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英 胡盈 潘瑞 李紫微
摘 要:? 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博物館數字化的普遍應用,館藏文物及標本的保護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時,通過多媒體手段將中藥館藏及展陳標本數字化成果應用到中醫(yī)藥科普實踐中,激發(fā)了大眾對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更好地推動了中醫(yī)藥文化的普及。該研究以重慶市中藥博物館運用數字化開展中藥科普為例,闡述了中藥博物館如何利用數字化創(chuàng)新中藥科普工作,探討了中藥博物館的數字化平臺建設方向和數字化建設成果的科普應用方式以及中醫(yī)藥科普的后續(xù)方向,對促進中醫(yī)藥文化傳播及擴大中藥文化的普及力與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認為只有不斷應用科技手段,逐步推動中藥博物館數字化、網絡化,讓中醫(yī)藥文化的傳播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真正實現中藥資源網絡共享,才能促使中藥博物館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弘揚中醫(yī)藥文化的科普陣地作用。
關鍵詞: 中藥博物館, 標本, 數字化, 檢索, 科普
中圖分類號:? Q9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3142(2022)增刊1-0105-05
收稿日期:? 2022-11-10
基金項目:? 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植物子平臺; 重慶市科技局科技傳播與普及專項項目(cstc2018jxjl-jbkyX0002)。
第一作者: 蔣成英 (1983-),主要從事中藥鑒定及質量評價,(E-mail)269662903@qq.com。
通信作者:? 李紫微,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藥鑒定及質量評價、標本數字化研究及應用,(E-mail)15823877719@163.com。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digit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useum
JIANG Chengying, HU Ying, PAN Rui, LI Ziwei*
( 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ongqing 400065, 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digitaliz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useums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protection ability of cultural relics and specimens in their collections. At the same time, applying the digital achievements of TCM collection and exhibition specimens to the practice of TCM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an stimulate the publics interest in TCM culture and better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CM culture. Taking Chongqing Museu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platform of the museum of TC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results and the follow-up dir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TCM culture and expand the popularity and influence of TCM cul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only by constantly apply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gradually promoting the digitization and networking of TCM museums, allowing the spread of TCM culture to be free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space and time, and truly realizing the network sharing of TCM resources, can TCM museums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opularization of TCM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museum, specimen, digitization, retriev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本研究以重慶市中藥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應用為研究區(qū)域,依托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植物子平臺項目,采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調查研究的方法,回顧總結了重慶中藥博物館館藏標本數字化的歷程,擬探討以下問題:(1)中藥博物館數字化平臺建設方向;(2)中藥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成果的科普應用方式;(3)中醫(yī)藥科普的后續(xù)方向。旨在更好地利用數字化創(chuàng)新中藥科普工作,促進中醫(yī)藥文化傳播,擴大中藥文化的普及及其影響力。
1 重慶市中藥博物館概況
重慶市中藥博物館位于風景優(yōu)美的重慶南山之麓,前身為中藥標本館,始建于1957年,面積4 000 m2。博物館包含博物館展廳和藥用動物廳2個科教展廳,臘葉植物庫、藥材標本庫、動物標本庫3個庫區(qū)以及館藏技術研究中心。館藏數量超過35萬份,其中藥用植物標本31萬份、藥材標本3萬份、動物標本7 000份、礦物標本200份,收藏模式標本180份、各類珍稀動植物標本600余份;已整理鑒定原植物1萬余種,其中藥用植物有6 500余種,占全國藥用植物種類總數(120 080種)半數以上。各類標本主要采集于我國的西南地區(qū)、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區(qū),采集時間跨度80余年(從1937年起),歷史記錄反映了我國西南及西部中藥資源狀況,不少種類為國內乃至世界的珍稀物種,這些是研究我國北溫帶植物區(qū)系的重要參考。國內外植物學家,需要研究該地區(qū)物種的都會到館進行標本查閱。1991年紐約世界植物標本館萬維網將本館吸納為網絡成員館,并確定代號為SM。
2 數字化平臺建設
2.1 臘葉標本數字化構建
中藥博物館最為重要的是中藥標本,中藥標本經幾代科研工作者采集制作鑒定并得以完整的保存,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博物館的立足之本。將標本更好地保存下來是博物館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我館地處重慶南山風景區(qū),全年相對濕度多在70%~80%,最高甚至可以達到90%,高濕度下標本極易損壞保存困難;另館藏標本中有2萬余份采集于20世紀60年代,年代較為久遠,受限于當時的保存技術,標本現狀較為脆弱;加之我館館藏標本具有地域代表性,查閱需求較多,頻繁出入庫導致的環(huán)境因素改變也會增加標本損壞的風險。綜上,實體標本的維護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非常大,而對其進行數字化構建可以有效地保護標本,延續(xù)標本價值。早在1999年,本館就嘗試將館內模式標本進行數字化,但由于當時技術不高、網絡不發(fā)達,現在已經很難再對當初采集的數據進行應用了。2014年,隨著加入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在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數字化共享課題組的帶領和幫助下,按照全國標本平臺統(tǒng)一要求,對標本編制條碼、采集高清影像、錄入規(guī)范的標本信息。
2.1.1 標本準備 主要是對標本清理和完善信息。合格且有保存價值的臘葉標本應包含標本本身、標本館標記、采集記錄、鑒定記錄幾大方面。采集信息主要包括采集號、采集日期、采集人、采集地、生境、海拔、習性、植物高度、葉、花、果等簡單特征以及科名、種名、用途等重要信息,采集記錄的完善是數字化工作中首要和必需的前期工作(何云松等,2001)。
2.1.2拍攝要求 像素要求1 800萬以上,成像清晰、白平衡準確、色彩自然、亮度適合。每份標本需放置標準色卡和標尺,并攝入標本照片畫面內,擺放位置以盡量不遮擋標本為宜(圖1)。
2.1.3 圖像處理 對圖像進行白平衡、對比度、飽和度、縮放等處理。按標本信息進行科屬分類存放。
2.1.4 數據錄入 對標本采集人、采集地、采集日期、標本生境、標本描述、鑒定人、鑒定日期等進行如實核對錄入(圖2)。
經過數年努力,我館掌握了植物標本數字化信息采集技術,持續(xù)多年對館內臘葉標本進行全面整理和數字化信息采集。截至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之前,館藏臘葉標本共進行數字化采集13萬份,包含155科(茄科、茜草科、忍冬科、菊科、唇形科、爵床科、川續(xù)斷科、玄參科、百合科等),1 100屬(懸鉤子屬、珍珠菜屬、菝葜屬、莢蒾屬、蒿屬、薔薇屬、忍冬屬等),5 709種(蕺菜、黨參、川續(xù)斷、佛手、酸橙、佛手、大花還亮草、藍翠雀花、南方紅豆杉等)。建立臘葉標本數據庫,讓植物標本信息永久保存,避免了因保存時間久遠導致標本變色和觀察識別不理想的問題。極大地減少了館內標本搬動和翻閱的消耗,有利于更好地保護有歷史和研究價值的標本。
2.2 藥用動物標本數字化整理
對重慶市中藥博物館館藏3 000份藥用動物標本分類鑒別、修復和標準化整理。以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完善標本資源信息。通過數碼相機、掃描儀等設備將標本數字化。建立規(guī)范化、便于管理、適用于科研共享應用的藥用動物標本保存庫,提供內部查詢和檢索功能。
2.3 中醫(yī)藥古籍數字化
對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內收藏的部分中醫(yī)藥古籍數字化,避免了古籍在展陳中受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造成損壞,有利于古籍得到更好保護。
2.4 建立重慶資源普查成果數據庫
目前,我國已先后開展了4次全國性的中藥資源普查。借鑒前期的數字化經驗,運用數字化手段對第4次普查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普查物種含真菌類、苔蘚類、蕨類、裸子植物類、雙子葉植物類、單子葉植物類。植物共涉及219科,1 211屬,4 012種。其中,藥用植物2 188種,伴生植物836種,《中國藥典》收載的重點品種294種。建立重慶資源普查成果數據庫,全面了解重慶市植物物種數量、栽培數量、中藥材分布區(qū)域(圖3)等信息。
3 數字化應用及意義
3.1 檢索應用
加入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通過臘葉標本數字化構建并在數字植物標本館網站(https://www.cvh.ac.cn/)上傳館內10萬份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標本的數字化信息,將館內代表西南地區(qū)、青藏高原、西北地區(qū)的特色植物標本在平臺上進行共享,讓館藏標本更好地發(fā)揮應用價值。
3.2 科普應用
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豐富博物館的科普展示空間和形式,讓市民更形象地了解和學習中藥材的相關知識。
3.2.1 互動Flash展示 冬蟲夏草是我國特產的珍稀名貴中藥材,被國家列為珍稀野生資源。隨著人類對其珍貴藥用價值的認識,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掠奪式采挖已對其生長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野生資源日益枯竭,而價格的不斷攀升也導致市場出現大量假冒偽劣產品。
結合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虛擬冬蟲夏草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模擬其嚴格的寄生性,互動展示從形成到采挖,從鑒別到食用的全過程。體驗者通過人機互動機制設置各種關鍵因素來觀察冬蟲夏草的形成過程,并通過互動來鑒別冬蟲夏草的真?zhèn)?,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冬蟲夏草神奇的一生,在互動體驗中普及相關科學知識,進而增強對珍稀資源保護的意識。
3.2.2 全息投影技術植物動態(tài)展示 全息成像系統(tǒng)是一種將三維影像懸浮于空中的無屏成像技術,其基本原理為在拍攝過程中利用干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信息,成像過程中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光波信息,從而能夠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李麗等,2021)。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博物館。觀看者無需借助任何偏光眼鏡,在完全沒有束縛裸眼的情況下就可以盡情觀看3D立體懸浮影像。
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將藥用植物黃連由種子到生長為全株的整個生長過程立體真實地展示出來,生動豐富, 改變了以往認識藥材及原植物只是對著書本上的一幅照片,或是老師手里的一株草來學習。通過全息投影技術,植物半年甚至是一年的生命周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能完整鮮活地呈現,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發(fā)孩子們對藥用植物的學習興趣。
3.2.3 打造中藥科普互動平臺 中藥科普互動平臺的建設是中藥類科普宣傳的基礎,是正確傳播中藥科普的重要途徑,如何建設適應百姓需求的互動平臺,關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健
康養(yǎng)生理念。
以前對于博物館基地等建設,往往只考慮硬件環(huán)境建設,而忽視應用軟件和科研資源的開發(fā)應用;注重基礎設施的投入,而忽略信息化平臺搭建在科普中發(fā)揮的作用。現在我們采用以科研與管理應用為核心、軟硬件并重、建設與應用并重的建設模式,推進以服務百姓生活、服務百姓健康為目標的互動平臺。
中藥互動平臺建設項目是一個大型綜合性的信息化項目,其建設目標是將各個創(chuàng)新研發(fā)項目的子系統(tǒng)集合在一個平臺上,使其能為全市中小學生、上班族、中老年人、專家學者、政府及企事業(yè)單位等提供專業(yè)化的信息服務。學生朋友通過演示動畫,了解中藥的原理,認識我國國粹;上班族通過詳細的資料匹配明白該如何養(yǎng)生;中年人通過互動平臺查看藥材的真?zhèn)尾r格行情有一個參考;專家學者可以通過互動操作對標本及藥材等進行鑒定和交流;政府及企事業(yè)單位可以通過互動平臺,查詢重慶市相關藥材信息及資源分布等,為政府、企業(yè)提供決策參考。
3.3 數字化應用的意義
中醫(yī)藥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瑰寶之一,內涵十分豐富(林沁臻,2005)。中醫(yī)藥的悠久歷史、客觀療效對提升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張書河等,2014)。隨著全國對中醫(yī)藥的重視,各地中醫(yī)藥博物館的建設和興起,如何更好地科普中醫(yī)藥知識,激發(fā)大眾對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探索的需求值得廣泛探討。
談到中藥科普首先要做到科學講解、真實宣傳、語言通俗。以科學的態(tài)度向大眾介紹中醫(yī)藥的科學理論以及中醫(yī)藥治病和養(yǎng)生知識。宣傳不盲目夸大或曲解,不斷章取義,不讓大眾誤解中醫(yī)藥。中醫(yī)理論深奧、語言晦澀難懂??破展ぷ髡咭猛ㄋ诇蚀_的語言去解釋,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以確保傳播準確到位。
傳統(tǒng)的中藥博物館主要以展品的展示和文字介紹為主。參觀者對中醫(yī)藥文化不了解,參觀就只是走馬觀花。重視參觀者的體驗感才能激發(fā)大眾對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探索的興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數字化在博物館中的應用,做好博物館自身數字化建設的同時,將新媒介、新形式、新渠道引入到科普工作中,結合學校、社會對中醫(yī)藥認知的需求,利用好數字化成果,用更為形象的媒介、更為便捷的方式展示和推廣中醫(yī)藥知識,有效地讓參觀者了解體驗并與中醫(yī)藥產業(yè)各環(huán)節(jié)進行互動。建設數字化中藥產業(yè)導覽(王夢洲和蘇巖,2021),通過屏幕,就能獲得本地中藥材產業(yè)立體化電子地圖,按照自己的需求,就能快速看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各環(huán)節(jié),同時更好地了解中藥材相關知識。場館內增加智能語音講解、完善展品二維碼,讓參觀者對自己感興趣的版塊進行深入了解。利用3D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進入不同藥用植物生境體驗,在虛擬空間學習太極拳、八段錦等,體驗中醫(yī)健身養(yǎng)身文化等。從而提高體驗感和娛樂性,提升科普服務質量。
4 問題與思考
隨著中醫(yī)藥法的出臺,國家對中醫(yī)藥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推動和發(fā)揚中醫(yī)藥文化科普宣傳也是成為中醫(yī)藥工作者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只有不斷應用科技手段,逐步推動中藥博物館數字化、網絡化,才能讓中醫(yī)藥文化的傳播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真正實現中藥資源網絡共享,才能促使中藥博物館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弘揚中醫(yī)藥文化的科普陣地作用。前期數字化博物館已經打破了以往實體博物館的空間和時間限制,較大程度地延展了實體標本的價值。在后續(xù)的科普工作中,要繼續(xù)思考如何提高中醫(yī)藥科普的展示傳播水平、加大宣傳力度,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需求、不同場地等運用不同的數字化方式和手段,與微信、抖音、公眾號等自媒體線上線下結合進行科普創(chuàng)新。打造群眾熟知的宣傳平臺和IP,將科普和娛樂更多的融合,擴大中藥文化的普及力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HE YS, ZHANG YW, ZHANG ZM, 2017.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inking of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herbarium [J]. Chin S Agric Mach, 48(9): 43-44.? [何云松, 張玉武, 張珍明, 2017. 植物標本館數字建設的現實意義與思考 [J]. 南方農機, 48(9): 43-44.]
LI L, MAO AY, ZHANG XY, et al., 202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3D holographic technology [J]. Technol Mark, 28(9): 36-37.? [李麗, 毛愛英, 張喜玥, 等, 2021. 3D全息技術應用現狀及前景研究 [J]. 技術與市場,? 28(9): 36-37.]
LIN QZ, 2005. Research tree pictures of taoist exercises in gymngstics keeping in the Guangzhou TCM university museum [D]. Guangzhou: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3.? [林沁臻, 2005.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史博物館館藏道家煉功圖研究 [D]. 廣州: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1-3.]
WANG MZ, SU Y, 2021.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zation of smart Chinese medicine museum [J]. Inf Rec Mat, 22(5): 179-181.? [王夢洲, 蘇巖, 2021. 智慧中藥博物館信息化發(fā)展趨勢探析 [J]. 信息記錄材料, 22(5): 179-181.]
ZHANG SH, LAN SQ, ZHENG H, et al., 2014. Reflection on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a TCM Museum [J]. Henan Trad Chin Med, 34(1): 17-19.? [張書河, 藍韶清, 鄭洪, 等, 2014. 淺析中醫(yī)藥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J]. 河南中醫(yī), 34(1): 17-19.]
(責任編輯 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