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濃
2014年,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邁克爾·拜爾納團隊為14只狼套上了GPS定位項圈。那年11月,一只不滿2歲的狼離群而去。在最初三個月里,它每天移動不超過5公里,之后逐漸增加到每天16.8公里。第二年2月,它的定位光標閃爍在離家396公里的地方,突破了切爾諾貝利隔離區(qū)的邊界。
最近,隨著研究團隊的論文發(fā)表,人們的視線被狼的腳步再次帶進那片“死亡禁地”。
1986年春天,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于今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交界處)發(fā)生爆炸,8噸多強輻射物質(zhì)泄漏,釋放的輻射量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方圓30公里的地方被設為“禁區(qū)”,十幾萬居民緊急疏散,死亡和疾病接踵而來。動植物顯然沒有接到撤離通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禁區(qū)內(nèi)的輻射量已被控制在危險水平以下,科學家發(fā)現(xiàn),與世隔絕的切爾諾貝利成了歐洲最大的野生動物聚集區(qū)之一。
根據(jù)《當代生物學》2015年公布的一項數(shù)據(jù),在切爾諾貝利地區(qū),狼的數(shù)量是其他未受污染地區(qū)的7倍。為這種群居動物戴上定位項圈的拜爾納認為,“數(shù)量多資源少”,可能是孤狼“離群”的原因。遺憾的是,他們的定位檢測是斷裂式的,只能隔段時間傳輸一次信號,無法判斷狼是探索性“游覽”還是永久性離群。到2015年2月,流浪小狼的GPS信號5個月后才再次出現(xiàn),科學家也無法確認在這期間小狼是死亡了,還是項圈出故障了。
這場奔襲最終讓拜爾納團隊感到興奮。他們拿到了至少一只狼逃離禁區(qū)的證據(jù),有理由猜想,更多的狼已經(jīng)走出禁區(qū),成為周圍地區(qū)狼群數(shù)量的補充來源。設想,來自切爾諾貝利的狼在其他地方安家繁衍,它們攜帶的基因可能由此擴散。狼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種類,通過狼的情況,可以推測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也發(fā)生類似擴散,促進基因傳播。
可惜,拜爾納團隊還沒有拿到關于切爾諾貝利狼的基因“硬數(shù)據(jù)”,無法完全反對存在變異的可能。對福島核泄漏之后的沿海生物,也有待進一步研究補充。
研究輻射對切爾諾貝利周圍野生動物的影響的環(huán)境科學家詹姆斯·史密斯曾解釋,變體的流行定義與科學定義略有不同。在大眾觀點中,“突變體”是讓狼變成雙頭狼,但科學定義是基因的任何變化,或有利或有害。比如,切爾諾貝利也可能迫使生物適應輻照環(huán)境,以避免潛在的有害突變。2014年,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該區(qū)域的一些鳥類體內(nèi)能產(chǎn)生更多的抗氧化劑,這些化學物質(zhì)可抵抗輻射造成的細胞損傷。最終,任何變異的鳥、狐或狼都會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人類一樣,“遺傳改變一直在進行,這就是進化論”。史密斯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突變體”。
2011年,封閉了25年的切爾諾貝利對外開放旅游。2016年,事故發(fā)生30周年之際,全新的反應堆隔離罩吊裝完成,這個集結(jié)歐洲各國資金全鋼打造的巨大“金鐘罩”給惜命的人類加了一層保險,游客可以更安心一窺死亡之城的真容。在當初的“死地”之上,珍稀的普氏野馬成群散步吃草,20世紀就幾乎絕跡的歐洲野牛在普里皮亞季河邊安然飲水。一只小白狐是附近村莊的??停矚g越界來討食物。它有雪一樣白的皮毛、纖瘦的四肢,我在它干凈的眼瞳里,看到可以治愈創(chuàng)傷的生命之光。
(李金鋒摘自《中國青年報》 圖/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