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未來,總是那么神奇,令人神往,我們想象著,也深深地思索著。2021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大會向全球發(fā)布了《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這份報告再次將“未來”凸顯在我們面前。“重新構想”,意味著我們要有新的視野、新的理解、新的創(chuàng)造。這份報告展望未來的2050,啟發(fā)我們思索三個問題:我們應該繼續(xù)做什么?應該拋棄什么?需要創(chuàng)新什么?于是,關于未來的討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急切、這么緊迫。
的確,未來既遙遠又不遙遠,我們時常聽到“未來”向我們走來的腳步聲,它既撞擊我們的心房,又叩問我們的心靈。是的,學生有什么樣的明天,取決于我們現在的選擇。反過來看,就是杜威早就指出的:假如用傳統(tǒng)的方式教今天的學生,那么學生就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就像2021年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科學家所言:未來的答案就在現在青少年的手上,今天英才學生的形象就是未來的模樣。我想,這是對“共同構想”的最佳構想,是對“投資教育未來”的最好回應。這樣的回應又可凝練成10個字:“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教育中存在著“學習的貧困”?!皩W習的貧困”源自世界銀行2019年發(fā)布的世界發(fā)展報告中所提出的“終結學習貧困”。學習的貧困內涵是多元的,比如教育上性別的歧視、處境不利兒童學習權利的缺失等。其中肯定還有另外的“貧困”,那就是學生不會學習,也不會生存、不會共處、不會處事。“共同構想”的報告里明確指出,學習要解決五個問題: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何時學、何地學,這五個問題不能得到真正解決,“學習的貧困”肯定不能得到緩解,而今天的學習貧困就是未來的貧困,貧困的未來實質就是沒有未來。
需要追問的是,學習的貧困究竟是怎么產生的?答案肯定也是多元的,不過,對知識的曲解以及對學習要義把握不完整,應該是其中的關鍵性原因。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另一份重要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對何為知識、何為學習作了精準的闡釋。何為知識?已往我們對知識的界定過于窄化也過于僵化,知識絕不是簡單的概念、知識點、訓練題。報告提出,要“將知識廣泛地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信息、理解、技能、價值觀和態(tài)度”。正如杜威所指出的,知識不是固體,而是流動的液體。至于學習,報告也作了整體性的解釋:學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結果又是過程,既是個人的努力又是集體的事;學習是有計劃、有意義、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認知上的偏差和淺薄定會導致“學習的貧困”,學習貧困的終結,要從改變認知開始,從轉變理念開始。
杜威指出,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我們的理解是,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就是讓思維真正發(fā)生;讓學習看得見,就是讓思維看得見;所謂深度學習,實質上是充滿挑戰(zhàn)性的高階思維學習與發(fā)展的過程或活動。未來是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思維則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和先導。在諸多的思維方式和品質中,我們尤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反言之,綜合素質的提升應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為核心。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離不開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愛因斯坦說,邏輯讓你從A走到B,而想象則讓你走到任何地方。難怪雨果將想象比喻為“偉大的潛水者”。想象需要特定情境的激發(fā),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產生驚奇感、陌生感,驚奇感、陌生感又觸發(fā)了求知欲與探究欲,想象力就在情境里生成,在情境上空飛揚起來,把學生帶入一個無限的時空,去遐想、去幻想、去“亂想”、去狂想,創(chuàng)造就在其中發(fā)生了。所以,想象力是在內心和大腦里,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里發(fā)生的。
想象力具有不確定性,也顯得十分脆弱,亟須呵護乃至保護,也亟須寬容與等待,這里用得上一個觀點:不可能存在沒有缺陷的優(yōu)點,事物永遠不可能十分完美,缺陷其實是優(yōu)點的一部分。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需要教育者擁有海洋般的胸懷。胸懷又和大腦自然聯系在一起。大腦也是一個無垠的大海,想象正是那個在大海深處的“偉大的潛水者”。
讓我們努力尋找開啟大腦的鑰匙,和學生一起走向“大?!鄙钐?;讓孩子們在大腦的深處準備未來,把未來寫在腳下這片無垠的大地上。
(編輯 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