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舒伯特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他既是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的發(fā)揚者,也是西方浪漫主義的奠基人。舒伯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涉獵面廣泛,如:聲樂套曲、藝術歌曲、合唱曲、歌劇、輕歌劇、戲劇配樂、宗教音樂、弦樂四重奏、交響曲、鋼琴作品及眾多其他作品等。在其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即興曲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結合舒伯特即興曲的主要音樂特點,以作品Op142 No3為例,分析該作品在演奏中常用的方法及主要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舒伯特;即興曲;特點;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149-03
一、舒伯特的生平介紹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生于維也納一個普通家庭,其祖父是個農民,其父親是一名中學校長。1808年,11歲的舒伯特進入維也納宮廷寄宿學校學習,憑借出色的音樂天賦,先后擔當了唱詩班的歌手、管弦樂隊的第二小提琴手、第一小提琴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舒伯特接觸到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巨匠: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對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10年,年僅13歲的舒伯特問世了第一首標有明確日期的作品——《G大調狂想曲》。隨后,他完成了第一首藝術歌曲《哈加的悲歌》的創(chuàng)作。1814年,為免服兵役,舒伯特進入父親的學校擔任助教,并在此期間進入創(chuàng)作巔峰。1815年僅一年的時間,舒伯特創(chuàng)作了145首藝術歌曲,包括廣為人知的《野玫瑰》《魔王》等。同年,他還相繼創(chuàng)作了《bB大調第二交響曲》和《D大調第三交響曲》。
1818年,舒伯特辭去教師職務,開始全力投入音樂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舒伯特生活窮困,僅靠微薄的稿酬和朋友的接濟生活。1824年起舒伯特出版了大量的音樂作品,涉獵面廣泛,如:聲樂套曲、藝術歌曲、合唱曲、歌劇、輕歌劇、戲劇配樂、宗教音樂、弦樂四重奏、交響曲、鋼琴作品及眾多其他作品等。1828年,在紀念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際,舒伯特舉辦了自己人生僅有的一次個人音樂會。同年11月,舒伯特因病去世,年僅39歲。
舒伯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充分吸納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精髓,并運用器樂多樣化的形式,表現詩一般的意境和抒情的音樂形象。他堅持古典音樂傳統(tǒng)嚴謹的音樂結構,但又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通過和聲、旋律、節(jié)奏等變化的多樣性,將抒情的格調詩意地描繪出來,是一位天生的旋律作家。由于在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上做出的巨大貢獻,被譽為“歌曲之王”。
二、舒伯特即興曲的創(chuàng)作
(一)即興曲定義
即興曲(Impromptu),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一種帶有即興創(chuàng)作性質的抒情器樂曲。其篇幅短小,曲式結構簡單完整,形式自由,旋律抒情性強。即興曲常采用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及變奏曲式等規(guī)范化的形式,大多為鋼琴獨奏曲。
(二)舒伯特即興曲的創(chuàng)作及主要特點
舒伯特創(chuàng)作的即興曲共有兩組(Op.90和Op.142),每組四首,共八首,由鋼琴演奏。這些作品既可以看作八首獨立的鋼琴小品,也可看作兩部規(guī)模龐大的鋼琴組曲。兩組作品均創(chuàng)作于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是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即興曲的形式雖不是舒伯特首創(chuàng),但舒伯特創(chuàng)作的兩組即興曲,將即興曲這一體裁形式的發(fā)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是舒伯特鋼琴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舒伯特生于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的時期,其作品革故鼎新,保留了古典主義的音樂模式,又對其做出了新的探索與發(fā)展。綜合舒伯特即興曲的創(chuàng)作,其即興曲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歌唱性的旋律
受其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影響,舒伯特的即興曲旋律極富歌唱性。縱觀八首即興曲,多數作品的主題朗朗上口,旋律抒情優(yōu)美,且在人聲能夠演唱的音域之內。他使用極富歌唱性的旋律表達詩意的情懷。
2.色彩豐富的和聲
和聲的變化是舒伯特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重大突破。[1]舒伯特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方正、規(guī)整的和聲運用,充分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屬七和弦,但同時又進行了富有詩意的創(chuàng)新,在和聲中使用大量的調外音,并充分運用轉調、離調等創(chuàng)作手段,讓和聲的色彩大大的豐富起來,作品的立體感也更加強烈。
3.強烈的節(jié)奏感
舒伯特對節(jié)奏的運用十分自由多變。他善于運用連音、切分音、復附點,喜歡突然地布下裝飾音,同一首作品內伴奏織體豐富多變。同時,舒伯特也善于運用強拍錯位,不均勻節(jié)奏,連續(xù)重音等方式,給人強烈的沖擊感。
三、舒伯特即興曲Op.142 No.3的演奏分析
即興曲Op.142是舒伯特即興曲中的第二組,由四首小品構成。其中第三首,又稱《bB大調即興曲》,是舒伯特即興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也是演奏最為廣泛的一首。[2]其主題為bB大調,4/4拍,變奏曲式結構,全曲由主題和五個變奏組成。
(一)主題
主題一為bB大調,4/4拍,二段體結構。A樂段由兩個大樂句構成,右手圍繞bB大調主和弦演奏極富歌唱性的單聲部旋律,線條明亮干凈,左手為平穩(wěn)的八分音符半分解和弦行進,支撐感極強。演奏時,右手的主題樂句要注意連貫,使用手臂的力量,將一次發(fā)力連貫運用于完整的樂句,第1小節(jié)的半跳音可使用“點”的方式,強拍點得深一些,弱拍點得淺一些,四拍之間不要重復發(fā)力,保持長線條樂句的連貫。左手的旋律同樣以長線條演奏,每小節(jié)第一個根音為重音,給予旋律聲部有效的支持。第二個樂句的旋律由單音轉變?yōu)榘硕纫舫?,和聲加厚,力度也相應加強,音樂效果要演奏得更加寬廣。
B樂段的旋律由持續(xù)的三和弦行進構成,和聲效果更加濃郁。#F的加入使得旋律變得溫暖,第10小節(jié)倚音的加入讓旋律顯得更加靈動。在這一樂段的演奏中,手臂的重量已滿足不了音樂的需要,進而要使用腰部的重量,將第一個和弦彈深、彈厚,彈出共鳴,將重心充分放至指尖,做到三個和弦的深度統(tǒng)一。倚音的演奏要運用指尖的重量,彈得輕盈干凈,展現靈活之感。整個B樂段的力度由mf逐漸減弱,到最后的pp,力度逐漸弱下來,但觸鍵深度始終不能減,弱的力度要演奏得深,始終保持音樂的厚度。整個第一樂段的演奏難度在于維持樂句的連貫和身體重量的運用,將清澈干凈與溫暖濃郁的不同效果充分表現出來。
(二)變奏Ⅰ
變奏Ⅰ為bB大調,4/4拍,二段體結構。與主題相比,變奏Ⅰ的旋律能夠明顯聽出主題的影子,但旋律由附點節(jié)奏構成,更加靈活流暢;和聲變得單薄干凈;節(jié)奏型也更為豐富。樂段A與樂段B沒有明顯的素材區(qū)別,但在調式上略有變化。
整個變奏Ⅰ整體上的音樂效果是靈動飄逸的。在A樂段中,右手同時演奏了兩個聲部。旋律聲部僅由右手的4、5指在高音區(qū)演奏,其他手指在中音區(qū)輕輕襯托出裝飾效果。這對右手的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演奏時,右手需要以手腕為軸心“轉”起來,將力量在手的左右兩邊不斷傳送。4指和5指和演奏要連貫,下鍵要輕盈,觸鍵要深,把音樂的橫向大樂句表現出來,輕盈而優(yōu)美。其他手指在演奏時注意放低重心,聲力達指尖,演奏得弱而集中,深沉而內斂。左手的伴奏同樣分為兩個聲部,一個是低沉的根音構成的旋律,另一個是切分節(jié)奏構成的搖曳的音響。演奏時,左手同樣要注意力量在手掌兩側的傳送,腦海中的旋律要非常清晰,通過力度的對比將兩個聲部清楚地演奏出來。
B樂段延續(xù)使用的樂段A的素材,但加入了大量調外音的使用,使得和聲色彩明顯豐富,左手加入的雙音的演奏,也使得音樂的立體感也更加強烈。演奏時,為突出色彩的激烈變化,力度可以明顯加強,并通過漸強、減弱的力度,將旋律的上行、下行表現得更加鮮明。左手的雙音可有意加大力度,突出其音響效果。
整個變奏Ⅰ作為主體的延續(x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演奏時既要將主體旋律充分展現出來,又要彈出變化、彈出特點,對演奏者駕馭鍵盤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變奏Ⅱ
變奏Ⅱ的調式仍為bB大調,4/4拍,二段體。變奏Ⅱ的旋律較主題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加入了大量的裝飾音和臨時變化音,節(jié)奏型也愈加豐富。兩個樂段中,旋律在左、右手不斷穿插,變化多端,但仍不失歌唱性。
在A樂段中,右手的旋律流暢,密集的節(jié)奏讓旋律婉轉多變。演奏時,右手要均勻用力,用連續(xù)的力量將婉轉的音調表現出來。節(jié)奏越是密集,演奏的線條就越是要長,力量給的越是要均勻?;匦舻难葑嘁褂弥讣獾牧α?,演奏得輕盈而清楚。三十二分音符的弱起要有足夠的推動力,將旋律充分的舒展開,使用大臂的力量進行推動,增加音樂的張力。左右依舊延續(xù)了切分節(jié)奏的伴奏型,四分音符要彈奏得穩(wěn)定而深沉,為多變的旋律起到支持作用。
B樂段伊始,旋律由右手轉移到了左手,這是全曲第一次由左手擔當旋律。旋律的瞬間低沉要求觸鍵十分深厚,將低音區(qū)的聲音魅力充分展現。左手在演奏的時候要充分運用大臂甚至腰部的重量,5指需演奏得格外深沉,將旋律音的下行級進彈清晰,音樂彈寬廣。11小節(jié)處,右手將旋律接回,馬上要演奏得明亮而有朝氣,與左右的低沉形成鮮明的對比。13小節(jié)起,右手驕傲而自信地在高音區(qū)歌唱,音域越來越高,要演奏得自由而灑脫。段尾持續(xù)的跳音下行讓旋律逐漸回到低音區(qū),歸于平靜,對于與變奏Ⅲ的銜接做好準備。
整個變奏Ⅱ的演奏還需注意的是踏板的運用。在左右手交替演奏旋律時,踏板的運用要有所變化。右手演奏旋律時,踏板踩的可以稍深一些,而左手演奏旋律時,為避免音效渾濁,踏板點到為止。
(四)變奏Ⅲ
變奏Ⅲ的調式轉為低沉的bb小調,4/4拍,二段體。調式的突然轉變讓音樂變得陰郁。右手的旋律變?yōu)楹裰氐陌硕刃羞M,左右的伴奏音型轉變?yōu)槿B音,并持續(xù)運用三和弦行進。左手和右手的共同變化讓音樂顯得厚重且陰郁。左右手節(jié)奏的錯位也使得音樂富有動力,充滿戲劇性。
A樂段中,右手的演奏要深沉,充分運用小臂帶動大臂,大臂帶動腰部,將和弦彈深彈透,在演奏的過程中,避免將樂句割裂,注意樂句的橫向連貫性和歌唱性。和弦上行時注意通過增加觸鍵深度來加強力度。同時,右手在演奏時還要注意細微的力度變化,如漸強減弱等,避免持續(xù)的大力度在聽覺上產生疲勞。左手每小節(jié)第一個音要彈得深受,起到烘托支持作用,三和弦行進要將重心放低,用指尖的力量讓三個和弦音保持統(tǒng)一,在演奏過程也要注意左手橫向的連貫和旋律的變化。只有左右手各自清晰地表現出來,才能較好地配合。第8小節(jié)起,左右手旋律共同移高八度演奏,音樂由之前的低沉轉變?yōu)槿岷汀_@一部分的演奏觸鍵可以稍淺一些,但仍要注意樂句的連貫性和歌唱性,充分運用大臂和腰背的力量,一次發(fā)力完成一個大樂句。
B樂段的旋律回到了中音區(qū),音樂再次變得深沉起來,觸鍵要再次加深,pp的力度弱卻不能虛,讓每一個和弦擲地有聲。
整個變奏Ⅲ要充分運用身體的重量控制音樂,將鋼琴的共鳴展現出來。
(五)變奏Ⅳ
變奏Ⅳ的調式轉移到了bG大調,4/4拍,二段體?;貧w大調式,旋律重新變得明亮怡人。附點節(jié)奏的大量運用是變奏Ⅳ的一大特點,左右手的節(jié)奏繼續(xù)延續(xù)錯位的特點,讓音樂富有動力。
A樂段伊始,旋律出現在左手,連續(xù)的附點節(jié)奏給予音樂搖曳之感,演奏時注意左手要用力均勻,重心在手掌之間控制自如,突出1指的最高音。第5小節(jié)起,旋律交接到右手,旋律由單音演奏變?yōu)榘硕妊葑?,需使用大臂的重量,讓聲音更加通透開闊。和弦之間注意充分抬起手臂,將力量用手臂連接起來,形成連貫的樂句。
B樂段延續(xù)使用A樂段的素材,但加入了和弦外音,產生了離調的音響效果。在演奏時,要注意通過力度的變化展現不同的音樂色彩,表現出豐富的和聲效果。
整個變奏Ⅳ充滿動力,需要手臂力量控制得十分自如,最終將音樂推向高點,為接下來的變奏Ⅴ做好準備。
(六)變奏Ⅴ
變奏Ⅴ為全曲最后一個變奏,調式回歸bB大調,4/4拍,二段體。旋律由三十二分音符組成的六連音構成,流暢華麗,傾瀉而下,對手指的跑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A樂段中,右手旋律在高、中音區(qū)交錯跑動,十分自由流暢,演奏時要注意手指貼住鍵盤,不要抬得太高,力量控制在指間,第4小節(jié)反復下行處,用大臂的重量將每組下行的最高音充分彈出,注意展現出婉轉的旋律變化。左手依舊使用了節(jié)分節(jié)奏,演奏時將四分音符彈實彈穩(wěn),對旋律起到支持作用。
B樂段中,旋律的行進轉移到左手。由于音區(qū)較低,演奏時,左手可比右手多用上大臂的重量,將低音區(qū)的深沉感彈出,右手的和弦力度要加強,將整個音樂的氣氛托起。第12小節(jié)處,左、右手一呼一應,需彈出交流之感。最終,音樂在右手華麗的跑動中逐漸減慢,音區(qū)降低,準備歸于平靜。
快速跑動是變奏Ⅴ的演奏難點,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由慢到快,逐漸提速,切不可為了追求速度而不顧音樂的連貫性和美感。
(七)尾聲
全曲的最后是一段9小節(jié)長的尾聲,bB大調,4/4拍,音樂素材與主題完全相同。但不同的是,速度由主題的行板,變?yōu)榱寺?,象征著全曲即將結束。演奏尾聲時,要注意保留主題的溫暖之感,用身體的重量連接每一個和弦。同時,尾聲的演奏要比主題更加深沉,下鍵后要充分放松手臂,將余音展現出來,彈出意猶未盡之感。
結 語
即興曲Op142 No3是舒伯特即興曲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這首作品不僅充分展現著舒伯特即興曲的主要特點,在演奏上也對指尖、手腕、手臂、腰背的力度控制以及旋律、和聲色彩的表現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練習的過程中,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能夠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同時,對于舒伯特音樂特點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加強。
注釋:
[1]
李云潔.舒伯特即興曲的音樂風格和特色[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06):87—89.
[2]冉楠楠.舒伯特即興曲的藝術特征——以《降B大調即興曲》為例[J].藝術研究,2014(04):32—33.
(責任編輯:劉露心)