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叮咚”,一條手機推送跳了出來:“嘉林跨江大橋發(fā)生重大車禍,致一人身亡。”又出事了啊,你這樣想著,但并沒有太過在意,手指輕輕一劃,這條推送就消失在了茫茫的信息海洋里。
晚上,你正在網上溜達,愕然發(fā)現(xiàn)學校貼吧里出現(xiàn)了很多新帖,大多與“跨江大橋車禍”有關。原來那起車禍的當事人是你們學校一名叫作王萌萌的女生,她從行駛到大橋中段的45路公交車上下來,被后面開來的渣土車撞飛,當場死亡。
同校同學出了這么大的事,難怪會在貼吧引發(fā)軒然大波,很多人都在議論:公交車明明還沒到站,為什么會在大橋上違規(guī)停車?這時,一篇點擊量超高的帖子引起了你的注意——“跨江大橋公交車上出現(xiàn)駭人一幕,花季少女不作就不會死”。光這標題就足以吸引你的眼球了,難道是知情人?你點開了這篇帖子。
帖子內容是一則視頻,很顯然是公交車行駛途中的監(jiān)控錄像。視頻里,那個女孩猛烈拍打車門和搖晃司機手臂的瘋狂動作,讓你的腦海里閃出那些車毀人亡的慘烈畫面。你頓時明白了今天這起車禍的起因——王萌萌強行要求下車。難道是因為不小心坐過了站?可干擾司機駕駛,說不定會連累整車無辜的人,這也太危險了。你這樣想著,將鼠標移動到了回帖框。
你準備發(fā)送什么內容?
(請選擇最貼近的一項并打鉤)
□雖然很可憐,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危害公共安全,死有余辜
□太任性了吧,做事前也不想想后果
□干擾司機駕駛是違法的,參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獲得獎勵,進入第一個循環(huán)
點擊“確認發(fā)表”后,不一會,你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給你點贊,還有不少人在下方跟帖:“說得太對了!”“這種違法行為就該譴責?!笨吹竭@么多人的關注,你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被認同感,于是你又點開了回復框,與這些志同道合的網友一起,對王萌萌的行為進行了更為猛烈的抨擊。你仿佛看到自己有力的譴責阻止了今后再次發(fā)生類似的惡性事故,內心升起一種痛快的感覺。
第二天,你看到一條新聞——“男孩尋親成功后要求親生父母為自己購房,生母被逼無奈將其拉黑?!边@男孩也太過分了吧!想起昨天網友們的支持,你再次點開了評論框。
循環(huán)是怎樣發(fā)生的
雖然一開始可能是出于正義,但當你一次次在網上揮動“道德利劍”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
這種循環(huán),是通過網上發(fā)布的一些勁爆內容,來刺激你的道德或情感,引起情緒波動。而當你做出反應,在網上狠狠譴責眼中的“不道德行為”時,時常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回應,這就會讓你獲得心理獎勵——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這種“刺激-反應-獎賞”的正反饋強化下,你就可能變本加厲地參與到下一次網絡暴力中。
參與網暴的人,都在想什么
·“法不責眾,我怕啥?!?/p>
正常人都知道要對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負責,但當一個人身處群體之中,這種自身的責任意識就會降低,網絡的匿名性讓這種現(xiàn)象更加凸顯。
·“我是正義的一方?!?/p>
雖然有主動挑事的網絡暴力,但也有很多人是以“正義”的立場進入網暴循環(huán)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王萌萌事件”。說句話就能享受站在道德制高點所帶來的滿足感,動動手指就是“超級英雄”,何樂而不為?
·“不就是說了兩句話嘛?!?/p>
隔著網絡,他人生活的真實性大大降低,被網暴的“主人公”就如同游戲里的NPC,生死好壞都與網暴者的現(xiàn)實生活無關,這讓網絡宣泄變得更加放肆與猖狂。
事件反轉,進入第二個循環(huán)
事情過去了好幾天,你突然又收到了99+的新回復,點開一看:“像你這樣說話不負責任的人才是垃圾”“看看真相吧,別在那臆想了”......你像被人當頭一棒,血液“嗖”地一下涌進了腦袋,心臟突突直跳。
原來警方公布了調查結果:王萌萌是在車上遭遇色狼,極度恐懼才情緒失控的。你為自己的輕率懊悔不已,但憤怒的網友并沒有放過你。你委屈極了,想解釋,但并沒有人聽。你的情緒跌到了谷底,不敢上網,又無處可逃......你發(fā)現(xiàn),自己也成了新一輪網暴的受害者。
網絡暴力的真相
當某一社會事件出現(xiàn)以后,總有人會挑選出最能刺激人們情緒的內容,來吸引眼球、賺取流量。而許多網友也不關心真相,只是陶醉在自己的正義感中,一旦攻擊成為常態(tài),理智就會失控,一次次的事件反轉只會制造出更多的受害者。網暴的大循環(huán)開啟,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我們之所以要抵抗網絡暴力,并不是因為受害者是“善”的,而是因為施害行為本身是“惡”的。
網暴受害者自救指南
·檢查社交軟件的安全與隱私設置,確保電話、郵箱、住址等敏感信息不泄漏。
·反擊只能讓對方更加興奮,暫停使用社交軟件,讓攻擊者無法找到你。
·不添加不明身份的好友,拒接陌生電話和短信。
·將網絡暴力的證據(jù)截圖保存,并轉發(fā)給父母或值得信賴的成年人,當有人威脅你時,選擇報警。
·如果出現(xiàn)了失眠、抑郁等不良心理癥狀,請及時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幫助。
不想成為“攻擊者”,牢記這三點
·尊重為先,培養(yǎng)同理心
多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可以減少我們因草率判斷而出口傷人的概率。
·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網上沖浪時記得保持質疑的態(tài)度:在真相浮出水面前,讓子彈再飛一會。
·理智思考,避免情緒化
盡管伸張正義的初心是好的,但不斷出現(xiàn)的“反轉”“打臉”,也在提醒我們要多一些理性思考,不要輕易被人“帶節(jié)奏”。
“王萌萌事件”作為電視劇《開端》中那起不斷循環(huán)的公交車爆炸案的起因,在結局終于得以昭雪,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在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爆炸中,似乎也體會到了網暴受害者的無盡痛苦。在譴責和攻擊他人之前,請念出這句逃離循環(huán)的“咒語”:事件終會平息,而傷害永遠存在。
社交軟件
是青少年遭遇暴力辱罵信息的最主要場景,占比68.48%;其次是網絡社區(qū),占比55.30%;而在新聞及留言上遇到暴力辱罵信息的比例分別為30.66%和30.16%。
關于網暴,你知道嗎?
18.89%的青少年在上網過程中曾經收到過暴力辱罵信息。
77.01%遭到網絡暴力的青少年遇到過“辱罵或者用帶有侮辱性的詞匯”的形式,其他幾種主要形式分別為“網絡嘲笑和諷刺”(74.71%)、“惡意圖片或者動態(tài)圖”(53.87%)和“語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嚇”(45.49%)。
不足一成
青少年會在遭遇網絡暴力后選擇告訴父母、老師、兄弟姐妹或祖父母,“跟同學或者朋友講”的比例為15.54%,選擇“報警”的比例僅為6.23%。“當作沒看見,不理會”是青少年最常用的應對方式,占比60.17%,其次是“網絡投訴或者舉報”,占比為49.36%。
170000余名
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年齡介于13至24歲之間的年輕人中,約三分之一曾遭遇網絡霸凌,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曾為躲避網絡霸凌和暴力而選擇逃學。
數(shù)據(jù)來源:
《2018年中國青少年互聯(lián)網使用及網絡安全情況調查》、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