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陳仲丹
吳哥窟
古代柬埔寨最為強盛的時期是9—14世紀高棉王國統(tǒng)治時期,王國定都吳哥,因而又稱吳哥王朝。吳哥王朝鼎盛時,統(tǒng)治疆域囊括中南半島很大一部分,創(chuàng)造出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尤其是吳哥古窟,更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燦爛瑰寶,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羅浮屠一起,被稱為“東方四大奇觀”。
吳哥王朝的各代國王為得到神的庇護,即位后都致力于修建新的寺廟。高棉人接受了來自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模仿印度人用石塊修建寺廟。他們對這兩種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常在同一座寺廟中對不同的宗教內(nèi)涵都有表現(xiàn)。這些宗教建筑嚴格遵循有關(guān)世界中心的布局,根據(jù)四個主要方位確定朝向,正面和主要的入口要面向代表生命之源的東方,而主要的塔廟則象征著世界的中心和眾神的居所。
吳哥古窟位于洞里薩湖北岸,1861 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來柬埔寨采集動植物標本,在叢林中搜尋時,透過茂密的古樹枝葉,不經(jīng)意間見到了一幅綺麗的圖景:五座高聳的石塔,像一朵蓮花朝天開放。穆奧慨嘆道:“面對這偉大的人類奇跡,我們只有羨慕和崇敬地默視著它,無法找出任何言辭來贊美這座宏偉的建筑。世界上再沒有別的建筑可以和它媲美了?!边@個宏大而壯麗的塔廟建筑群就是吳哥古窟,它被遺忘在密林中已有400 多年。
塞隆多據(jù)亨利·穆奧素描繪制的吳哥窟
今天遺存在吳哥的古跡包括吳哥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兩部分,吳哥窟坐落在吳哥城的東南。吳哥城是國王和百姓居住的都城,城內(nèi)也有不少宗教建筑。吳哥城呈正方形,城墻每邊長3 公里,全部用石塊砌成,城池十分堅固。全城共有5 座城門,每座城門都有一尊20 米高的神像,四面雕有面帶微笑的神的頭像,分別代表慈、悲、喜、舍。這種神像是柬埔寨獨有的藝術(shù)品,兼有印度教和佛教神像的特征,象征神明保佑的祥和安寧。城門兩側(cè)各放置一頭石象,象有3 個頭,牙齒著地,鼻子在蓮花中卷來卷去,十分生動逼真。城內(nèi)只有神的住處才用石頭建造,王宮是用木頭搭建的,容易損毀,現(xiàn)在已無遺跡可尋。
城內(nèi)還有幾座寺廟遺址,最有名的是佛教廟宇巴云寺,建在吳哥城中心。巴云寺正中是一座涂金的圓形寶塔,高出地面45 米,塔內(nèi)供奉一尊大佛像。周圍有幾十座小塔,每座小塔的四邊都刻有微笑的頭像,眾星拱月般地圍繞著大佛像。據(jù)說這些頭像采用的是當時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與其說這是一座廟,不如說是一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群像。
巴云寺
蘇利耶跋摩二世
吳哥窟中央大道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保存得比較完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石窟寺,12 世紀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在位時興建,為印度教主神毗濕奴建造,高棉國王自認他們是毗濕奴在人間的化身,1220 年耶跋摩七世時才完工,建造時間近90 年。它既是一座廟宇,也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柬埔寨的塔普遍采用金剛寶座式樣,就是在3 層或5 層的臺基上建造五座塔,中央一座較大,有65 米高,四周各一座小塔,構(gòu)成傳說中的宇宙中心須彌山。吳哥寺布局宏偉、結(jié)構(gòu)勻稱、設計莊重、裝飾精細,建筑材料用的全是砂石,砂石分為粗細兩種,粗砂巖用來壘墻,細砂巖用作建長廊,以便在上面刻出精美的浮雕。
石窟寺平面為方形,四周有2 道石墻,外圍有1 條護城河。進入石窟寺先要走過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寬闊石橋,橋兩側(cè)的護欄上各雕有一個七頭蛇形水神,七對眼睛的蛇頭呈扇形分布。過了橋就是吳哥窟正門,有一個用大石塊壘成的門廊,門廊正中3 個門洞,上有石塔,塔上刻滿各種人物造型和動物形象。來訪者穿過門廊后眼前豁然開朗,出現(xiàn)了一個可容納數(shù)千人的大廣場,這是當年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廣場中間有條長500 米的中央大道筆直地通往內(nèi)圍墻。中央大道高出廣場地面1 米多,用巨大的石板鋪成,大道兩邊各有一方水池,盛開的蓮花點綴著水中的塔影。
攪乳海浮雕
順著這條大道向前就一步步走向主體建筑—吳哥五塔。塔建在三層的臺基上,在塔體四周和石柱、門樓上刻有許多仙女和蓮花蓓蕾形裝飾物。從臺基第二層平臺到第三層平臺僅有六級臺階,卻有13 米高,呈70°傾斜,十分狹窄陡峭。建造這樣不便攀爬的臺階有其意圖,讓人們在攀越而上時必須小心翼翼手腳并用,幾乎是五體投地伏在臺階上爬行,自然就會產(chǎn)生誠惶誠恐的敬畏心理。第三層平臺中央聳立著最高的主塔,與第二層平臺上4 個低些的塔組成吳哥五塔。現(xiàn)在柬埔寨的國旗和國徽上都有這個標志性的五塔圖案。五塔的塔基看起來穩(wěn)重厚實,塔身顯得飄逸空靈,自下而上越來越細,高聳的塔尖直刺蒼穹,給人一種神圣、莊嚴的心理感受。這五座塔還通過長方形的過廳和柱廊連在一起,在總體上形成“田”字形布局。
吳哥寺建筑上的奇特之處還體現(xiàn)在整座建筑沒有用灰漿粘合,全靠一塊塊平整的巨石排列疊加在一起,中間沒有縫隙。建筑內(nèi)部有完備的排水系統(tǒng),柬埔寨屬于熱帶氣候區(qū),雨季降水量大,為了保證大量雨水迅速排入護城河或寺內(nèi)蓄水池中,建造者在寺廟各部分都設置了明暗相通、縱橫交錯的排水管道。這套排水系統(tǒng)把雨水引到寺內(nèi)4 個大蓄水池中,可以供香客在朝拜前洗浴潔身。
吳哥窟中心石塔
吳哥寺的建筑凝結(jié)著高棉人民的智慧,它既有緊湊的建筑群,又有寬敞的庭院,緊疏相間,錯落參差;它規(guī)模宏大,但比例卻和諧協(xié)調(diào);它設計簡潔明快,卻又莊嚴大方。整個建筑群的設計安排都是為了突出主要建筑物—中心的五座寶塔。從遠處眺望,有清晰的輪廓;在近處細看,畫面精美,給人以清新、舒朗、愉悅的感受。
除了建筑雄偉外,吳哥窟中大量浮雕也十分精妙。五塔周圍的底層平臺上環(huán)繞著長800 米、高2 米的精美浮雕回廊。從柱子、窗欞到欄桿、廊頂都布滿了浮雕,題材不少出自古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如猴王哈努曼率眾猴與魔鬼作戰(zhàn)等。
東墻上雕有“攪乳?!钡膫髡f,這是古印度神話中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神和魔鬼為取得乳海海底的長生不老藥而定下盟約,乳海中央的馬拉達山上盤著一條巨蟒,魔鬼拉住巨蟒的一頭,眾神抓住另一頭,你拉我扯,山旋轉(zhuǎn)起來攪動了乳海,當山快崩倒時,毗濕奴變成一只碩大無比的烏龜,用硬殼頂住了這座山。在大山旋轉(zhuǎn)、乳海翻騰時,各種奇異的寶貝從海里翻了出來,毗濕奴未來的妻子奈克希米從海水的泡沫中誕生了,長生不老藥也出來了。但就在這時,魔鬼破壞了盟約,企圖偷取靈藥,于是毗濕奴同他們展開搏斗,最后戰(zhàn)勝魔鬼,帶著長生不老靈藥凱旋而歸。這一切都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在石壁上。
浮雕中的飲宴活動
浮雕中還描繪有激烈的戰(zhàn)爭場景,如表現(xiàn)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親自率領(lǐng)軍民打敗入侵者的史事。當時高棉王國遭占族人侵略,為保衛(wèi)家國,高棉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相關(guān)的浮雕風格寫實、嚴峻,與描繪神話故事的浪漫氣息大為不同。水戰(zhàn)在金邊湖上進行,雙方軍隊乘著多槳的戰(zhàn)船互相廝殺,受傷的士兵倒掛在船邊被鱷魚追咬,湖底堆積著雙方陣亡士兵的尸體。陸戰(zhàn)也同樣慘烈,高棉國王騎著戰(zhàn)象手持標槍指揮戰(zhàn)斗。入侵者用殘酷的手段對待被俘的高棉人,把他們吊在空中,用矛刺進他們的身體,然后又投入水中。
帶有神秘微笑的四面神像
浮雕中也有描繪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內(nèi)容,如漁夫捕魚、農(nóng)民耕作,甚至有斗雞、斗豬圖。最為有趣的是一幅雜耍圖,圖中有樂隊,還有各種雜?!拥摹⒆呃K索的、躺著用腳蹬車輪的、耍猴的,還有觀眾坐在大傘下觀看表演。浮雕中還有正在跳舞的女子形象,最受喜愛的是高棉舞蹈女神愛斯帕拉。人物都面帶特殊的微笑,微翹的嘴唇、輕垂的眼瞼、扁平的鼻子、寬坦的前額和長長的耳朵,讓人覺得既神秘又富有魅力。這種獨特的笑容被稱為“吳哥的微笑”。
古代曾有中國人訪問過吳哥,并將吳哥窟的情況介紹到中國,這就是元代外交官周達觀。1295 年,元王朝派使團訪問真臘(今柬埔寨),周達觀作為隨員隨使臣同行,2 月從溫州乘船出發(fā),7 月到達真臘,停留了整整一年。在真臘居留期間,周達觀以吳哥為中心進行了游覽,廣泛接觸當?shù)鼐用?,了解各方面情況?;貒?,他根據(jù)親身見聞寫了《真臘風土記》,全面介紹了柬埔寨的民風國情。盡管當時真臘的國力已有所衰退,但書中描寫的國王出行的排場仍然相當豪華,國王因陀羅跋摩三世“凡出時諸軍馬擁其前,旗幟鼓樂踵其后。宮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執(zhí)巨燭,自成一隊,雖白日亦照燭。又有宮女,皆執(zhí)內(nèi)中金銀器皿及文飾之具,制度迥別,不知其何所用……又有牛車、馬車,皆以金為飾。其諸臣僚國戚,皆騎象在前。遠望紅涼傘,不計其數(shù)……其后則是國主,立于象上,手持寶劍。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銷金白涼傘,凡二十余柄,其傘柄皆金為之。其四周擁簇之象甚多,又有軍馬護之。若游近處,止用金轎子,皆以宮女抬之。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觀者皆當跪地頂禮,名為三罷”。
女神浮雕
《真臘風土記》在“城郭”和“宮室”兩部分對吳哥城和吳哥窟做了如實的記錄。書中提到,城墻用石塊壘成,高約二丈。城門外有大石橋跨越在護城河上,橋上有54 個面目猙獰的神獸,手上各執(zhí)一條大蛇,大蛇的首尾相連成為石橋的欄桿。吳哥城中心的巴云寺,“有金塔一座,旁有石塔二十余座,石屋百余間,東向有金橋一所。金獅子二枚,列于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于石屋之下”。這里所說的“金塔”和“石塔”是巴云寺臺基上的中心大佛塔和排列在四周的石塔,中心佛塔的表面原有金箔,故稱“金塔”,“金獅子”也是如此。巴云寺北面是木構(gòu)建筑的王宮,今已不見影跡,要靠周達觀的記載才能有所了解,“國宮在金塔、金橋之北,近門周圍可五六里。其正室之瓦以鉛為之,余皆土瓦黃色。橋柱甚巨,皆雕畫佛形。屋頭壯觀,修廊復道。突兀參差,稍有規(guī)模。其蒞事處有金窗欞、左右方柱,上有鏡約有四五十面,列于窗之旁”。書中對吳哥寺也有描述,“在南門外一里許,周圍可十里,石屋數(shù)百間”。城東兩里外有一個人工開鑿的東巴萊湖,稱為“東池”,池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臥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今天這個湖已干涸,臥佛的臍中也流不出水了。
1431 年,暹羅(今泰國)入侵吳哥,在暹羅人的軍事打擊下,高棉王國都城遷到了金邊,吳哥被廢棄,從此湮沒在森林中,直到400 多年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