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英
?福建位于祖國東南,最古稱“閩”(《山海經(jīng)》),故“閩”“八閩”都是福建史上的別稱。閩地,背山臨海,山清水秀;閩人,勤勞聰慧,勇于創(chuàng)新。福建書畫藝術(shù)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八閩大地就迎來了書畫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僅從流傳下來的林藻、蔡襄、蔡京、惠崇、陳容和鄭思肖等名家的書畫作品及文字記載中,我們已能感受到福建文藝傳統(tǒng)之深遠。至明清兩朝,福建藝壇進入全盛局面,無論在朝在野,名家輩出,如邊景昭、吳彬、宋玨、曾鯨、黃道周、張瑞圖、華巖、黃慎、林則徐、嚴(yán)復(fù)等,皆馳名九州、享譽海內(nèi)外。
近些年來,閩籍書畫家也成為全國書畫拍賣的常客而備受關(guān)注,呈現(xiàn)了強勁的上升趨勢,部分精品價格年年大幅上漲,成為書畫拍賣新寵兒。僅就2020年10月,吳彬《十面靈璧圖卷》以5.129億元成交,打破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紀(jì)錄,成為迄今為止單件最貴中國古代書畫。
博物館更是收集、庋藏、保護和研究書畫的主要場所。福建博物院作為國家一級館,在閩籍書畫家收藏方面獨具優(yōu)勢,且明清兩朝的書畫作品為甚。本文從館藏歷代閩籍書畫家作品三百余件中,挑選五十余件書畫精品,形成“墨彩閩風(fēng)風(fēng)情萬種”館藏明清閩籍書畫家專題,并按所屬書畫家地域分布,按圖索驥、整理成福州藝壇、莆仙藝壇、閩南藝壇、閩北藝壇、閩西藝壇五大部分,呈現(xiàn)精彩,以饗讀者。
一、福州藝壇
福州是福建省省會,瀕臨東海,別稱榕城、閩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下轄閩縣、侯官、長樂、連江、羅源、福清、永泰、閩清、古田等地,通行福州方言。作為省會城市,以經(jīng)濟繁榮、政治集中、交通發(fā)達的優(yōu)勢,成為文化昌盛、文人與畫家薈萃之地。
明代是閩籍書畫藝術(shù)的全盛時期,宮廷畫院的恢復(fù)設(shè)置,使得較多的閩籍書畫家諸如永樂初期的鄭昭甫、宣德年間的周文靖父子等畫藝得以發(fā)揮,書畫風(fēng)格呈現(xiàn)院體畫風(fēng)。同時也有逸筆草草的文人畫家,以詩書畫兼長,富有書卷氣,如林垐、黃晉良等。
明代中晚期,福建書家多出在學(xué)人、重臣或武將之中,因?qū)W養(yǎng)、襟抱、歷練不同,所以在書法創(chuàng)作觀上理念非一,風(fēng)貌各異,多姿多彩。其中,就有兩位重要的書家出類拔萃,即“三朝首輔”葉向高和抗清殉節(jié)的曹學(xué)佺。葉向高工書法,其書灑脫自然,尤草書為精,有綿里裹針之妙;曹學(xué)佺擅草書,濃墨重筆,跌宕排奡,其藏書萬卷,學(xué)問和氣節(jié)為世所重。
至有清一代康雍時期,以理學(xué)或?qū)W人名著于世,而兼善書法的,則有李光地、林佶、蔡世遠、黃任。福州出現(xiàn)許多書香世家和宦官世家,如許友家族、沈葆楨家族等,他們出身均是文人,作畫是翰墨游戲或為政務(wù)余暇的遣興,所以更加自由灑脫和富有內(nèi)涵。許友詩書畫兼長,在清初名氣大,其草書風(fēng)格屬晚明新派。沈葆楨的書法風(fēng)格獨特,節(jié)奏強烈,金石味濃,融合了碑的剛毅和帖的溫潤,既有名臣的風(fēng)范又有學(xué)者的書卷氣。林則徐的字體取勢端重中和,富有儒家理想的溫文儉讓和智圓行方,字里行間彰顯浩然正氣的人品。至清末福州還活躍著一些職業(yè)畫家,例如陳文臺,善畫花鳥,是詔安汪志周、謝穎蘇的高足。
葉向高(1559—1627),字進卿,又字臺山。福建福清人。明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官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等。精書法,擅草書,著有《說類》等。
曹學(xué)佺(1574—1646),字能始,號石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四川右參議,按察使等。明代詩文家、學(xué)者。擅草書,氣度非凡。著述甚富,有《石倉集》等。藏書萬卷。
林垐(1606—1647),字子野。福建福清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授海寧知縣。杭州失守,林垐以孤城不能存,引去。唐王立,為御史,改文選員外郎。募兵福寧,聞唐王被殺,大慟,走匿山中。及魯王航海至長垣,福清鄉(xiāng)兵請林垐為主,與林汝翥共攻城,敗歿于陣。
林佶(1660—1720),字吉人,號鹿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侗之弟??滴跷迨荒辏?712)特賜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工于楷法,又善篆隸。文師汪琬,詩師陳廷敬及王士禎。清著名藏書家,多藏孤本、珍本,自謂“平生愛書癖,垂老未能釋”。寫刻《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鈔》《午亭文編》《古夫于亭稿》,所書圓潤高雅,極為精美,后人稱為“林四種”,乃清前期寫刻本白眉。自著有《樸學(xué)齋集》傳于世。
黃任(1683—1768),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硯,自號十硯老人、十硯翁。福建永福(今永泰縣)人。著名詩人,藏硯家。康熙四十一年(1702)舉人,官廣東四會知縣,罷官歸,船中所載惟硯石,歸里后生活清苦。工詩,以輕清流麗為時人所稱,七絕尤負盛名。著有《秋江集》《香草箋》?!肚镏颀S雜錄》云:“行草并工,信手揮灑,自有晉唐風(fēng)味,同時林吉人、謝古梅、周瑞峰諸君子較量腕力,實未易軒輊其間。”
陳壽祺(1771—1834),字恭甫、介祥、葦仁,號左海、梅修,晚號隱屏山人。清代文學(xué)家,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嘉慶十四年(1809)充會試同考官,父母歿后不出仕,主講鰲峰、清源書院多年,有《左海全集》。
梁章鉅(1775—1849),字茝中、閎林,號茝鄰,晚年自號退庵。祖籍福建長樂,清初遷居福州,自稱福州人。曾任江蘇布政使、甘肅布政使、廣西巡撫、江蘇巡撫等職。晚清著名學(xué)者、詩人、藏書家。詩篤守儒家“溫柔敦厚”之說,被翁方綱視為最后一位有成就的入室弟子。與阮元、伊秉綬、程春海相師友。著作等身,生平著述70余種。書兼歐、蘇、董,其字得蘇法為多,豐腴圓潤,厚重沉穩(wěn),益顯一位學(xué)者筆下之溫敦儒雅風(fēng)姿。其于書論亦多卓見,見載于所著《退庵隨筆·學(xué)字》。
在晚清的書壇上,福建籍書家尤為名著的是林則徐和郭尚先,二人均是帖學(xué)集大成者。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偉大的民族英雄和禁毒先驅(qū),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一生勤奮讀書,博學(xué)多才,擅長詩文、精通書法。其書法入門以唐楷為范,根基與取向在帖學(xué)范圍內(nèi)廣取博收。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yán)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quán)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沈葆楨(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晚清重臣,謚文肅。沈葆楨是“同治中興”時洋務(wù)運動的重臣之一,日本發(fā)動侵臺戰(zhàn)爭后,沈葆楨赴臺辦理海防,先后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dǎo)之路,對臺灣近代史也有重要影響。葆楨妻林普晴是林則徐的次女。
清代,福建三位狀元皆出晚清道光、光緒朝,亦是福建歷代狀元之殿后者,即林鴻年、王仁堪、吳魯。三狀元不僅以狀元及第獲得科舉最高榮譽,且也以政績、興教、工詩文名著于世。王仁堪王氏是三人中唯一被書史列入書法家者,《國朝書畫家筆錄》列清狀元以書畫名家21人、《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入錄清狀元24人,皆有王名。
王仁堪(1848—1893),字可莊,又字忍菴,號公定。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清光緒三年(1877)進士第一名。官蘇州知府。善設(shè)色花卉。詩人、書畫家,書宗歐、褚,書兼融歐褚神態(tài),獨顯端嚴(yán)。名稱一時,卒年四十六。
陳寶?。?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陶庵。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螺洲鎮(zhèn)人。十三歲成縣學(xué)秀才,十八歲中舉,二十一歲登同治戊辰(1868)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編修。又三年,擢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zhàn)爭后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tǒng)辦軍務(wù)失當(dāng)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賦閑期間,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辛亥革命期間出任山西巡撫,1909年復(fù)調(diào)京充禮學(xué)館總裁,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1935年卒于京寓,得遜清“文忠”特謚及“太師”追贈。
陳寶琛的書法風(fēng)格儒雅瘦硬、秀逸中蘊冷峻。他沒有跟隨晚清民國書家從金石碑刻追求強烈表現(xiàn)力和個性的大流,同樣從金石來,陳寶琛的書法取法歐柳又融入唐碑,講究精嚴(yán)與典雅之風(fēng),被時人譽為“伯潛體”。特別是他的楷書小字,持重端莊,結(jié)體偏瘦長,冷然而恬靜。
另一位閩籍書家鄭孝胥的書法,也同樣別具一格。沙孟海曾評價鄭孝胥的書法:“可以矯正趙之謙的飄泛,陶浚宣的板滯和李瑞清的顫筆的弊端的,只有鄭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詩,于沖夷之中,帶有激宕之氣?!编嵭Ⅰ阕约阂苍f:“字之疏密肥瘦,隨其意態(tài)以成其妙,執(zhí)死法者必損其天機。”鄭孝胥的書法確實有著“意態(tài)之妙”,結(jié)字上收下放,清剛凝練之余特別注重筆畫之間的輕重對比,即便是僅僅一字之間,也很有韻律感,整體觀之更是奇姿靈動,生趣淋漓。
鄭孝胥(1860—1938),字蘇戡。福建閩侯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遺老自居。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書法工楷、隸,尤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勢偏長而蒼勁樸茂。為詩壇“同光體”倡導(dǎo)者之一。
比起鄭孝胥書法的“由帖入碑”,嚴(yán)復(fù)的書法則一如既往地堅守著“帖學(xué)”氣質(zhì),他的書風(fēng)延續(xù)了“二王”精神。特別是其行書,行筆剛?cè)岵?,講究流美秀逸、規(guī)范精妙,飛動之中又通過筆畫的粗細變化和字之間的呼應(yīng),保持了細勁端莊的氣質(zhì),機趣無限。
嚴(yán)復(fù)(1854—1921),原名傳初、宗光,字又陵、幾道,晚號瘉壄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是福建船政學(xué)堂后學(xué)堂首屆畢業(yè)生,后被派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xué)院留學(xué)?;貒笤谀感?dān)任教習(xí),后到天津北洋水師學(xué)堂任教習(xí)、總辦。曾任京師大學(xué)堂譯局總辦(1912年京師大學(xué)堂更名為北京大學(xué)校,任首任校長),上海復(fù)旦公學(xué)校長。在中日甲午戰(zhàn)后民族危機空前危重的歷史時期,嚴(yán)復(fù)在報刊上發(fā)表大量政論文章,譯述《天演論》,用“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進化論思想,喚醒國人救亡圖強,變法維新。嚴(yán)復(fù)是中國近代卓越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yán)復(fù)學(xué)貫中西,他的書法融匯晉唐宋明諸大家的體格風(fēng)韻,取法“二王”、顏、蘇,寬博端莊,從容俊雅。
陳衍(1856—1937),字叔伊,號石遺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學(xué)講授,編修《福建通志》,最后寓居蘇州,與章炳麟、金天翮共倡辦國學(xué)會,任無錫國學(xué)專修學(xué)校教授。通經(jīng)史訓(xùn)詁之學(xué),擅詩,為晚清同光詩派的領(lǐng)袖。其著作《石遺室詩話》等,對中國近代舊詩壇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沈瑜慶(1858—1918),字志雨,號愛蒼、濤園。福建侯官縣(今福州)人。沈葆楨第四子,娶劉齊銜之女劉拾云為妻。清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貴州最后一位巡撫。故居今宮巷26號。
葉在琦(1866—1907),字肖韓,又字穉愔。福建侯官縣(今福州)人。生于“世翰林”之家。清光緒十一年(1885)進士,選授翰林院檢討,派充貴州學(xué)政。光緒二十七年(1901),應(yīng)閩浙總督許應(yīng)骙之聘,任全閩大學(xué)堂監(jiān)督,在省考選貢、童生,擇優(yōu)入學(xué)。光緒二十九年(1903),又以鳳池書院改名福建高等學(xué)堂。增建講堂、宿舍,添置儀器、標(biāo)本,充實設(shè)備。時新學(xué)初興,著意培育新型人才,獎掖優(yōu)秀,選送京師大學(xué)堂或赴日留學(xué),又派教員赴日本考察。光緒三十一年(1905),奉調(diào)進京,補御史。兩年后病逝。著有《穉愔詩鈔》等。
許友(1615—1663),原名宰,字介有,號甌香,侯官人。詩書畫皆善,舉孝廉,不仕,以諸生終。少師倪元璐學(xué)。晚慕米芾為人,構(gòu)米友堂祀之。友工書善畫,詩尤孤曠。錢謙益嘗錄其詩于《吾炙集》中。王士禎、朱彝尊亦稱賞之。著有《米友堂詩集》行于世。
許友與著名學(xué)者周亮工相友善,《中國書法史·清史卷》:“許友擅長書法,尤以草書奇逸縱肆,面目突出。其風(fēng)格屬于晚明新派,面貌接近王鐸,但用筆變本加厲,迅疾而下,氣勢猛烈。結(jié)字、布局方面,更是恣意揮灑,不事安排,往往打破常見規(guī)律,字形或瘦長或方扁,字距緊密,行距擁靠,往往通篇如天花亂墜,變幻莫測,顯示作者過人的膽魄和特立不群的胸襟?!鼻叭朔Q其書“多狂草,而真意涌出,視張二水、王孟津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友父許豸,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善畫松石。
許遇(1650—1719),許友子,字不棄,一字真意,號花農(nóng),又號月溪。侯官人。順治間歲貢生,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資授陳留知縣,有善政,不久調(diào)長洲,亦頗有政聲。善書畫,尤喜寫梅竹松石,山水亦佳。著有《紫藤花庵詩鈔》一卷、《養(yǎng)根集》十卷等。許遇家學(xué)淵源,其家從許遇祖父起綿延七代出了13位詩人,不少還兼善書畫。
許均(生卒年不詳),許遇子,許友孫,字叔調(diào),號雪邨。福建侯官人??滴跷迨吣辏?718)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吏部主事,擢禮部郎中。性嚴(yán)正,勇于任事。著有《玉琴書屋詩鈔》,《清史列傳》傳于世。閩中以詩世家者,皆稱“許氏”。詩書畫秉承家學(xué),其妻廖淑籌,亦工詩書善畫梅。其家族還有許鼎、許玉臣、許琛等均善詩書畫。
郭綱,字朝紀(jì)(《福建通志》作字筆紀(jì)),又字因三。福建福清人。學(xué)畫于何泓,能得其筆法。善寫照,兼工佛像、山水,老而益精。
陳文臺(1816—1899),字又伯,號石顛山人。福建侯官人。工書能詩,善花鳥畫,為詔安汪志周、謝穎蘇高足?;B冷逸清雅,似其師汪氏;墨竹受汪、謝二氏影響,自成一格。其畫作常有長跋,善畫論,提倡傳統(tǒng)。林紓即其入室弟子。
邱士泉,藝術(shù)活動于同治至光緒年間,字友石。清末閩縣(今福州)人。善山水、人物,民間職業(yè)畫師。因生活所迫,曾作工藝畫,如為皮箱作漆畫描金索資度日。相傳士泉不長書法,題識輒倚人為之。
嚴(yán)復(fù)是一位優(yōu)秀的翻譯家,同時期的閩地還有一位出色的翻譯家,他就是林紓。兩位翻譯家意外地在藝術(shù)上都保持了“傳統(tǒng)”,嚴(yán)復(fù)堅守“帖學(xué)”,林紓則是延續(xù)了“四王”山水畫的余緒。
林紓(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縣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工詩及古文,以譯外國小說一百八十余種著稱于世。擅山水,又能花鳥。平生以譯書為業(yè),鬻書畫文章自給。
林紓即是19世紀(jì)末推動晚清閩籍畫壇發(fā)展的重要人物之一。與我們普遍理解的畫家不同,甚至與晚清大部分文人畫家不同,林紓是一位“非典型”的晚清文人畫家,他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又與友人們合作將西方小說翻譯成中國白話小說,是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及譯界泰斗。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以及對自然之美的獨到領(lǐng)悟,奠定了林紓對于畫面意境的良好把握能力。他在創(chuàng)作山水作品時,善于營造蕭疏淡遠的文人畫境界,其自題畫詩也成為其繪畫作品中不容忽視的亮點。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號心與、覺廬、悅明,晚年自號梅叟。福建侯官縣(今福州)人。師從名儒謝章鋌,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慶聘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何振岱擅畫能琴,書法熔碑帖于一爐,功力深厚。詩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遠、疏宕幽逸的詩歌美學(xué)在閩派中獨樹一幟,是“同光體”閩派的殿軍人物。
二、莆仙藝壇
莆仙,即福建的莆田、仙游,明清時為興化府,位于福建中部海濱一隅,操獨特興化方言,即莆仙方言。這里文風(fēng)鼎盛,自古“十室九書堂”,歷史上科甲冠于八閩,素有“文獻名邦”之譽。閩籍書法家真正能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且光照百代的首推莆仙地區(qū)的北宋大家蔡襄,蔡氏之后書家燦若晨星,高手輩出。
明代因數(shù)位皇帝喜好書法,崇尚帖學(xué),行草書體成為主流,蔚然成風(fēng),致“明人尚趣”一說,莆仙地區(qū)書家有周瑛、黃約仲、周瑄、宋玨等。畫壇上先后有李在、吳彬、宋玨、曾鯨、趙珣等多位書畫名家,各呈異彩,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清代莆仙地區(qū)商貿(mào)繁榮,出現(xiàn)藝術(shù)與社會生活密切結(jié)合的特點,職業(yè)畫家居多,主要特點為創(chuàng)作的尺幅巨大,題材以道釋畫、肖像畫、歷史故事畫為主。同時因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文人士大夫善畫者亦多。清代是我國書法的集大成時期,近300年來,清人一直致力于碑學(xué)和帖學(xué)的大論戰(zhàn),可把清代書法大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為過渡時期,帖學(xué)盛行,也是碑學(xué)潛伏期;中期是碑學(xué)興起的革新期;晚期則是碑學(xué)大盛時期,帖學(xué)式微。此期間,書法學(xué)派雜陳、新舊交替、流派眾多、蔚為壯觀,郭尚先的書法成就是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形成的。據(jù)康有為考,莆仙地區(qū)郭尚先的書法,大盛于時,是清一代貫穿帖學(xué)的著名書法家之一。
宋玨(1576—1632),字比玉,福建莆田人,寄居金陵。明代書畫家,工詩文書法、篆刻,擅畫山水,尤擅畫松樹,遒勁秀挺,為世人稱譽,兼善分隸,蒼老雄健,骨法嶄然,是典型的文人畫家?!读谐娂贩Q:“玨善八分書,規(guī)模〈夏承碑〉,蒼老雄健,骨法斬然?!薄端囍垭p楫》評其“分及榜書能品上”。
朱繼祚(1593—1649),字立望,號胤崗。福建莆田縣橫塘(今莆田市黃石鎮(zhèn)橫塘村)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改庶吉士,歷禮部右侍郎。善與人交,同輩以長者尊事之。攻聲詩,精書法(《莆田縣志》)。
?吳彬(1550—1643),字文中、文仲,別字質(zhì)先,別稱文中父。自號壺谷山樵、遵道生、織履生、一枝棲、枝隱生、枝隱居士、枝隱庵主等。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南京),萬歷(1573—1620)年間,以善畫薦授中書舍人,歷工部主事。人物、山水、花鳥皆精,尤善畫佛像。善寫篆隸體字。畫山水不臨摹古本,而是對景寫實,結(jié)構(gòu)布置都十分奇突別致,氣魄雄偉。所畫佛像奇狀古拙,又善畫白描人物,筆墨秀雅端麗。吳彬畫藝深得神宗賞識,畫作多藏于宮內(nèi),民間極少見。
吳彬是晚明人物畫“變形主義畫風(fēng)”和“復(fù)興北宋經(jīng)典山水畫風(fēng)”的主要倡導(dǎo)者和領(lǐng)導(dǎo)者之一,享有“畫仙”之譽,其筆下的山水作品氣勢撼人,布置不摹古,佛像人物形態(tài)怪誕,迥別前人,在學(xué)界有“不遜于宋代巨匠”的贊譽。
趙珣,原名之璧,字十五,后改名珣,字枝斯。福建莆田人。工詩,山水近倪瓚,花鳥、鳧雁,生動可觀。初治舉子業(yè),嗜古好奇,與時不合,遂棄去。胸中磊砢之氣,發(fā)之于詩歌,清幽激楚,兼愛寫鳧雁,沆漭中飛鳴生動,書亦娟韻可觀。珣不樂以書畫名。當(dāng)?shù)烙星笳?,非其意,不肯作。平生?yán)取予,寡交游,與三山商孟和為摯友。歿,偕葬于福州西郊。石倉曹學(xué)佺嘗謂孫昌裔曰:“吾平生閱人頗多。求其超然高潔,有東晉名士風(fēng)如趙枝斯,指不多屈也?!逼錇楫?dāng)時推重如此。見于《明畫錄》《莆田縣志》等。
曾鯨(1564—1647),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擅畫肖像,注重墨骨,層層烘染,所畫人物肖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鏡取影,儼然如生”之譽。從學(xué)者甚眾,遂形成波臣派。
曾鯨在肖像畫法上有杰出的貢獻,強調(diào)骨法用筆,堅持以墨線和墨暈為骨,同時借鑒西洋畫法,以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氣象的肖像畫,是傳統(tǒng)白描平面上色的技法突破,影響深遠。
郭尚先(1785—1832),字符開,號蘭石,福建莆田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官至大理寺卿,禮部侍郎。精鑒別,書似歐陽詢,以骨力勝,間作小楷,頗深別趣,仿米襄陽、董華亭,功夫老到,兼工蘭竹。著《芳堅館題跋》《增默庵遺集》。
《清史列傳》本傳記載:“尚先博學(xué)善屬文,與林則徐交莫逆,在翰林時,想與研究輿地、象緯及經(jīng)世有用之學(xué),尤熟于鄭樵《通志》......工書法,嘗為仁宗所賞識,四方求書者無虛日。高麗、日本爭相購致。及卒,諭尚書白镕曰:‘郭尚先學(xué)問人品俱好,性狷介,不茍取’?!彼贂r學(xué)書至勤,每夜臨歐陽詢《醴泉銘》一過。入京后,無帖不臨,晨備墨一升,至晚則盡。清學(xué)人龔顯曾云:“蘭石先生以工八法名嘉、道間,作字甫脫手,輒為人持去,片縑寸楮,咸拱璧珍之。書法娟秀逸宕,直入敬客《磚塔銘》之室,行書嗣體平原《論坐帖》。中年以后,幾與董思翁方駕齊驅(qū)。”
三、閩南藝壇
明清閩南藝壇,指福建南部泉州、漳州兩府的書畫家群。閩南歷史悠久,有獨特的民俗文化,講閩南語系方言。宋元時期泉州港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漳州與之毗鄰,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整體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
如果說莆仙地區(qū)的蔡襄是閩籍歷史上的第一個領(lǐng)袖群倫的大書家,那么在明一代的閩籍書家中,能繼蔡襄之步,登上中國書壇一流之榜者,則為張瑞圖、黃道周。此二人皆是法古開新的大家,作為書法藝術(shù)革新者,他們均善水墨大寫意畫。
清代閩南藝壇繼承了明代藝術(shù)成就并繼續(xù)發(fā)展,獨具特色的是清中期以后指墨畫家群及詔安畫派的崛起。指畫創(chuàng)于清初高其佩,其畫法于乾嘉間的閩南畫壇頗為盛行,以陳少逸、葉文舟、陳邦選為著稱。著名畫家沈錦洲及其弟子沈瑤池、謝穎蘇等開創(chuàng)的“詔安畫派”,融入了“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等各家精髓,作品兼工帶寫,雅俗共賞。
張瑞圖(1570—1641),字無畫、長公,號二水、白毫庵主人,福建泉州晉江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善畫山水,法黃公望,亦工佛像。其書法藝術(shù)獨辟蹊徑、異于前人,用筆多翻折,線條方扁,結(jié)體橫斜,運筆急落疾收,少有遲滯頓挫,通篇不激不厲,雋永灑脫。在章法上,則以明代豎軸草書中較為常見的章法,刻意在豎列之間疏松距離,字間連筆卻流暢緊密,給人以獨特的審美體驗。與邢侗、米萬鐘、董其昌合稱“晚明四家”。
張瑞圖的行草書別具一格,是歷史上獨具個性的書法家之一。張宗祥在《書學(xué)源流論》里說:“張二水,解散北碑以為行、草,結(jié)體非六朝,用筆之法則師六朝?!薄锻╆幷摦嫛吩啤叭饒D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辟蹊徑”。梁巘《評書帖》中指出:“(張)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zhuǎn),于古法為一變?!?/p>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螭若,號石齋,漳浦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忠鯁負氣節(jié)。崇禎時,以上疏廷爭,斥為民。福王時,官禮部尚書。南都亡,在福建擁立福王,拜武英殿大學(xué)士。率師出衢州,遇清兵戰(zhàn)敗被俘,殉難于南京。學(xué)貫古今,以正儒術(shù)為己任,尤以文章風(fēng)節(jié)高天下。其詩文敏捷、書風(fēng)峭厲勁遒,畫格淋漓奇古,自成一家。性存重孝,尚氣節(jié),不媚權(quán)勢,立朝守正,清直敢言。著有《易象正》《石齋集》。
黃道周博學(xué)多藝,是明末著名學(xué)者,精通經(jīng)史、詩賦、天文、歷法與數(shù)學(xué)。他于書法各體兼善,以小楷、行草最負盛名。其“楷格遒媚,直逼鐘王”(《快雨堂跋》語)?!靶胁莨P意離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桐陰論畫》語)宋犖《漫堂書畫跋》評其楷法“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正如“書為心畫”“書如其人”,黃道周是人品和書品均臻完美至善的實踐者,此則張瑞圖所不及。黃道周繼室蔡玉卿,能書畫,其沉浸道周書法,所作真行各體儼然具其夫神韻。祝嘉于民國時所編《書學(xué)史》一書,蔡玉卿是唯一入錄的閩籍女書家。
蔡世遠(1681—1734),字聞之,號梁村。清漳浦縣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學(xué)者稱“梁山先生”。蔡世遠世代書香,少承家學(xué),博覽群書,精研經(jīng)史,是宋代理學(xué)家蔡元鼎的后裔;祖父蔡而熤,是明代重臣、著名學(xué)者黃道周的學(xué)生;父親蔡璧,拔貢生,任羅源縣教諭,后受福建巡撫張伯行之聘主持福州鰲峰書院,弘揚程朱理學(xué),成就甚眾。書法學(xué)顏真卿《爭坐位帖》,沉厚穩(wěn)重,其書世所罕見。梁章鉅在《吉安室書錄》憶其曾得蔡世遠墨跡,攜京請翁方綱題識,翁氏囅然說:“此等墨跡題字,必須莊容極意為之,豈可率易?!笨梢姰?dāng)時人已對蔡及其書敬重如此。
呂世宜(1784—1855),字可合,晚年號不翁。祖籍清代馬巷廳金門西村,故又號西村。父親呂仲誥早年隨祖父移居廈門,后又返回金門暫住。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呂世宜出生于金門。道光十七年(1837)被聘為臺灣淡水富豪林國華兄弟的老師。林氏建板橋別墅,亭園聯(lián)額,多出其手。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廈門,晚年在廈門病逝。呂世宜是清代閩臺兩地著名的書法家,有“臺灣金石學(xué)宗師”之稱。
蔡遠,字自遠,號天涯,又號紫帽山人。福建晉江人,客居江蘇常熟。早期學(xué)山水于王翚,得其指授。畫牛與楊晉并駕。點色風(fēng)華,筆情幽雅,評者謂“脫盡閩中畫習(xí)”。
汪志周(約1800—1886),字瘦石,號瘦石山人。福建詔安縣人。清道光至光緒年間詔安派著名畫家。擅山水,精花鳥。
沈瑤池(約1810—1888),字古松。福建詔安人。善畫人物、花鳥,尤長于畫鷹。人物沉雄蒼勁,用筆豪放,花鳥孤冷淡雅,自成一格。
謝琯樵(1811—1864),名穎蘇,號懶云,字采山。福建詔安人。二十歲后改為管樵,三十歲后更字為琯樵,號書畫禪、懶云山人、懶樵、北溪漁隱。近代文學(xué)家林紓稱他的“人物、山水、蘭竹,皆入能品”,是“詔安畫派”的代表畫家,曾多次去臺灣講學(xué),并設(shè)計板橋林園。被推崇為臺灣古今七十多個花竹畫名家之一。最早將詔安書畫藝術(shù)帶到臺灣的是謝穎蘇,因而被譽為“臺灣美術(shù)的開山祖師”。
沈鏡湖(1858—1936),又名天然,號慎草山人。福建詔安人。善人物,兼作博古、山水、花卉、走獸。賦色喜用花青、赭石,畫作流傳于中國閩粵臺地區(qū)和東南亞各國。他是畫家沈耀初的啟蒙老師。作品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
四、閩北藝壇
閩北地區(qū)與浙東毗鄰,是古代福建與中原文化溝通的要地,素稱“福建文化走廊”,傳統(tǒng)文化積淀深厚。故宋以降閩北的建陽、建安(今建甌)、浦城、邵武等地已成為八閩畫壇的中心。明代初期,浙東書畫藝術(shù)活躍,閩北畫壇畫風(fēng)多受院風(fēng)、浙派的影響,最著名的畫家是隸屬建安沙縣的邊景昭。他繼承兩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tǒng),畫法工細,形象精確,富麗堂皇,僅在他家鄉(xiāng)就形成了“邊景昭畫風(fēng)”的群體,羅績便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閩北藝壇,畫家隊伍依舊龐大,畫風(fēng)融會了江南“吳門畫派”風(fēng)格,其中專于人物畫者多為職業(yè)畫家,技藝精熟且“一專多能”,但畫作四處流散,文獻也較少記載,如吳東槐、陳瓚等。吳東槐是清末的民間職業(yè)畫家,畫路廣,人物、花鳥、草蟲兼能,尤善寫意道釋和歷史人物。
羅績(生卒年不詳),福建沙縣人。善翎毛,工巧處絕似邊文進。
吳東槐(1853—1904),號植庭。南平縣(今南平市)王臺鄉(xiāng)人。幼穎悟,家境貧寒,應(yīng)童子試未第,絕意仕途,立志繪畫。其繼承了“閩西三杰”的畫風(fēng),所作仙佛、名士,簡約蕭疏,數(shù)筆神氣逼真,成為清末閩北一帶有影響的畫家。
五、閩西藝壇
閩西地區(qū),指以汀州府治為中心及所轄的長汀、寧化、武平、上杭、清流、連城、永定等縣邑。這里是中原漢人最早入閩的聚居地,保留中原的方言和民俗文化,閩人稱之為“客家人”“客家話”。明代閩西藝壇較不突出,至有清一代尤其是康熙至乾隆年間,閩西畫壇異軍突起,名家輩出,尤以上官周、黃慎和華巖為甚,后兩位列入“揚州八怪”群體。他們有豐厚的文人素養(yǎng),詩書畫皆絕,不拘前人陳規(guī),多藝多才,破格創(chuàng)新,大部分鬻畫為生,其書畫作品雅俗共賞,藝術(shù)造詣深厚,形成地域畫風(fēng),影響八閩畫壇。
清朝268年書法史中,清書家或崇帖、或尊碑、或兼融碑帖,書家之眾也風(fēng)格迥異,其中“隸書熱”興盛不衰。在開拓隸書藝術(shù)新境界上,能登峰造極且影響最為深遠的,當(dāng)首推閩籍書家伊秉綬。他行楷隸俱工,尤以隸書成就登峰造極,名重于時。其隸書筆勢方中帶圓,方入圓出。方得溫和,極見華滋韻致,毫無霸悍之味;圓得雄強,渾厚凝重,毫無軟弱之氣。這種筆勢是漢篆的特征,也是顏體寫楷書的方法寫漢隸,成為漢之后學(xué)隸能自開面目的大家??涤袨榉Q其“分分隸之治,啟碑法之門,開山做祖”。沙孟海先生評:“清人學(xué)顏......伊墨卿得其理。”伊秉綬作為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法家,以“莫可忘拙”的藝術(shù)主張開啟了書法藝術(shù)的嶄新局面。從伊秉綬肇始,再到其子伊念曾,以至于玄孫伊立勛,其嚴(yán)謹(jǐn)精拓、勁秀古媚的“伊隸”,深得漢碑渾厚沉實、古拙憨樸氣象。華嵒(1682—1756),字秋岳,號新羅山人,
上杭人。他的詩書畫,世稱“三絕”。其書取法鐘繇、虞世南。書字嚴(yán)謹(jǐn)端正,明麗清靈,與其畫風(fēng)相類,細致精工,樸實自然。
黃慎(1687—1770)字恭懋,號癭瓢山人,福建寧化人,流寓揚州。幼喪父,以賣畫為生,奉養(yǎng)母親。初隨上官周學(xué)畫,后離家出游,游豫章,歷吳、越,后至揚州鬻畫,人爭客之。畫人物,多取歷史人物、佛道、樵夫漁夫為題。早年工細,后參以懷素草書筆法,用筆粗獷,頓挫轉(zhuǎn)折,縱橫排奡,氣象雄偉。亦偶有筆過傷韻者。間作山水、花鳥,得荒率之致。花鳥筆法洗練,形象概括,畫風(fēng)潑辣;山水境界開闊,重詩意表達。工草書。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又字墨卿、默庵。清汀州府寧化(今福建寧化縣)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歷任刑部主事,惠州知府,揚州知府等職。嘉慶二十年(1815)被召入都,道經(jīng)揚州時去世,年六十二。他工詩畫,尤擅長隸書,是清代中葉一位政聲卓著又在書法藝術(shù)上獨樹一幟、開宗立派的杰出人物。
李燦(1723—?),字明文,號珠園。福建武平縣人。乾隆年間著名畫家。能詩善畫,又擅書法。工山水、花鳥,尤其擅長人物畫,所畫須眉歷歷可數(shù),極為生動細致,形態(tài)逼真。有《珠圓集》《醉翁集》《八仙過?!返让鱾魇?。
伊念曾(1790—1861),字少沂,號梅石。福建寧化人,秉綬子。清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官嚴(yán)州同知。工篆、隸、鐫刻,兼寫山水、梅花。卒年七十二。著《守研齋詩鈔》《廣印人傳》《萍蹤開記》。
結(jié)語
福建博物院館藏書畫作品及作者,其中不少為進士出身,文人士大夫占主流??v觀明清兩朝及明清易祚期間五百余年的閩籍書畫家,其筆墨氣韻、整體畫風(fēng)各異,呈現(xiàn)多種風(fēng)格并存、各個流派并舉,個性鮮明、異彩紛呈的景象。
林紓在《春覺齋論畫》中提出:“文有派別,然至竟陵、公安,敝極矣。畫亦有派別......始恍然畫理之精微,畫學(xué)之博大,非區(qū)區(qū)一家一派所能盡......”對于“閩派”一說,方薰在《山靜居畫論》里談到“人知浙、吳兩派,不知尚有江西派、閩派、云間派。大都閩中好奇騁怪,筆霸墨悍,與浙派相似”。在書畫史上,“閩派”主要是相對于“浙派”而言的。先有“浙派”之說,后才有“閩派”之題。而浙派形成于明代,“至明季,方有浙派之目。是派也,始于戴進,成于藍瑛”(方薰《山靜居畫論》)。明清畫壇名家輩出,上官周、華嵒、黃慎是閩籍書畫家中具有開拓革新精神的代表,且對福建畫壇影響深遠。如果將福建繪畫稱為“閩派”,他們應(yīng)是“閩派”的開創(chuàng)人,其中黃慎畫風(fēng)影響為最,繼承者代不乏人。所以嚴(yán)謹(jǐn)?shù)卣f,“閩派”一詞主要被用于清初上官周、黃慎身上。黃賓虹在《籀廬畫談》談?wù)摗伴}派”時,談的就是上官周和黃慎。
清末伊始舉國各地藝壇都在“抱團”,京津派、海派、嶺南派......一個地域逐漸形成同類或近似藝術(shù)風(fēng)格的時候,閩地的藝術(shù)家們卻在紛紛彰顯自己的不同,汀州伊氏、陳寶琛、嚴(yán)復(fù)、林紓、鄭孝胥......他們形成了各自的藝術(shù)面目,個性都相當(dāng)鮮明,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領(lǐng)軍人物,也沒有形成相對集中的畫風(fēng)標(biāo)準(zhǔn)和理論體系,也難怪直到今日,我們?nèi)匀桓袊@“閩地書畫不成派”,即難以整理出某種“共性”或“特點”。然,或許這樣的“個性”,正是閩地書畫的最大“共性”;各具特色,兼收并蓄,充滿包容,也是閩地書畫的最大“特色”。
坊間傳閩人“門內(nèi)一條蟲,出門一條龍”戲謔的說法,閩籍書畫家也大多是出了福建大門才揚名于后世,同時說明了閩人敢開拓、敢闖敢拼、敢推陳出新,一如“海納百川、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這大概就是閩籍書畫能夠不斷煥發(fā)生機與光芒并蓬勃發(fā)展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所謂:墨彩閩風(fēng),風(fēng)情萬種;閩派兼得,各具特色。
(作者為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員)
責(zé)任編輯:歐陽逸川
[清]沈瑜慶行書露氣珮聲七言聯(lián)178cm×38.5cm×2紙本福建博物院藏
釋文:露氣曉連青桂苑,珮聲遙在紫薇天。竹生表甥婿雅鑒,沈瑜慶。
鈐?。鸿c長壽(白)濤園(白文)
[清]鄭孝胥楷書百年萬卷七言聯(lián)169cm×37.5cm×2紙本福建博物院藏
釋文:百年世德看喬木,萬卷家藏有賜書。幾士仁兄世大人之屬,己未冬日,孝胥。
鈐?。亨嵭Ⅰ阌。ò祝┨K戡(朱)
[清]許遇松竹石三友圖軸192cm×97.7cm絹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月許遇寫。
[清]許均松圖軸128cm×44cm綾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憑君問消息。為侍老長兄寫并題,時□亥立秋后三日。許均。
[清]郭尚先墨蘭圖扇23.2cm×49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乙酉五月九日,擬鴻寶先生筆為望坡老前輩大人清正,囗館后學(xué),尚先。
鈐?。禾m石寫蘭(白)
[清]郭綱山水畫扇面24.5cm×53.5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癸卯仲冬寫于一草軒,因三綱。
鈐印:郭綱(白)筆紀(jì)(朱)
[清]邱士泉漁家生涯扇23.5cm×49.2cm紙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一尺鱸魚新釣得,漁家此日有生涯。時在光緒庚寅又二之月作于□南彩氣山齋,即應(yīng)肖彭大哥雅屬正之,太姥山麓醉筆。
鈐印:士泉(白)友石(朱)樂琴書(白)
[清]謝琯樵墨竹扇面23cm×49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蒼梧從狩未曾還,異種臨流一帶懷。任爾波濤飄不盡,尚余勁節(jié)暈斑斑。擬板橋畫法,蕉又筆。
鈐?。褐嘧臼钦妫ㄖ欤┈g蕉書畫(朱)
[清]陳文臺花鳥畫四條屏163cm×84cm×4絹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擬梅花庵主吳仲圭老人畫意。頗有荒寒淡遠之神,孤瘦縱橫之致。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無香耳。光緒十七年立秋佳節(jié),時在釣龍臺畔,補琴溫硯之齋,又伯陳文臺寫意。學(xué)畫法易,悟畫理難;立畫意易,有畫情難。法與理多不相合,意與情多不相得。一筆一墨,無非理法。一草一石,自有情趣。此亦畫之久,則會其妙;學(xué)之常,則生其趣。至于筆墨,無妄用,方是神手。摹西湖鐵舟和尚筆法,石顛山人行友伯寫于雨奇晴好之樓?;蛟蛔鳟嬞F有法?;蛟毁F無法。無法非也。終于有法,亦非也。惟先矩度森嚴(yán),而后超神盡變。有法之極,歸于無法。故有法可,無法亦可。然欲無法,所以必先有法也。擬趙大年畫法。又伯寫于南田之光明樓中。秾艷中更饒妍雅之致。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氣,頗極自然。否則此等畫茍無書卷氣,未有不失之俗類者也。光緒十七年中秋佳節(jié),擬陸包山筆法。寫于釣龍臺畔補琴溫硯之齋。無量壽者七十四叟,可翁老伯。
鈐?。河植福ㄖ欤┪呐_(白)石顛山人(朱)文臺書畫(白)又伯私?。ㄖ欤?/p>
[明]宋玨草書冊箋紙福建博物院藏題箋:宋比玉書諷賦真跡莆陽桐云軒藏張憲章補簽
釋文:諷賦:“楚襄王時,宋玉休歸。唐勒讒之于王曰:‘玉為人身體容冶,口多微詞。出愛主人之女,入事大王。
愿王疏之?!裥葸€。王謂玉:‘為人身體容冶,口多微詞,出愛主人之女,入事寡人,不亦薄乎?’玉曰:‘臣身體容冶,受之二親。口多微詞,聞之圣人。臣嘗出行,仆饑馬疲。正值主人開門。主人翁出。嫗又到市。獨有主人女在,女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更于蘭房之室,止臣其中。中有鳴琴焉。臣援而鼓之,為《幽蘭白雪》之曲。主人之女翳承日之華,披翠云之裘,更被白縠之單衫,垂珠步搖,來排臣戶曰:“上客日高,無乃饑乎?”為臣炊雕胡之飯,烹露葵之羹,來勸臣食。以其翡翠之釵掛臣冠纓。臣不忍仰視。為臣歌曰:“歲將暮兮日已寒,中心亂兮勿多言?!背紡?fù)援琴而鼓之,為《秋竹積雪》之曲。主人之女又為臣歌曰:“內(nèi)怵惕兮徂玉床,橫自陳兮君之傍。君不御兮妾誰怨,日將至兮下黃泉?!庇裨唬骸釋帤⑷酥福氯酥?,誠不忍愛主人之女?!踉唬骸?!止!寡人于此時亦何能已也?’”崇禎四年五月夏至日,試戴氏筆與松圓道人墨,因洗唐虞永興洮河石硯,書風(fēng)、諷二賦。時蒸熱欲雨,深柳堂中涼風(fēng)拂檻,亦互有乖合也。莆陽宋?比玉識事,似亦臨世兄。
鈐?。亨磬碇。ò祝┳直扔瘢ㄖ欤├汐k(朱)酒困(朱)張冶如收藏金石書畫?。ㄖ欤├媳龋ㄖ欤堃比缡詹亟鹗淖钟。ò祝?/p>
[明]朱繼祚草書詩軸167×85.2cm紙本福建博物院藏
釋文:可是幽棲處,此中有寒猿。林源迷洞壑,煙樹隔江村。杳靄潭龍伏,參差石豹蹲。料應(yīng)松際月,夜夜獨留痕。游馬趵泉之三,繼祚。
鈐?。褐炖^祚?。ㄖ欤┨肥希ò祝?/p>
[明]曾鯨婁子柔像軸109.5cm×55cm紙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子柔先生玉照。庚午秋九月波臣曾鯨恭繪。婁子柔先生名堅,嘉定人。與李流芳、唐時升、程嘉燧齊名。貢于國學(xué),不仕而歸。行敦學(xué)優(yōu),鄉(xiāng)黨推重。余讀《嘉定四先生集》,蓋嘗思慕其為人。今春客維揚,得觀此幅,小窗展對,肅起敬心。繪者曾波臣先生,莆田人,寫真為其專長,遺筆亦不多見。拜瞻三日,遂典裘易之。匪獨好古,亦景仰昔賢之微意耳。雍正乙巳五月重裝。后學(xué)萬經(jīng)敬識。
鈐?。翰ǔ迹ò祝┤f經(jīng)私?。ò祝┦谝唬ㄖ欤?/p>
[明]黃道周草書卷29.2cm×477.5cm紙本福建博物院藏
鈐?。菏S(朱)道周氏(朱)灑光堂(朱)黃周(白)字云道竊比老彭(白)
[明]趙珣煙壑亂松圖卷205.2cm×30.5cm絹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松旁笑我?guī)锥嗄?,難赴青山結(jié)勝緣。惟有畫中心眼動,披尋巖壑種云煙。畫來偏覺似鄉(xiāng)山,老至仍難住此間。溪畔一灣堪布置,期身留與達人閑。狂雨之中,居近江水,滴瀝之聲,與波濤相接。此身若無所置。忽憶春來棲息,萬松庵舍,寒濤打窗。漰湃千頃,與斯景不異。因?qū)憻熪謥y楸,圖成卷帙。致贈廣芝辭長,并題絕詩二章求教云。趙珣。
鈐?。衡g庵(朱)枝斯(朱)趙珣之?。ò祝?/p>
[明]黃道周、倪元璐行草書冊26.4cm×12.8cm×18紙本福建博物院藏
[明]黃道周秋江讀書圖軸125cm×36cm紙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秋江讀書圖。渡水傍山尋絕壑,白云飛處洞門開。仙人來往行無跡,石徑春風(fēng)長綠苔。黃道周寫于都門客次,時在丙子冬日,臨北苑法。鈐?。菏S(朱)學(xué)蔭軒(朱)芳堅館(朱)六如堂(朱)古松審定(白)
[清]蔡遠秋光山水圖軸54.5cm×29.5cm絹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如此秋光好,無人解清興。獨自抱琴來,彈與溪山聽。壬辰九秋蔡遠。
鈐?。翰蹋ㄖ欤┻h(朱)自怡(朱)
[明]張瑞圖草書軸344cm×94.5cm紙本福建博物院藏釋文:松下正疑君是鶴,濠上莫問我非魚。瑞圖。
鈐?。簭堥L公(白)興酣落筆搖五岳(白)張瑞圖?。ò祝?/p>
[清]呂世宜隸書對聯(lián)133.5cm×31.8cm×2紙本福建博物院藏
釋文:古懷超物外;逸趣得環(huán)中。弼夫二兄大人正,西村呂世宜。
鈐?。簠问酪耍ㄖ欤畚釓](朱)
[清]蔡世遠行書軸145cm×42cm絹本福建博物院藏
釋文:范文正公居南都學(xué)舍,晝夜苦學(xué),未嘗解衣就寢。夜或昏怠,則以水沃面。饘粥或不充,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為有宋第一流人物。梁村蔡世遠。
鈐?。翰淌肋h字聞之號梁村(白)太史之章(朱)
[清]何振岱墨竹圖軸132.3cm×21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寄補超農(nóng)賢仲竹均齋壁,心與老人。
鈐?。荷饔^書畫(朱)
[清]黃慎人物圖軸174.4cm×90.3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題款:籃內(nèi)河魚換酒錢,蘆花被里醉孤眠。每逢風(fēng)雨不歸去,紅蓼灘頭泊釣船。癭瓢子慎寫。古其貌,敝其衣??嬷窕@,戴蒻笠。背長竿,垂釣絲。提鮮魚,踏草履。有美酒,曝暖日。天性真,骨格立。胸灑落,精神一。呼同人,攜釣侶。荷徑行,柳陰出。解觀斗,青束秘。云生袖,月照磯。靜里心,動中機。真清高,何人識?笠蕉能解其意而屬,田影題之。
鈐?。狐S慎(朱)恭壽(白)僻言少人會(白)積翠園主(白)嵐英心賞(白)嵐英鑒賞(朱)陳英(朱)積翠園主楊金諾之(朱)
[清]沈瑤池人物圖軸103.5cm×54cm絹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辛酉冬嘉平月,畫于友蘭書屋,古松瑤池。
鈐?。含幊刂。ò祝﹦t仙父(朱)
[清]吳東槐東方朔偷桃圖軸110.4cm×53.5cm紙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東方朔偷桃圖,植庭子寫。
鈐?。簴|槐私?。ò祝┲餐ィㄖ欤?/p>
[清]汪志周山水圖卷43.2cm×350.5cm紙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丙戌菊秋仿宋人筆法,寫于薇垣官廨。浦城汪志周。
鈐印:潛(朱)草塢聽琴(朱)
[清]華嵒西園雅集圖軸197cm×124cm紙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戊辰夏,新羅山人寫于解弢館。新羅山人人物初師王楚榖鹿公。鹿公則從老蓮門徑中得來,故新羅人物畫亦稱悔遲之裔也。此圖作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年已六十有七,筆致蒼勁,韻度灑落,自具一家面貌,出鹿公之上矣。英公見視屬題。庚午二月,徐邦達同寓京華。時年七十有九。解弢妙筆風(fēng)格殊,松陰竹畔群賢居。世間何處有此境,如讀西園雅集圖。新羅師承我不知,只見興懷放筆時。掛角羚羊空四際,滄浪意境阮亭詩。兩首詩余尚空白,塵點珍圖冷金額。山人有知呵斥加,異代欽承是奇獲。一九九零年秋日走筆補白,可謂佛頭著糞。啟功。
鈐?。喝A喦(白)秋岳(白)庚午(朱)元白(朱)啟功之?。ò祝╂谝ㄖ欤┬彀钸_?。ò祝┓e翠園主楊金諾之印(朱)積翠園珍存(朱)嵐英心賞(白)春滿積翠園(白)
[清]沈鏡湖乞丐圖橫披65.7cm×126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歲在己未蒲夏上浣端午節(jié)前,仿新羅道人畫意,于詔城南西溪吟香讀畫之軒。慎草山人鏡湖戲筆。
鈐?。荷蛱烊划嫞ò祝?/p>
[清]林紓平臺春柳圖橫披52.3cm×84cm絹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平臺柳色綠冥冥,柳外還施九子鈴。華殿流塵長日掩,偏生婀娜向人青。瓊島春陰裊萬絲,傷春正值我來時。無情煙日蕭寥地,自撥長條讀御碑。移盤無淚灑銅仙,腦木浮圖盡得煙。再起漁洋定惆悵,靈和全不似當(dāng)年。五龍亭外數(shù)經(jīng)過,亭下游魚唼小渦。飛絮豈關(guān)榮瘁感,化萍去就掖池波。丁巳春日,吾鄉(xiāng)諸老為詩鐘之會,以畫燈為彩,得上第者取此。余為制《平臺春柳圖》并題四詩于其上。六橋補柳翁,林紓識。
鈐?。何窂](朱)
[清]伊念曾梅花圖軸137cm×63.3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鐵石心腸冰雪姿,畫中如讀廣平辭。不緣傲骨嶙峋甚,那得東風(fēng)著意吹。絕代容華本不同,乾坤清氣在其中。豈無桃李矜凡艷,都向花前拜下風(fēng)。戊申夏日寫呈弼夫先生二兄大人大雅教正。梅石愚弟伊念曾并題。
鈐印:念曾(白)銘谷(朱)梅石畫梅(朱)一半勾(朱)留為此湖(朱)
[清]李燦人物山水圖軸110cm×50cm紙本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李燦寫。
鈐印:李燦之?。ò祝?/p>
[清]華嵒山水圖冊五開(選四)28.5cm×19.5cm×4紙本墨筆或設(shè)色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瑟瑟葉聲渾似雨,依人涼月靜于紈。藥心抽綠商耘霧,花眼垂紅欲釀寒。炯炯池光吞遠樹,蕭蕭天勢絡(luò)平漫。清談寂后余孤影,汲得松濤浣肺肝。半湖春草微微雨,一艇寒煙軟軟風(fēng)。都被野夫收拾得,可人詩境趣無窮。日曬香堤鳥語嬌,寒煙著柳綠條條。東風(fēng)未解西湖凍,春色先爭過斷橋。雨色秋山潤,楓門阻客征。暮云千嶂合,棲鷺幾星明。腥潑魚吹浪,涼澆樹飲冰?;纳趁叩谷?,聊爾系鄉(xiāng)情。
鈐?。喝A喦(白文)
[清]華嵒山水圖冊五開(選一)28.5cm×19.5cm紙本墨筆福建博物院藏
款識:千年古干赤龍纏,枝葉盤拿曳云煙。摩挲忽見寒濤瀉,奔響還藏松樹間。俄聞海底敲龍缽,軟風(fēng)吹起瑤池月。揮毫翦落秋水光,無數(shù)山川眼中發(fā)。茫茫海岳不能收,幾回停筆心悠悠。始知腕底無丘壑,還向囊中索九州。須臾粉壁搖光彩,滿樓墨雨傾簾鉤。篝燈默默憑窗幾,徙倚胡床思彼美。口羅帳下見靈根,石梁山斷夢魂里。
鈐?。喝A喦(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