜合考慮漿液強度等,研究區(qū)不同區(qū)域注漿段采用不同的注漿終壓[6]。同時,在基巖區(qū)域注漿時,其注漿終壓一般采用大壩基礎灌漿的經驗值,其壓力值應為水頭壓力的1.5~2.0倍[7]。本次注漿壓力設計見表1。
表1 不同注漿段設計注漿終壓
漿液的濃度不同則比重不同,因此,上表中孔口表壓數值僅是參考數,實際操作中有一定變化范圍。根據鉆孔孔深,封孔注漿孔口表壓力不小于上表對應孔深孔口表壓。
(6)注漿結束指標。注漿過程正常進行時,依據以下三點結束注漿:
①單次注漿結束標準:在注漿過程中當壓力持續(xù)均勻上升至最終的設計壓力,同時孔內注漿吸收量小于10 L/min時,在穩(wěn)壓20~30 min后可以結束注漿。單次未達到上述標準的區(qū)段注漿(如間歇注漿、設備故障引起的中斷注漿)掃孔后可以不壓水直接注漿,直到單次注漿達到上述標準。
②注漿段結束標準:在注漿壓力指標達到注漿結束要求后,首先沖洗注漿孔。完成上述處理后進一步開展壓水試驗,若在壓水試驗過程中泵壓呈持續(xù)的上升狀態(tài),且最終達到設計終壓時,在穩(wěn)壓20~30 min后,經計算單孔吸水率小于5Lu時即可終止注漿[8]。
③注漿孔(整孔注漿)結束標準:各段達到結束標準,在灌注后掃孔,全孔壓水試驗達到結束標準時,單位吸水率小于7Lu時,即可認為達到終孔結束標準;對于地面冒漿孔,間歇次數不得超過2次,每次間歇時間≥6 h;若在第3次注漿又發(fā)生冒漿時,結束注漿。
綜上所述,根據注漿結束標準判斷注漿是否可靠時,一般采用設計的理論壓力、鉆孔的吸漿(水)率和穩(wěn)定時間等多個指標進行綜合判斷。因此,只有加強設計的合理性,才能有效地使各個注漿段和注漿孔均達到注漿結束標準,獲得有效的注漿堵水效果。
(7)封孔。注漿孔結束后,采用壓力注漿封孔,并將孔口抹平。灌漿段封孔采用不分段一次性壓力灌漿封孔。
本次壩體注漿的鉆孔總進尺為116.51 m,注漿量為79.617 m3,單位注漿量為0.683 m3/m。隨著鉆孔的延伸,注漿量呈明顯減小的趨勢,表明布孔孔距合理,漿液在地下有效擴散,前后施工鉆孔注漿體搭接良好,注漿效果明顯[9]。從鉆孔的取芯情況(圖3)來看,在孔內不同深度的破碎地帶、裂隙處取上大量水泥漿和碎石塊固結體巖芯,可在多處裂隙面上看出有水泥漿侵入。根據提取的固結體巖芯特征可得出,本次注漿對深部破碎帶、裂隙等進行了有效的充填,其漿液的擴散范圍滿足了設計要求,在壩體形成了一道帷幕,對壩體滲漏起到了很好的隔離作用。
圖3 注漿結束后的鉆孔取芯示意圖
綜上所述,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孔口封閉注漿法”在研究區(qū)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注漿后經過鉆孔取芯,可見注漿質量好,對破碎帶、裂隙等的充填效果好,漿液擴散效果好,在壩體形成了一道帷幕,對壩體滲漏起到了很好的隔離作用。因此,該技術方法可以應用于相似類型的壩體的防滲注漿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