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華說:“一個人文化再高,高不過善良;一個人容貌再美,美不過良心;一個人才華再好,好不過美德。一個干凈的人,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不染世俗,而是其靈魂深處有凈土,思想背后有初心,堅守良心和道義,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段話,揭示了道義和良知對于一個人的意義。人之為人,就在于有良知,有道義。
張旭峰:黃河岸邊的生命守護者
張旭峰,男,1954年5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東關鎮(zhèn)后坡居民。
40多年來,張旭峰40多次跳進黃河救人,打撈溺水者19人,成功救起13人,6次參與火災救援。他英勇救人的事跡在當?shù)貜V為傳頌,被譽為“黃河岸邊的生命守護者”。
1983年農(nóng)歷二月,當時黃河正在排凌,河面冰塊碰撞,河水冰冷湍急。一名工人在工作時不小心落入黃河,情況危急。張旭峰聞訊趕來,不顧鋒利的冰塊、刺骨的河水,二話不說就跳下水去救人。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施救,終于把落水者救到了岸邊,而張旭峰卻大病一場。
1991年5月18日下午,一名小學生不慎掉進了黃河,張旭峰沖到岸邊,果斷跳到冰冷的河水中奮力施救。大約七八分鐘后,他興奮地喊道:“找著了!”隨后,他將落水者救上岸。圍觀的群眾發(fā)出一片贊嘆之聲。
張旭峰除了多次在黃河搶救落水者之外,還先后6次參與火災救援,3次被燒傷。最嚴重的一次發(fā)生在1972年3月,保德縣鞋業(yè)社發(fā)生火災。鞋業(yè)社的周圍都是民房,一旦集中連片起火,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張旭峰奮不顧身,帶頭沖進火場。大火撲滅后,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臉上、身上多處燒傷,住院治療了10多天身體才好轉。
針對黃河緊挨縣城常有溺水事件發(fā)生的情況,張旭峰連續(xù)多年發(fā)起“遠離黃河、防止溺水”專項宣講活動,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大家如何預防危險,在危險來臨時如何自救。
2021年11月5日,張旭峰被中宣部等部門授予了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素材解讀
生命永遠高于一切——張旭峰對這句話有著深刻的理解,而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踐行著這一理念。家在黃河岸邊的他遵循著內(nèi)心的道義良知,以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為代價,一次次奮不顧身去救人,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輝、良知的力量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適用話題
堅守道義,敬畏生命;奮不顧身,見義勇為;心存良知,舍己救人
在武漢抗疫的“牛背娃”:一位有道義和良知的無名英雄
牛背娃(化名),1978年出生于湖北利川一個貧寒的農(nóng)村家庭。1993年,他考入湖北省糧食學校,因不想給父母增加負擔,他一邊學習一邊在餐廳洗碗打零工來維持生活,在哥哥的資助下勉強完成學業(yè)。
從學校畢業(yè)后,他在廣東打工4年,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1999年成立了一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還開了分部,主營半導體、線路板及相關設備材料。
在新冠疫情發(fā)生之初,防護物資緊缺,口罩大幅漲價,大家建議把公司生產(chǎn)的10萬只口罩按當時的市場價2元一只賣掉,但是他說:“我們是有良知和有責任感的公司,不掙這個錢!”最終,他選擇了把口罩全部捐贈給奮戰(zhàn)在前線的工作者,先后共捐贈口罩11萬余只。
其間,他得知湖北各地的醫(yī)院缺少防護鞋,又緊急從昆山的公司調(diào)回360雙防護鞋,送往各個醫(yī)院;得知利川消毒液告急,他又立即從應城調(diào)回5噸消毒液送往利川。
記者在通過網(wǎng)絡視頻采訪“牛背娃”時,他一直不肯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只是說:“就叫我‘牛背娃’好了”。從這位始終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身上,我們看到了道義良知。
素材解讀
普通人身上綻放出的人性的光輝,更容易照亮和溫暖這個世界,因為這些人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的所作所為更容易打動和感染每一個人,更容易溫暖每個普通百姓的心。“牛背娃”的義舉,讓我們看到了做人的道義良知,看到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看到了無私奉獻的精神!
適用話題
堅守道義,心存良知;心懷感恩,回饋社會;不求名利,扶危濟困
災害性天氣頻發(fā),呼喚人類生態(tài)良知
2021年7月下旬,臺風“煙花”登陸中國東部沿海,上海、杭州相繼宣布停航、停高鐵。隨后,一場特大暴雨襲擊鄭州,涌進地鐵,景象慘烈,奪走了300多個生命。在此之前,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身陷疫情的歐洲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災,200多人因此而喪生。
著名醫(yī)學學術刊物《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有9.4%的死亡可歸因于“非適宜”的溫度,每年有超過500萬人的死亡與氣候變化導致的異常寒冷或炎熱天氣有關。
極端天氣頻發(fā)的背后,全球變暖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果這真的變成一種新常態(tài),我們的生活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如果希望減緩極端化的進程,人們又應該做些什么?這些實在值得人們深思!
世間萬物都遵循著一種因果定律——領悟了這句話的真正內(nèi)涵,才能喚醒我們內(nèi)心的良知,讓我們好好檢點自己的行為,給腳下的地球一個喘息和恢復的時間,也是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孫后代一個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
素材解讀
人類的良知不僅表現(xiàn)于對同類的眷顧和友善,還應當體現(xiàn)在對茫茫宇宙、腳下地球、其他生物的一種善意。時下頻發(fā)的災害性天氣正是地球對人類的警告、對人類良知的喚醒,我們必須重視!
適用話題
喚醒良知,善待地球;災難頻仍,反求諸己;檢點行為,呵護自然
對柏林墻守衛(wèi)的審判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柏林墻倒塌之后的德國。1991年9月,統(tǒng)一后的柏林法庭上,舉世矚目的柏林圍墻守衛(wèi)案開庭宣判。這次接受審判的是4個30歲不到的年輕人,他們曾是柏林墻的東德守衛(wèi)。
兩年前一個冬夜,剛滿20歲的克利斯和他的一個叫高定的好朋友,一起偷偷攀爬柏林墻企圖逃向西德。幾聲槍響,一顆子彈由克利斯前胸穿入,朋友高定的腳踝被另一顆子彈擊中??死购芸炀蛿嗔藲?。他不知道,他是這堵墻下最后一個遇難者。那個射殺他的東德衛(wèi)兵,叫英格·亨里奇。當然他也絕對沒想到,在短短9個月之后,圍墻就被柏林人推到,而自己最終會站在法庭上因為殺人罪而接受審判。
柏林法庭最終的判決是:判處開槍射殺克利斯的衛(wèi)兵英格·亨里奇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釋。他的律師辯稱,他們是執(zhí)行命令的人,沒有選擇的權利,罪不在己。法官當庭指出:“東德的法律要你殺人,可是你知道這些逃亡的人是無辜的,明知他無辜而殺他,就是有罪。作為警察,不執(zhí)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準是無罪的。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此時此刻,你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選擇權,這是你應主動承擔的良心義務。
素材解讀
法律之上還有道義良知,這是這則故事給人最大的啟發(fā)和提醒。很多時候,守法并不是我們行為的唯一底線,我們的行為底線還應該是道義良心。比如同情弱者、關愛婦孺、見義勇為以及參與慈善事業(yè)……這些并非法律的訴求,而是道義和良知的驅使。所以,為了讓這個社會滿含溫度、讓人們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善意,我們應當時刻喚醒良知,給世界溫暖!
適用話題
喚醒良知,堅守道義;為人正直,心存善意;同情弱者,見義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